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居家养老新模式——虚拟养老院受到欢迎。实际上,虚拟养老院的出现,根本上是由民众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与传统养老模式之间的矛盾催生的。
中国老年人口数量近年来呈现出快速上涨的态势。“421”家庭子女的工作和生活压力被进一步放大,想靠传统家庭养老变得不那么现实。另一方面,市场养老机构有效供给不足。
与实体养老院不同,虚拟养老院依托的是信息技术所搭建起来的养老服务平台。在政府的引导支持下,该平台的运营实现了企业与养老服务机构的链接,利用一个信息平台,整合养老机构、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家政服务等养老资源,让老年人居家就可以享受养老院的各项服务。
当前,虚拟养老院在探索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过度倚重政府购买、市场不够活跃,人才紧缺等。不管是虚拟养老院还是传统养老院,其主要问题都在于盈利困难。2018年5月,北京市民政局一项调查显示,在参与调研的460家养老机构中,存在亏损的占6成。
就解决盈利问题而言,虚拟养老院是有一定优势的。养老院最大的开支是土地、建设费用,其次是人力成本。虚拟养老院将土地、建设费用省去,用信息基础设施作为代替,而信息基础设施作为具有很强正外部性的设施,政府可以积极布局建设。当前,对有关部门而言重要的问题,似乎不在于如何用补贴提高社会参与的积极性,而在于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帮助养老、医疗等相关企业和机构降低成本。在信息技术的加成下,养老监管会变得相对容易,数据互通会提高相关企业和机构提高服务质量的自觉性。此外,还需健全法律法规,同时给予投入该领域的企业和机构一些包容度。
(据《光明日报》 盘和林/文)
规范公路限速标志,让交通更安全畅通
交通运输部日前发布《公路限速标志设计规范》,详细规定了公路限速路段划分、限速值论证、限速方式选取等内容,并将于2020年11月1日起施行。
高速公路限速值下降太快、忽高忽低;限速标志混乱、隐蔽;限速标志间距太近……随着我国公路路网的不断完善,关于公路限速标志不够规范的问题,也引发社会更多的关注。新规的执行,就是要在这方面打好安全与效率补丁。
公路限速标志设计不规范,其实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限速值不合理。最为常见的现象是,限速过低或者是搞“过山车式限速”。另一部分则是指限速标志的设置是否科学。像限速标志少、不够醒目,无解除非正常限速提醒标志等,都属于需要规范的范畴。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提升限速标志设置的科学性,让限速值的设定变得更合理,还需要做好其他方面的配套工作。应该看到,“尽量压低”、搞“突然袭击”的限速“潜规则”,有一些不排除是为了服务于“执罚经济”,是相关部门“变相收费”的手段。换言之,如果不能有效改变将罚款数额作为考核依据等备受争议的做法,让公路限速真正回到科学和安全的考量范畴,就很可能面临基层执行动力不足的问题。
事实上,现实语境下,公路限速标志不够规范等现象,很多时候并非能力和认知问题,而更多还是交通管理和执法理念上的走偏,背后其实与执法利益的不当影响有不少关系。所以,尽力规范限速不规范问题,本质上也是遏制交通执法宽严失度,是对执法标准的统一,甚至应该上升到维护地方政府公信力的高度。
因此,各地和相关部门在落实新规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看到背后的深层次问题,不仅对一些显见问题依规及时改进,对导致问题的内在原因予以反思;另一方面,对于规范执行,相关部门也宜设立“回头看”程序,并畅通社会监督反馈渠道。
(据《北京青年报》 丰收/文)
【观察】
“读书也是救国”:抗战精神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青年新则国新,青年强则国强。75年前,在那个山河破碎、国运飘零的年代,莘莘学子怀揣报国热忱之心,坚信勤奋读书也是爱国救国,承担起在另一个战场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今天,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日益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广大青年也要始终心怀祖国,不断提高内在素质,锤炼过硬本领,勇于创新、敢于创业,成为推动国家进步和时代发展的中坚力量。
75年前,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青年是抗战最积极最活跃的力量,是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创造力量。抗战期间,广大爱国青年踊跃参军抗击侵略,用血肉之躯保卫祖国河山。另有一些爱国青年坚持“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在这些青年学子身上,体现了对国家、民族的又一种责任担当。
中国近现代史上,校运与国运联系最为紧密的莫过于西南联合大学。这所大学诞生于抗战烽火之中,成长于国难当头之时。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北平、天津相继沦陷。为了避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所中国最高学府毁于一旦,广大师生决定将三所高校联合并迁至湖南,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4月又西迁至云南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从根本上说,西南联大存在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抗日救国。这也是西南联大之所以成为那个战火纷飞年代中国高等教育之象征与缩影的原因。西南联大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培育了大量人才,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今年1月考察西南联合大学旧址时所强调的:“国难危机的时候,我们的教育精华辗转周折聚集在这里,形成精英荟萃的局面,最后在这里开花结果,又把种子播撒出去,所培养的人才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西南联大办学的8年里,培养学生8000余人,毕业生达4000多人,大都学有所成。“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屠守锷、郭永怀、陈芳允、王希季、朱光亚、邓稼先等,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他们都曾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为国家培养和储备了大量科技文化人才,为抗战输送了大批国防人才,为中国建设事业、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和世界学术研究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结茅立舍、弦歌不辍,刚毅坚卓、求真无畏。崎岖山路、恶劣天气挡不住广大爱国师生的跋涉脚步,内忧外患、生活窘困、物资紧缺挡不住广大青年学生的学习热情。广大爱国青年把读书学习和抗日救国紧密相连,把个人成长成才与社会进步、民族解放紧密相连,这一段雄壮辉煌的历史深刻启示我们,为国家、为民族,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学习的动机,艰苦简陋的环境,恰恰是出人才的地方。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今天的中国青年是中华民族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传承者。祖国的快速发展、繁荣富强寄希望于广大青年,广大青年应当继承和发扬抗战精神,不断完善、充实和提高自己,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广大青年要用抗战精神激发斗志,勇做新时代创新创业创造的弄潮儿。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创新恰恰是青年人的强项。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要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敢想敢干敢担当,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成为时代发展的见证者和建设者。
(据《北京青年报》 樊大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