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报在线看

原创  【观点】以雷霆之力,让“天下无拐”

1970-01-01 作者: 查看次数:次
导读

2021年12月20日至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首次审议妇女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这是该法近30年来又一次重大调整。

在修订草案中,有几点特别值得关注。比如,在“歧视妇女”的定义问题上,草案禁止基于性别排斥、限制妇女依法享有和行使各项权益,明确要求用人单位不得询问调查婚育情况。在保障妇女人格权益方面,草案禁止通过精神控制残害妇女,明确展示有明显性意味的文字、语音都属“实施性骚扰”。此外,草案还禁止用迷信、精神控制(PUA)等手段残害妇女,要求各级政府在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和提供公共服务时,应当确保女性厕位多于男性厕位,合理配建母婴室等公共设施。如此种种,体现出我国在立法领域保护妇女权益的重大进步。

保护妇女权益,是社会各界一致认可的进步方向,然而,要把“大方向”落到细微之处,离不开具体的落实细节。在妇女权益保障法的此次“更新”中,所有立法条目均有较为详实的说明。

此次修订草案除了关注到当下社会中女性遭遇的职场歧视、生育弱势、家务劳动价值不被重视等普遍情况之外,也进一步强调了对女性精神健康的保护。其中对于禁止“女德班”、禁止“PUA”的强调,就是立法针对近几年妇女保护领域新问题作出的回应。

可能出于个体认知差异,也可能出于个体社会经验的差异,妇女遭受的不公与侵害是样态各异、形形色色的。对此,我们不仅需要用法律对这类现象加以约束,更要在观念上强化对平等的理解与支持,加深对女性处境的共情,从而为女性创造出更平等的社会空间。

(据《中国青年报》 丁慧/文)

玩偶热销背后的社会心理

近日,数千人凌晨排队抢购玩偶的新闻引发关注。为了买到星黛露毛绒玩具等商品,2021年12月29日凌晨,游客在上海迪士尼外连夜排起长龙,凌晨3点客流量已超过5800人,凌晨5点游客排队已绕湖边两圈有余……

搜索相关网站不难发现,这些系列玩偶的价格已经数倍于原价,而买家也不是我们认为的玩具主力消费群体——儿童,而更多的是青年人。

玩偶是人们精神、情绪和情感投射的对象。幼儿囿于生理特征与家庭的环境,自身的各种情感和情绪不易找到合适的自我表达和描述,此时,“沉默不语”、表情不会变化的玩偶就成为他们安慰自己、投射各种想象的恰当对象。而对于成熟的、社会化的成年人来说,虽然在真实世界中其身边存在各类可以投射的对象,但玩偶仍然扮演着重要的作用,成为情感投射的对象或者替代品。因此,玩偶的价值依不同人而定,对玩偶的投射意愿越是强烈,对其价值就越是认可。

“可爱而治愈”的物件可以安慰人们在剧烈变动的社会中不宜表露的情感,其经济价值也由此而生。此外,“萌萌哒”不仅是情感需求,也是社交需要。在商家一系列刻意打造后,拥有或渴望拥有某种类型玩偶的粉丝们在共同的价值观、兴趣与爱好下,形成了专属圈层文化,这为在经济高速发展中的个人安全感与精神满足度都存在某种缺失的年轻人,提供了心灵的慰藉与情感的出口。                             

  (据《光明日报》 张焱/文)

【趋势】

共赴冬奥之约,奋进中国铺展动人画卷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日益临近。目前,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包括国际奥委会在内的国际社会高度认可中方筹办工作,各国运动员热切期待盛会。多国媒体报道认为,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挑战,中国凭借优秀的组织能力,有条不紊推进各项筹办工作,将向世界呈现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

伴着新年的祝福与期待,北京冬奥会迎来开幕倒计时。12个竞赛场馆全部完工并全面具备办赛条件;3个冬奥村、主媒体中心等非竞赛场馆已交付使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奖牌“同心”发布,讲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北京冬奥会秉承百年奥运逐梦的初心,兑现申办时的一项项庄严承诺,按照科学、严谨的筹办进程,在全世界的瞩目下,一届“精彩、卓越、非凡”的体育盛会即将呈现在世人面前。进入最后冲刺阶段,蓝图正在成为现实,这也让国际社会看到,中国有决心、有底气兑现承诺,在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下,疫情仍在全球蔓延。随着奥密克戎变异毒株蔓延,全球性挑战不断出现,世界迫切需要找到“更团结”的契机,凝聚全球携手应对挑战的共识。而“一起向未来”的北京冬奥会,正是这样一个契机。“在疫情困难时期,你们给了世界最珍贵的礼物——希望。”在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看来,“迟到”的东京奥运会成为人类抗击新冠疫情希望的象征,而即将到来的北京冬奥会将为世界走出疫情阴霾注入新的强心剂。疫情之下、赛场内外,体育再一次证明,它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

 2021年,奥林匹克流传百余年的格言“更快、更高、更强”加入“更团结”,这是奥林匹克运动向世界发出的强有力讯息,也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互契合。未来一年,中国还将陆续举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亚运会等一系列国际大赛,这充分体现了中国支持、推动、参加国际体育赛事的鲜明态度,也是中国践行奥林匹克“更团结”新格言的生动实践。

 让更多人参与到冰雪运动中来,这也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题中之义。在“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愿景下,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成果显现。曾经,“冰雪运动不进山海关”。如今,参与的群体像滚雪球般扩大,冰雪运动在大江南北已“唱响四季歌”,在神州大地铺展出生机盎然的新时代画卷。

国家体育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初,全国已有654块标准冰场,覆盖30个省区市,较2015年增幅达317%;已有803个室内外各类滑雪场,覆盖29个省区市,较2015年增幅达41%。《2020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显示,2020年我国室内滑雪场已有36家,数量全球第一,雪区面积6.5万平方米的哈尔滨融创雪世界居全球室内滑雪场面积第一。我国参与冰雪运动人数大幅度增长,以2020-2021雪季为例,全国31个省区市共184个地级市开展了超过1200场次群众性冰雪赛事活动,直接参与和间接影响近亿人次。作为奥林匹克精神和奥林匹克运动坚定的传播者、践行者,中国正为世界展开一幅冰雪运动的动人画卷。

世界情同与共,共赴冬奥之约。“一起向未来”,北京冬奥主题口号振奋人心,展现了全世界对共创美好未来的期待。不久的将来,世界各地的冰雪运动员将在北京冬奥的舞台上展现“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这是传递激情和梦想的时刻,这是展示勇气和力量的时刻,这是共谱奋斗和团结的时刻。中华文明同世界多样文明的交流互鉴将谱写出新的华章,北京冬奥将为奥林匹克运动带来新的荣光。

(据《北京青年报》 罗振轩/文) 

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