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万事俱备
北京冬奥会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在中国冰雪人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拼搏下,在全国人民全力支持、积极参与的热情中,在全世界期盼的目光里,北京冬奥万事俱备,只待一朝梦圆。
2021年12月11日至12日,一场全流程、全要素的运行模拟测试在延庆冬奥村展开。此次测试从日常运行、特定事件以及应急演练三方面模拟赛时运行场景,约1470人参与,其中代表团330人,考察团人员30人,工作人员1100人。居住区设施完备、干净整洁,餐饮服务供给丰富充足,商业区热闹繁荣,能源设备运行平稳,无障碍设施设置运行合理……测试结束后,各类参测人员纷纷给出好评。
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部长刘玉民表示,延庆冬奥村建设过程中避让了约130棵原生树木,整个赛区移植了2.4万棵树木至专门的奥林匹克林。北京冬奥组委奥运村部副部长宋雪莹说,通过采用高效围护结构外保温、自然通风和采光、高效空调机组、节能智能照明、室内空气质量监测和可再生能源应用等措施,延庆冬奥村节能率可达到60.9%。“延庆冬奥村已基本具备赛时运行条件。”宋雪莹称,冬奥会期间,这里将接待近90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多名运动员和随队官员。
目前,12个竞赛场馆全部完工并通过国际冬季单项体育组织认证,全面具备办赛条件,三个冬奥村、主媒体中心等非竞赛场馆已经交付使用。“坚持‘三个赛区、一个标准’,确定签约酒店、制定冬奥菜单,明确41家定点医疗卫生机构,建立赛时交通运行指挥中心,赛时服务保障全面推进;火种采集、倒计时100天、奖牌发布等活动圆满成功,‘一起向未来’主题口号响彻世界;赛时运行指挥体系全面启动,赛事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北京冬奥组委秘书行政部部长郭怀刚介绍。
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运行指挥部调度中心执行主任闫成表示,当前,办好“相约北京”系列测试赛是三个赛区共同承担的重大任务,“从已经结束的测试赛来看,赛事运行状况良好,实现了既定测试目标,赢得了国际体育组织、参赛运动员及境内外媒体的积极评价。”
在此过程中,相关测试赛组委会及场馆团队与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充分磨合,对标冬奥赛时竞赛规则、技术规范,有序完成竞赛报名、日程编制、场地准备、器材保障等多项工作,竞赛组织团队内部充分练兵,竞赛运行流线得以充分检验。
进入争取参赛资格的最后“窗口期”,28支冰雪项目国家集训队,450余名运动员、200余名教练员、460余名辅助保障人员迎难而上,截至目前,中国已经获得了北京冬奥会7个大项15个分项89个小项的参赛资格。“这在冬奥会历史上也并不多见。”国家体育总局冬运中心主任倪会忠说。2015年北京成功申办冬奥会时,中国还有约三分之一的奥运冰雪项目没有开展;2018年平昌冬奥会期间,中国参加了53个小项的角逐,另有49个小项缺席。
平昌冬奥会后,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公布《2022年北京冬奥会参赛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全面参赛、全面突破、全面带动”的目标。面对这个蕴含巨大历史跨越意义的挑战,中国军团确定了“2018扩面、2019固点、2020精兵、2021冲刺”的备战方略。
与选材工作同步进行的,还有全项目训练的布局与建设。进入北京周期以来,北京、河北、吉林、黑龙江、陕西、新疆、广东、四川等多地都建成了高水平的训练场馆、基地,并配备了先进多样化的体能训练器材、理疗康复仪器,满足了各项目运动员的备战需要。
严格防疫政策护航北京冬奥
北京冬奥会即将开幕,新冠疫情仍在全球大流行,特别是奥密克戎等变异毒株的传播,给全球疫情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冬奥赛时,将有大量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涉奥人员来华,人流聚集增加,出现一定数量的阳性病例将成为大概率事件,如何既保证冬奥赛事如期成功举办,又确保国内公众健康安全?
