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报在线看

原创  【观点】以雷霆之力,让“天下无拐”

1970-01-01 作者: 查看次数:次
导读

4月4日下午,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魏百刚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前我国粮食产量丰、库存足,即使在前一阶段国内疫情比较严重的时候,市场上粮食及各类副食都货足价稳,现在更没有必要去抢购囤积。

受国际疫情影响,一些国家陆续发布了粮食出口禁令,加上今年沙漠蝗虫灾害在一些国家暴发,现在全球粮食形势比较紧张,造成国际粮价上涨,另外前几天联合国粮农组织称受疫情影响今年4、5月份可能会出现粮食危机,各种不利消息叠加,国内有些人因为担心食品短缺而进行囤积抢购。

魏百刚说,近期国际粮价上涨更多是疫情造成恐慌性消费的结果,对国内粮价的影响有限,一旦国内粮食市场出现波动,我国有充分的调控手段进行平抑。

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已连续五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去年粮食产量是13277亿斤,创历史新高;原粮储备充足,稻谷、小麦的库存量能够满足一年以上的市场消费需求;成品粮储备适度,不少城市的成品粮(面粉和大米)市场供应能力都在30天以上;2019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70公斤,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的标准线。

但是,在粮食生产方面,由于粮价持续低迷、售粮难、种田成本逐年增加等原因,传统农户和种植大户的种植意愿不高,粮食安全也是有一些隐忧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多地少,尤其要对粮食问题居安思危。

农民要种粮收益,地方要财政收入,国家要粮食安全,如何平衡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新时代摆在大家面前的一道考题。当前和未来工作的重中之重,还是研究出台更多更好的政策举措,鼓励和保护地方以及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让大家种粮有利可图,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

(据《北京青年报》 谢庆富/文)

智能化时代,学生需要怎样的劳动

近日,中央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倡劳动教育,学生需要从事怎样的劳动?

在以学习成绩为主要评价指标的应试教育模式主导下,大部分学生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文化课学习上。哪怕是农村孩子,很多也不知道他们吃的各种食物是怎么来的,更说不出各种农具的准确名称。概言之,在现行教育模式与人才培养目标下,劳动被严重遗忘,学生普遍缺乏劳动锻炼与劳作实践,家长、学校和社会不重视劳动。回归“劳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上述问题。

对于成长在乡村的学生来说,可以参与农业生产实践,了解当地农作物的育苗、施肥、生长、成熟、收割、加工与销售等过程,系统讲述乡村濒临失传的技艺,让乡村学生真正认识、了解和热爱乡村。 城里学生可以参与城市的公共卫生与环境治理、交通疏导等项目,从而培养他们的责任心,提升他们的公民意识,增强他们的城市认同感与归属感。

对于城市学生不了解农村生活,农村学生不了解城市的情况,可利用假期推进城乡校际互动,让城里学生深度参与农村的生产与生活实践;让乡村的学生体验现代都市文明,从而消弭城乡分割,加速城乡的互动与融合。

“劳动”“劳作”的本质是将学习与劳动并重,治学与做人并举,培养学生互助合作、节俭勤劳的美德,在劳作中修己善群、服务社会、健全人格,通过劳动建构人与地方的紧密关系,根植地方依恋与归属感,在体验劳动艰辛的同时感知劳动带来的快乐。

 (据《中国青年报》 姚华松/文)

【聚焦】:把“垮掉的一代”帽子扔了吧

过去二三十年里,“垮掉的一代”的帽子,先后被安到中国80后、90后和00后的头上。而在过去两个多月里,在疫情防控中,在包括武汉在内的全国各地,我们都看到了“永不弯曲的青年脊梁”。一位外国学者这样评价这代中国青年:他们不是什么“小皇帝”,“或许我们对这一代人知之甚少,才没有真正看到这一代年轻人身上与生俱来的中国精神。”   

“垮掉的一代”是一个舶来品,原本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于美国的一群松散结合在一起的年轻诗人和作家的集合体,以及在他们身上呈现的创作观。不知为什么,这顶“帽子”后来被“批发”过来,安到了中国年轻人头上,意思是说中国一些年轻人不堪大用,无法承担起未来。

记得80后刚粉墨登场时,由于他们身上有着迥异的个性和行为特征,因此很快被贴上负面标签。1998年,一项国家级研究课题调查显示:多数中小学教师对学生看法不乐观,在他们评价学生的话语中,70%是批评性、否定性的。而社会上的情形,也大致如此。可是很快,80后就证明了自己。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面对地震灾区的年轻志愿者,人们由衷地感慨“最年轻的80后也成了中坚力量”。

曾经被视作离经叛道的80后,如今也慢慢不再年轻了,最大的80后已经到了不惑之年。90后开始登场,“垮掉的一代”帽子被甩给了他们。事实又怎样呢?这次疫情防控给出了答案。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拿走向前方的年轻护士来说,大多数人都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SARS对他们来说,有的连记忆都没有,可是当新冠病毒来袭的时候,他们毅然站了出来。不只是武汉,不只是医疗领域,在各个地方,各条战线,都能看到90后挺起的脊梁。

由于成长背景不同,每一代人都有着自己的集体印记,把各个年代人放在同一时间轴,更可以看出这种不同。相对于上一代人,年轻一代似乎少了一点朴素,少了一点踏实,看上去更强调个性的自由,更追求生活的舒适。正如一名外国学者观察到的,“在中国坐地铁,会看到年轻人低着头看价值不菲的手机,许多人将头发染得五颜六色、背着名牌包、穿着高级运动鞋”。但是,这并不代表青年一代消极颓废,只顾追求享乐,失去了上一代身上应有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其实,年轻一代身上表现出的个性化特征很正常。年轻最可贵的就是可能性,可能性往往是通过不同表现出来的。对于上一代人来说,孜孜以求的终点,不过是下一代人的起点,如果年轻一代还在复制着上一代人的一切,那才是最大的可悲。在时间的叙事里,青年一代从来都不是时代的观众和看客,当挑战和考验来临时,他们依然会选择挺身而出而不是畏缩不前。他们身上也有不成熟的地方,但不管如何,要对他们保持一份信心。对于上一代人来说,即便有担心有期待,也应该通过行动去引导,而不是带着傲慢和偏见,轻易地给他们贴标签。

从80后到90后,从汶川地震到新冠疫情,事实证明“垮掉的一代”,只是一种刻板印象和代际歧视。不妨说声“好走不送”,把“垮掉的一代”的帽子扔了吧,就让它永远留在历史的角落里,不要再跑出来了。                      (据《北京青年报》  乔杉/文)

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