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报在线看

原创  【观点】以雷霆之力,让“天下无拐”

1970-01-01 作者: 查看次数:次
导读

谁也不曾料到,2020年是以一场与病毒有关的抗击开局的,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瞬间侵入了所有人的生活。为了有效防止新冠病毒的传播,大家都尽可能地宅在家里。人们在曾经熙熙攘攘的商场超市里步履匆匆,挑选一些生活必需品后快速结账;广场公园里变得空空荡荡。曾经奢望的春节再长一些的假期,突然之间竟不期而至。

这样的日子,不正是平日里人们梦寐以求的吗?无所事事地在家宅着,刷一刷电视剧,打理一下平常无暇顾及的花花草草,在阳台上晒晒太阳,享受一个人独处或一家人不被外人打扰的时光。可为什么人们却没有梦想成真后的那种“幸福来得太突然”的感觉?这是因为未知的新冠病毒给人们带来了一些恐慌和无助。

当我们真正被迫处于隔离状态的时候,才发现所谓的“享受孤独”,多少有些矫情,也才体会到人与人之间正常的社会交往,其实是一种人的基本需求。

美国德雷塞尔大学法学教授亚当·本福拉多曾阐述过一种观点,他说,人类的大脑生来就需要与人沟通,正因为身处群体之中,才使人类获得了进化的优势,而一旦切断与外界的联系,人们就会感到孤独的痛苦。许多研究已经表明,孤独不仅有害于身体健康,也不利于人的精神健康和认知功能。也正因为此,当我们居家隔离一段时间后,如此想要走出小区的想法恐怕就是这个观点的佐证了吧。

在这次的防疫过程中,首当其冲的当然是要解决对确诊病患的及时救治,再就是居家隔离人员的米面油盐等物质方面的问题,至于人们的精神卫生等还无暇顾及。所以,在后疫情时代,或许我们应该着力于人们的心理建设,重拾对生活的信心与希望。

疫情发生后,我们听到的更多的是“聚集性”这个词。春节时人员大规模流动,无疑加剧了病毒的传播,于是才有了居家隔离、居家办公这一举措。而在隔离后的日子里,那些曾经似乎必不可少的应酬,居然也变得可有可无了,那些仿佛只有在酒桌上解决的问题,竟也可以通过电话微信邮件等解决了,而那些似乎很有必要召开的紧急会议,居然也可以通过视频来解决了。

隔离所产生的一个副产品,是使许多人又都回归家庭,在把尘封的家用小电器试用一遍后,合格或不合格的面点师厨师纷纷出笼,在朋友圈里从晒饭店的菜到晒自家的饭的转变,让中国人更注重的“家”,增添了不少的烟火气息。

居家隔离也在重塑着家人之间的关系。因为学校都未开学,大中小学生都是“家里蹲”,平常借口工作忙而无暇陪伴子女的父母们,也有了与孩子们长时间面对的机会,这无疑增加了相互的了解,陪伴且一起成长,不再是一句美丽的神话。

疫情时代的邻里关系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在都市生活的人们,并没有“街坊”的概念,平日里楼道或电梯里见了面,点点头,算是打了招呼。而在疫情期间,一栋楼或一个小区一般都会建个“邻里群”,拼单购买消毒液,一起“团购”蔬菜日用品等等,这种新式的守望相助,或许可以在疫情结束后持续下去。

因为网络的便捷,使我们每个生活在家中的人,隔离但却并未与世隔绝。网络不仅给我们提供各种资讯,也在那些本无交集的人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比如在武汉需要帮助的病患,可以通过微信微博进行求助,而远在北京上海的“博友”则可以通过转发分享,将信息传递给病患周边社区的工作人员,使其得到帮助。这种信息化时代的“天涯若比邻”,至少可以给身处困境中的人们,带去一丝寒冬中的人间暖意。

在这次抗疫中,很多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们,打通了隔离状态下的梗阻,将日用品防护品等送到有需要的人们手中,解决了许多人的日常需求。

在这样的特殊时期,每个人都需要克制、理性,也需要对自己的思维与行为模式做出调整。你或许不习惯戴口罩,那你就不要进入公共场所,因为你的不会传染的“自信”与“任性”,却有可能造成大面积的感染,戴不戴口罩已不是个人自由的问题,而是涉及公共安全问题。