近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防疫手册》(2.0版)(简称《防疫手册》)对外发布。北京冬奥组委专职副主席、秘书长韩子荣表示,其中的防疫内容首先要符合办赛需要,确保赛事正常运行,同时又要符合中国疫情防控原则要求,守住社会疫情防控安全底线。
韩子荣介绍,第二版《防疫手册》突出中国政府的防疫原则要求。
一是疫苗接种。疫苗是降低感染传播风险、保障赛事安全举办的关键手段。除个别运动员和随队官员可医学豁免外,其他所有涉奥人员需要在来华至少14天前完成全程疫苗接种,才可以免除集中隔离,进入闭环管理。鉴于当前全球疫情形势的复杂性,我们特别建议所有涉奥人员能够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
二是闭环管理。闭环管理是一种特殊管理方法。闭环内来华涉奥人员和国内直接服务外方的工作人员需要每日进行健康监测和核酸检测,在闭环内酒店或冬奥村集中住宿,只允许乘坐冬奥专用车辆往返指定闭环场所,不得与闭环外人员接触,更不得与社会面接触。
三是建立新冠联络官机制。所有来华参加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国际组织均需设置新冠联络官。新冠联络官的职责是与本组织成员保持密切联系,确保相关组织成员了解防疫手册内容,协助其完成来华前各项准备工作,并做好疫情应急处置等相关协调工作。
四是检测、追踪与隔离。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闭环内人员每日进行核酸检测,如检测和复检结果为阳性,须接受隔离或治疗,并按照手册规定的流调标准和密接判定标准,了解感染者行踪轨迹尽快锁定密切接触者,采取果断措施阻断传播链。
五是减少接触。在人群聚集、空气流通较差的空间,人员密切接触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较大。手册规定要最大限度减少社交活动,并时刻佩戴口罩,尽量避免密闭空间长时间停留、人群聚集和密切接触。
六是提高卫生意识。涉奥人员来华期间,应全程佩戴无呼吸阀的N95/KN95/FFP2口罩或同等标准的医用防护口罩。要勤洗手、勤消毒,尽可能使用免洗手消毒剂。提倡为运动员鼓掌加油,不建议唱歌和呐喊。建议尽量避免使用共用物品,或在使用前进行消毒。房间定期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针对涉奥人员入境及管理问题,北京冬奥组委疫情防控办公室副主任黄春在发布会上表示,这涉及远端防控、闭环管理、健康监测、核酸检测四个方面内容。
涉奥入境人员远端防控,要求已非常明确,措施也很严格。要求所有人来华前14天下载冬奥通APP,这里有一个健康监测系统,每日要进行健康监测。在来华14日前,要完成全程疫苗接种。在航班起飞前96小时内,要进行两次核酸检测。针对入境来华前的既往感染者,除了做两次核酸检测外,还要再做两次核酸检测,同时要提前8个工作日向北京冬奥组委提交既往感染的相关审核材料。在入境时,要在机场海关进行口咽拭子、鼻咽拭子核酸检测。离境时,北京冬奥组委帮助提供24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便于他们离境到目的地国家。
冬奥赛时闭环管理期间,北京冬奥组委安排了冬奥专车的交通服务,通过闭环的交通,可以往返于驻地、场馆以及工作场所。“我们都是在一个闭环里面运行,绝对不可以跨出闭环到环外,更不能接触城市层面,这是我们的底线。”黄春强调,在闭环内一定要严格遵守个人防护措施,严格遵守手册防疫要求,这是确保赛事安全、运行安全、保证所有人员安全的一个非常重要措施。
防疫要求,闭环内人员每日进行核酸检测。考虑到参赛运动员、其他利益相关方等,到底什么时候采样,影不影响赛事,北京冬奥组委也作了周密安排。黄春介绍,在奥运村、签约酒店、集中驻地和部分场馆都设置了采样点,采样时间也非常灵活,在每天早上6点到晚上11点期间,都是采样时间。运动员可以根据赛事时间合理安排,不需要预约。
“如果出现感染者,我们也做好了充分的应急预案。”黄春在发布会上介绍,假如出现了新冠病毒感染阳性病例,对于无症状感染者,将把感染者送到专门的隔离设施区,即三个赛区针对无症状的感染者专门设置的隔离设施区。如果出现确诊病例,会将其送到指定定点医院。
“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
在全球疫情形势复杂化的当下,为什么中国要热情蓬勃地举办奥运会以及相关冬季活动呢?因为我们并不是为了冬奥而冬奥,真正的问题还是“健康”。
早在2017年,十九大报告中预见性地提出了“健康中国”的发展战略,不断壮大以医护队伍为核心的健康事业,才构筑起了2020年坚强的防疫战线。
由于对健康的重视,中国不仅研发出了多款疫苗,让大规模预防成为可能;另一方面,由于得力的防控体系,中国成功遏制了疫情蔓延,并率先从疫情中恢复,成为全球经济治理上的“正能量”。
但健康不单单是国家的事情,俗话说,冬练三九,个人体态虚弱、疾病滋生的冬季,保障一定的运动水平,是每一个人防病除疫的最坚强壁垒。后疫情时代,严防死守不再是唯一的选项,通过冬奥会带动冰雪事业发展,打出一整套包括健身、防疫、医疗体系在内的健康中国战略,直面后疫情时代的挑战才是本质。这是一个需要全行业、全时空投入的国民事业。
2014年,在中国正式申办2022年冬奥会3个月后,习近平总书记应邀出席索契冬奥会开幕式。在索契,习近平总书记对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说:“在中国,冰雪运动不进山海关。如果冰雪项目能在关内推广,预计可以带动两三亿人参与,由此点燃中国冰雪运动的火炬。”
“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建设体育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个重要目标,发展冰雪运动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然要求。”倪会忠说。“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这是中国向国际奥委会作出的庄严承诺,一诺千金。
