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一)》(以下简称《意见》)提出,用人单位仅以劳动者是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疑似新冠肺炎患者、无症状感染者、被依法隔离人员或者劳动者来自疫情相对严重的地区为由主张解除劳动关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最高法院的这一指导意见出台,可谓非常及时。此次疫情期间,由于种种管控措施,劳动力的流动受到了诸多阻碍。各地也出现类似员工未能按企业要求及时到岗,结果被辞退的事件,让员工有苦难言。
此前,人社部已发文要求,疫情期间要保护劳动者权益,企业不得因为隔离等原因随意开除员工。此次,最高法院再次通过“指导意见”要求,对相关案件的审理作出指导。这为劳动者维权提供了强大的法律后盾。
为劳动者撑起保护伞,这是司法机关的责任所在。不过,也需要认识到,疫情期间出现的种种侵害劳动者权益的情况,除了因为一些企业缺乏守法意识之外,不少企业也是因为在疫情之下经营困难,不得不进行裁员。
面对这样的现实,在法律保护之外,如何完善相关经济社会政策,兼顾企业和员工双方的权益,方能标本兼治。比如,对于那些存在确诊、疑似、无症状感染者以及被依法隔离人员的企业,政府相关部门可以考虑给予企业一定补助或其他优惠措施,弥补企业因为疫情防控所多付出的用工成本。因疫情付出的相应代价,如果全由企业承担,对于企业是不公平的。对此,理当建立公平的责任分担机制,共渡难关。
(据《中国青年报》于平/文)
开学复课要摒弃“补课思维”
围绕开学复课为完成2020年春季学期教学任务,是否会占用双休日、公众假期进行补课的热点问题,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登峰近日表示,可调整周一到周五学习的时间,比如每天增加半小时到一小时就可以补回很多内容;春季学期的任务确实有很多没有完成,也可调整到秋季学期,甚至下一个学年,总的指导思想是“来日方长”。充分考虑孩子们的情况,尽可能减少占用孩子们休息的时间学习。
漫长的疫情假期终于结束了。近来,各地纷纷迎来开学复课,学校开门,“神兽”归位,皆大欢喜。不过,教学任务如何完成,也成为家长和孩子最关心的事,究竟需不需要补课?从教育部官员的表态看,并不建议占用假期补课,而是鼓励采取灵活调整的方式,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避免过多增加学业负担。
受疫情影响,春季学期推迟开学,不可避免会对教学任务造成一定影响。此前,教育部推行“停课不停学”政策,各地纷纷开设网课等。不过,网络教学模式并不成熟,与线下还是有很大差异性,教学质量无法保障。
在开学复课之后,面对“余额不足”的教学时间,如何将教学进度提上来,确实需要慎重考虑。目前,在防疫工作不放松的前提下,学校要以安全为第一原则,防范疫情传播,需要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安排充足的休息和锻炼时间,提高孩子的自身免疫力,因此不能本末倒置,让教学压力过大,导致孩子健康受到影响。
学习是一个长期的事,从小学到大学毕业,要经历十多年的时间,疫情拖累的两三个月非常短暂,对整体学习而言,影响非常有限。因此,大家不必太焦虑,对教学进度无需太过关注,应摒弃短视的“补课思维”,尊重学习规律,合理调整教学时间和作息时间,让孩子拥有健康的体魄,培养自律精神、自学意识,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才是更好的学习方式。
(据《北京青年报》 王桂霞/文)
【趋势】:
长征五号B首秀,中国空间站“安排上了”
5月6日,长征五号B搭载的试验舱完成在轨试验后,按计划返回东风着陆场,这是我国首个柔性充气式货物返回舱。长征五号B是我国发射的第一个瞄准重复使用的载人飞船,这也意味着我国航天发射向降成本、提效益迈出重要一步。
火箭是航天的基础。没有火箭,我们就没办法飞出地球,进不了太空。但“一飞冲天”不是目的,通过火箭来运送人员物资,才是太空探索的核心。长征五号B的发射成功,拉开了建设中国空间站的大幕。
不同的任务需要选用不同的火箭,相比于之前已经发射3次、为大家所熟知的长征五号火箭,这次发射的长征五号B火箭,可以把重达22吨的货物送入近地轨道。在结构设计和用途上也有很多创新,是一枚专门为载人航天工程设计的新火箭。
短跑拼的是爆发力,长跑拼的是耐力。把货物送出地球大气层,进入几百公里的近地轨道,主要靠一级火箭完成。而飞往3.6万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38万公里之外的月球和5600万公里远的火星,主要靠二级火箭完成。
长征五号采用两级半火箭构型(四个助推器相当于半级火箭),预计今年夏天要发射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一旦错过了这个发射窗口,就只能等2022年再发射)和年底的嫦娥五号月球采样返回任务,拼的就是耐力,要靠它完成。
长征五号B在外观上最醒目的特征,是我国迄今为止最大尺寸的整流罩,直径5米、高达20米。这次发射的整流罩中,“藏”进去了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和柔性充气式货物返回试验舱。新一代飞船既能载人,也能载货,还能人货混装,最多可以把6名航天员送到空间站,如果搭乘3名航天员,还可以搭载约500公斤货物,相当于原来载人用的神舟飞船和货运的天舟飞船的合体。
中国计划在2022年左右建成自己的空间站,空间站由一个“天和”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组成,以及期待超越哈勃太空望远镜的“巡天”光学舱,其中核心舱的重量就达到了20吨级,这些设备都要靠长征五号B送入太空。这次发射,为了验证质量超过20吨的核心舱发射时的场景,还在试验船上额外加注了10吨推进剂,这也成为我国航天发射的最重的任务载荷。
新一代飞船和返回舱已经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接下来还将完成数十个关键动作,开展西藏首次系统性高原物种与材料实验等多项搭载实验,验证返回舱再入大气层的控制、隔热和群伞回收等一系列关键技术。这次发射的返回舱是要重复利用的,通过回收再利用,可以降低载人航天发射成本,为空间站建设、运营,以及未来的载人登月奠定技术基础。
长征五号B与同样要担当大任的长征五号具有相同的火箭基础,作为新一代大火箭,不仅需要攻克新技术,也需要时间和一定的发射次数来演练系统的协调性和可靠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新火箭才能成熟可靠,提高成功率。
因此,无论是对仍在肆虐的疫情,还是对一系列箭在弦上的航天任务而言,长征五号B火箭的成功发射,都是在重要时刻执行的一次重要任务。它标志着空间站建设过程中的最大一个障碍已经被攻克。在未来2-3年的时间内,载人航天工程将迎来11次密集发射任务,逐步建成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
(据《新京报》 郑永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