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对外公布。这被认为是中国自1998年“44号文”建立医保制度以来级别最高的医保相关文件,也被解读成能为未来10年中国医改定调的纲领性文件。
可以看到,文件有不少新提法,比如将“完善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费用保障机制”列为一项重要内容,提出探索建立特殊群体、特定疾病医药费豁免制度、实施大数据实时动态智能监控等;有的内容此前虽常提及,却至今尚未落实。如今,这一系列举措集中推出,改革的力度和决心也可窥斑见豹。
意见提出的“强化基层全科医疗服务”。疫情防控过程中,大量的信息采集和疫情监测任务,下沉到基层医疗机构,以前被冷落的社区诊所被充分调动起来,显示出基层全科医疗服务的重要价值。
支持“互联网+医疗”等新服务模式发展,也是意见中的亮点。受疫情影响,居民“宅”在家里,过去扎堆到大医院看病变成了各自在家中上网诊疗,让人感叹网上诊疗的春天已加速到来。将更多“互联网+医疗”项目纳入报销目录,可助推其发展壮大。
医保改革借疫发力,让好政策沉淀下来,使之长期化、制度化,就能形成一个历经实战检验的医保制度体系,不仅可让重大疫情医疗保障机制更趋完善,也能让“保命钱”的使用更加合理、更有效率。
突发疫情,对医保制度既是一次考验,也让社会从中获得不少启发,而最重要的就是“始终把民众的身体健康放在首位”。从这个原则出发,去衡量医保制度带给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未来的改革方向和路径才能更明确,而完善的医保制度也是民众从容应对健康风险的重要底气。 (据《新京报》)
生物安全提档升级的中国担当和全球意义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提出,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这一表述,将生物安全上升到了“国家安全”的高度进行考量。
人类和动物拥有共同的家园,处于共同的生态系统中,但是,人类因为不节制而破坏生态平衡,譬如“吃野味”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而且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破坏,造成病毒从特定动物到人的传播,导致疫情暴发。
中国将生物安全提档升级,纳入到国家安全体系,不仅是中国的重大战略安排,也具有极强的全球意义。就中国而言,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更要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新冠肺炎“黑天鹅”飞来,传来了生物安全的警训,也警示中国必须补上生物安全的短板。
首先是生物安全提升到国家安全层次,凸显国家对生物安全的战略性重视。其次是推动生物安全立法,构建国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制度保障体系。第三是生物安全提档升级也契合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要求。第四是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要转化为覆盖到基层社区的执行力。最后,依法严禁食用野生动物,倡导符合生物安全的健康食谱,涵养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应有之义。
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也是对世界和全人类的贡献。毕竟,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货物贸易体,和全球有着紧密的人文交流和贸易联系。
中国将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意味着未来中国生物安全更有保障,也为全球生物安全体系建设提供了范本。(据《北京青年报》)
【趋势】以协力“战疫”为契机优化全球治理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不断拉响的防控警报,不断攀升的病例数字,每天都在挑动着人们的敏感神经。在这场全球“战疫”中,我们感受到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温度,见证了互助互鉴、扬长补短的合作,也同样看到了一些国家闭目塞听、抹黑甩锅的自大和虚伪。不同的画风交织,也促使越来越多人思考,新冠肺炎对于全球化究竟是巨大打击,还是再次证明困难和挑战面前,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成为孤岛,必须加强合作、共担风雨?
合作还是对抗?开放还是封闭?风云变幻的时代,分歧、疑惑其实一直存在。但席卷全球的疫情,让世界无比真实地看到,在自然面前,人类始终渺小;在灾难面前,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发展总会与问题相伴,全球化当然不会一帆风顺,但这一进程中出现的风险只能通过对全球治理的良性变革来加以应对。逆流而动、“关起门来”只会给发展设置更多障碍。这恐怕也是为什么某些国家高筑贸易壁垒、大搞科技霸凌,迟迟无法达到预期目的的深层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突如其来的“黑天鹅”不仅是对一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大考,同样是反思和革新全球治理的契机。
当世界站在十字路口,为何去何从迷茫时,中国一直在给出自己的方案。就拿这次疫情来说,世卫组织专家一直推崇、赞赏中国防疫行动。诚然,每个国家的国情制度各异,应对之道不尽相同,没有什么标准答案,但透过“真正意义上的团结”、“公开、透明、负责任”等一系列积极评价,却不难看出“中国方案”的价值内核——
对内,中国人勇敢“逆行”、坚守“防线”、默默“守望”,平凡个体的点滴行动,汇聚成坚不可摧的英雄伟力;对外,中国人积极共享科研信息,第一时间派出专家指导,尽心尽力向各国捐赠、供给防疫物资。正如有外媒所言,随着疫情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内发展,中国的形象正从“作为致命冠状病毒疫情的中心,转变为有能力帮助遭受重创的地区抗击这种疾病的全球专家”。这种转变,彰显了命运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力量。
纵观历史,危机和人类进步总是密切相关。每一次危机过后,往往激发出人类合作的澎湃动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通过缔结多边条约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经济全球化得以再次加速;协力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代表更广大国家利益的G20应运而生,个别西方国家再也难以垄断一切国际事务。在一次又一次共克时艰的努力中,人们愈发明白团结向善才是国际主流,和谐共兴才是全人类的朴素心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在共同抗击天灾人祸的战役中得到共振与升华,激发起更原始、更深沉的前行力量。
今天的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在持续深入推进,但也呈现出速度放缓、格局分化等新特点。另一方面,不少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过往的事实证明,西方推行的以新自由主义和所谓“华盛顿共识”为指导理念和实践模本的全球化,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全球治理,确实在逐渐式微。
现在的国际问题和挑战,不仅靠一两个国家已经无法解决,相反个别一意孤行的守成大国还很可能成为全球发展的绊脚石。当此之时,优化和革新全球治理,就必须沿着全球化的轨道,拿出更多公平的、普惠性的公共产品,让国际秩序能够兼顾到各个国家的诉求,引导好整个世界的合作。长远来看,这恐怕是新冠肺炎疫情带给全球治理的一大启示。
(据《北京日报》晁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