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报在线看

原创  【观点】以雷霆之力,让“天下无拐”

1970-01-01 作者: 查看次数:次
导读

3月29日,丁香医生发布《2022 国民健康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基于 60420 个样本在健康观念、健康行为、健康消费习惯等多维度的数据洞察,将“稳住”提炼为 2021 年国民健康关键词。《报告》指出,对于疫情这个不确定性的健康影响因素,人们的信心最宝贵。事实也的确如此,回顾过去一年,“稳住”成为所有人生活的底色。

       从《报告》中可以看出,民众的健康观念与健康状况,都出现了一些可喜变化。疫情威胁健康,民众就更加珍惜健康,各种健康产品热卖,购买健康保险的人也增多,民众普遍养成了戴口罩、勤洗手、不聚集等良好生活习惯。此外,民众对于疫苗的重要性也大幅提升,过去经常受到冷遇的疫苗如流感疫苗等,也都成为“抢手货”。不仅如此,一些比较生僻的医学术语,如核酸检测、抗原检测、群体免疫等,都变成了民众耳熟能详的日常用语,民众的健康素养明显提升。

与此同时,疫情给健康也带来一些消极影响。《报告》显示,2021年人们平均存在4.8个健康困扰,排在TOP3的分别是情绪、身材和皮肤问题。随着绝大多数人的外出活动减少、“宅”在室内的时间增加,与2021年相比,身材焦虑首次超过了皮肤困扰。而受眼睛问题困扰的人数比例则达到31%,升高趋势明显。因此,要想“稳住”身心健康,这些不利于健康的影响因素应尽量克服和消除,尤需重视的是,在各种健康困扰中,焦虑、抑郁等情绪困扰依然稳居第一。    

在疫情形势依然复杂严峻的当前,该“稳住”的不止是个人的身心健康,而且还有对待疫情的态度。                                   

 (据《北京青年报》  唐传艳/文)

学历高消费,该治理了

据媒体报道,2022年共457万学生参加考研,最终只有约130万考生入围复试,考研上线率不到30%。公共讨论中也出现一种观点,认为激烈的竞争让考研日渐“高考化”。

  这是高等教育普及化之后的必然结果吗?2021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57.8%,高考录取率已经超过90%,在所有适龄学生都是“大学生”之后,要比拼的似乎就是“研究生”身份了。

出现当前考研“高考化”的趋势,根源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过程中,社会的教育观、人才观没有得到同步调整,学历导向仍被有意无意地强化,高等院校以学历为导向办学,学生以提升学历规划学业发展。

遏制考研“高考化”,应严控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如果为迎合“考研热”而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将进一步刺激“考研热”,加剧学历高消费问题。以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测算,从1998年到2021年,我国硕士招生扩大17.3倍,远高于普通本科招生(5.8倍)和博士招生(7.4倍)的增幅。

说到底,这些都是功利化办学的“压力”。当前,发展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遏制考研“高考化”,治理学历高消费问题,必须扛住这些短视、功利的“压力”,严控研究生招生规模,提升本科院校教学质量水平。按照国家层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改变人才“高消费”状况,推动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                     

 (据《光明日报》 蒋理/文)

【趋势】当方言不再“土味”

在惯常的印象中,方言常常营造出浓郁的乡土氛围,承载着家长里短和陈年旧事。然而今天,在流行语聚集的网络上,方言也突然散发出不小的“感染力”。年轻人中间,夹杂不同方言的聊天方式越来越流行。方言发音和用词的“土味”不仅不被避讳,反而博得了年轻人的青睐。带有方言特色的表达已成为当今“Z世代”(指1995-2009年间出生的一代人,又被称作“网生代”)日常社交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简单分析一下如今流行的方言话语,大多是在普通话对话中借用了方言词汇和发音,或者使用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普通话,而非完整、系统地进行方言交流。因而获得流行的可以说是一种方言元素,或者是语言模因。这种模因对话语行为起点缀作用,并附带有方言背后承载的人物性格、社会背景和言语态度。可以说“上头”的方言是一种“普通话为本,方言为用”的言语模式。

  方言的最重要社会功能之一就是承载乡土文化和故乡情结。“乡音难改”背后是对生养之地深深的眷恋。如今中国社会走向信息化和数字化,偏僻村落也通过互联网与全球相连。人们被卷入了共同的虚拟语言生活。借助共同市场和信息技术,普通话的普及更加迅捷,而借由相同的渠道,方言也被带出故乡,成了公共空间中表达乡梓之情的语言载体。

  同时,这一混合言语现象也暗示着普通话和方言的分层使用结构已经基本形成。普通话服务于教育、医疗、公共事务和跨区域交流,是代表国家的民族共同语。而方言则是家庭、民俗生活中的语言媒介,对健康的语言生活起到重要的作用。当共同语和方言的位置摆正了,在各自的圈层中发挥其功能,则语言生活趋于和谐:普通话不再“高冷”,方言也不再“土味”。

  在虚拟空间和公共空间中勇于并勤于使用方言,背后是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据某媒体在2021年面向高校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81%的人明确表示喜欢自己家乡的方言,76%的人会不自觉地向身边人“安利”家乡话,近八成“Z世代”表示愿意为家乡话代言。

一句方言的身后是多少“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期待。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过去的穷乡僻壤或坐拥“金山银山”,或发展特色产业,都成了丰衣足食的所在。家乡话的自信也因此底气十足了。语言态度常常伴随着语言认同,其背后则是文化与归属认同。更多人对方言的态度转变,可能意味着亿万人对祖籍、对人生来源的更坚定自信和更强烈认同。亿万人的“小家乡”汇成国人的“大家乡”,这份态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裨益良多。                            

(据《光明日报》 饶高琦/文)

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