    我们盼着拐点早日到来,我们渴望在阳光下撒欢的日子。

(据《北京青年报》 马建红/文)

【观点】武汉战“疫”:是考验,更是淬炼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全面总攻阶段。而1月23日关闭离汉通道,正是武汉战“疫”的标志性节点,也由此拉开了全国一盘棋合力抗疫的大幕。

正如中央指导组所指出,“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是建国以来的一场非常战役,病毒来势之汹、疫情传播之烈、扩散范围之广、全社会所面临的挑战之大,堪称前所未有”。但在这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前,中国从官方到社会又一次迅速启动了全国总动员,以最快速度凝聚起了抗疫合力。

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应急管理能力、法治水平等,都在这场战役中承受了考验。事前预警、事中响应、事后抗击……疫情应对中的这些环节暴露的不足、所积累的经验,必将成为各个领域和环节补短板、继续完善的一次新的出发点。

疫情也在警醒我们,人类还有大量的未知领域,决定了我们不管经济物质层面如何进步,都需永远保持敬畏心——敬畏科学、敬畏规律、敬畏常识、敬畏真相,进而从意识和行动上尽最大可能地对意外和风险“未雨绸缪”。

置于全世界传染病防控以及突发事故应对的角度来说,过去30天里,中国经历的这场艰难战“疫”,也为人类应对和防范类似事件,积累了实战经验。全球协力抗疫的局面,再次表明,在一个“黑天鹅”风险加剧的时代,世界各国都更应该坚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念。这场“非常战役”之于家国,之于各行各业,之于个体,都注定是个刻骨铭心的时段。

正常的发展节奏被打乱,原有的运行模式受到冲击,生命和健康遭遇紧急威胁,让我们更加明白,惯常运行的社会之下,可能暗藏危机和不足;“岁月静好”,并不是与生俱来。为了抵御可能的风险,社会依然需要坚定进步的方向、加快发展的步伐。

(据《新京报》)

宅家期间和父母相处是门大“学问”

在寓言故事里,古希腊先哲泰勒斯曾说,世界上最难的事是认识自己,而最简单的是给别人提建议。这句话放在亲子关系中也十分恰当,由于成长环境和所处人生阶段不同,父母和子女间不可避免地存在代际差异,甚至代际冲突。

这种差异显而易见,却被很多人习惯性忽视,父母和孩子都从自己的认知出发去期待对方的生活方式,而不正视差异,换位思考。作为最高一级的亲密关系,这种期待在亲子间达到最顶峰,一旦出现落差,便会产生不满、酿成矛盾。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很多年轻人在朋友圈抱怨自己的父母不戴口罩,认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我们应该理解,由于数字鸿沟的存在,他们信息接受的广度和程度都不如年轻人。这时候身为子女应该做的不是责备与抱怨,而是耐心地陪伴与劝说。别忘了,在我们小时候,他们也曾苦口婆心地劝我们:饭前一定要洗手。

年轻人不喜欢在家待着,很多时候是因为“不自由”。在父母的监督下,不敢熬夜,不敢睡懒觉,不敢玩游戏,不敢刷手机……这种现象也应该分为两面看。熬夜伤身体,玩手机伤眼睛这种道理小孩子都懂,之所以做不到,根本原因是因为自制力不够强,因此才会给自己找诸如现在还年轻、平时会养生等借口。

人想要进步,就要突破舒适区,这个过程一靠自律,二靠监督。既然如此,何不趁着父母的监督,改掉不良习惯?

对于父母来说,也要适当理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抖音、哔哩哔哩、快手不仅是时间杀手,也是拓展知识面、跟随时代潮流的一扇窗户。在适当尊重他们生活方式的同时,自己也可以向孩子学习,更深度地享受互联网时代的快乐。

互相理解,彼此尊重,多多沟通,和谐相处,这才是亲子关系应有的样子。在全民抗疫的非常时期,如果能够维系一段良性的亲子关系,父母和子女双方都能变得更好。

(据《中国青年报》)

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