将美好愿景变为现实,怎么干?这些年来,中国冰雪人用行动作出回答:创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冰雪发展之路。在举办北京冬奥会这一强有力引擎的推动下,冰雪运动走进山海关,迈过秦岭淮河,在中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和潜力。
冬运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初,全国已有654块标准冰场,较2015年增幅达317%;已有803个室内外各类滑雪场,较2015年增幅达41%。从“全国大众冰雪季”的参与地域范围来看,已经从2014年第一届时的10个省区市参与,发展到2020年第七届时全国31个省区市全部联动,各类赛事活动覆盖的区域超过了全国一半的地级市。“我们有信心在北京冬奥会前交上完美答卷,共同见证‘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宏伟目标的实现。”倪会忠说,“这将成为北京冬奥会为我国冰雪运动留下的最重要、最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也只有中国才能创造这样一份属于全人类的遗产。”
外媒普遍关注到,冰雪运动正在中国成为“热运动”。意大利奥委会主席马拉戈表示,举办冬奥会有助于让更多的中国民众熟悉、喜欢和参与花样滑冰、高山滑雪、冬季两项等冰雪运动项目,必将促进中国冬季体育运动事业蓬勃发展,这也是中国举办冬奥会最根本、最朴素的目标。
美国印中美研究所国际商务研究主任丹·斯坦博克称,近年来,中国通过推动全民健身、全国冰雪场地设施建设等促进了中国冬季项目的发展,“中国冰雪产业在崛起”。
美联社报道称,自2016年来,在中国有超过两亿人“从事冰雪活动”。小萨马兰奇在一次线上新闻发布会上对此表示欢迎,他认为这意味着中国正在接近“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称,中国滑雪产业到2022年的市场规模预计为39.7亿美元,比2015年增长480%以上。在2021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发布的《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冰雪产业从2015年的2700亿元迅速增至2019年的4200多亿元。到2025年,预计中国冰雪产业的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在整个体育产业中占比接近五分之一。
向世界传递积极信号
“在疫情困难时期,你们给了世界最珍贵的礼物——希望。”在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看来,“迟到”的东京奥运会成为人类抗击新冠疫情希望的象征,而即将到来的北京冬奥会将为世界走出疫情阴霾注入新的强心剂。疫情之下、赛场内外,体育再一次证明,它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
“奥运会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在如今这个矛盾突出、冲突频发的世界,奥运会仍然为世界各地的年轻人保留了一片绿洲。”正如巴赫所言,当今世界,很难找到一个像奥运会这样的“舞台”,可以让全世界的年轻人忘掉肤色、种族和政治见解,相聚一堂、平等竞技。
随着奥密克戎变异毒株蔓延,全球性挑战不断出现,世界迫切需要找到“更团结”的契机,凝聚全球携手应对挑战的共识。而“一起向未来”的北京冬奥会,正是这样一个契机。
在疫情延宕不绝的情况下,中国如何举办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会是外界关注的焦点。此前,当被问及北京冬奥会是否会因为疫情而推迟时,国际奥委会北京冬奥会协调委员会主席小萨马兰奇表示,北京对各种情况进行了各种演练,他们已经为各种突发情况做好了准备。
英国《独立报》曾引用小萨马兰奇的观点称,即使当前需要面对疫情挑战,中国的组织者也将提供非凡的比赛。德国之声也引用国际奥委会委员迪克·庞德的话称,中国是一个非常优秀且有组织的国家,也是一个能够组织和举办一届优秀奥运会的东道国。
随着奥密克戎病毒变种在全球蔓延,全球性挑战不断,世界期待北京冬奥会能够凝聚全球携手应对挑战的共识。津巴布韦新闻部长莫妮卡·穆茨万古瓦表示,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对广大运动员、观众等都非常重要,冬奥会将为运动员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也会让世界各地的人们通过屏幕欣赏到好看的比赛。印度共产党全国委员会成员、全印学生联合会全国总书记马赫萨里表示,北京冬奥会的最大意义在于向全世界传递出积极信号——尽管我们面临着这样一场世纪疫情,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依然能走到一起,去举办这样一场盛会,这足以证明人类是可以应对疫情影响的。
世界将从北京冬奥会看到的不仅有“团结”,还有“绿色”。绿色,是外界关注北京冬奥会的一大关键词。低碳能源、低碳场馆、低碳交通和低碳标准,将使北京冬奥会成为有史以来最绿色的奥运会。
北京冬奥会将充分利用夏季奥运会场馆。2008年举行游泳等项目的“水立方”经过翻新后已经变身为“冰立方”;鸟巢体育场将在开幕式和闭幕式中再次亮相;曾经在2008年夏季奥运会举办艺术体操等项目的五棵松体育中心将为冬奥会的冰壶比赛做好准备;在2008年奥运会见证了排球比赛的首都体育馆将在2022年见证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的精彩呈现……“从夏季到冬季,北京在交换赛季”。
北京冬奥会的低碳能源和低碳交通也让世界瞩目。路透社关注到,冬奥会为北京和张家口的场馆提供了天然气、可再生能源和氢气等清洁能源,此外张家口将在冬奥会期间在赛区投入655辆氢燃料公交车。英国《独立报》称,“2022年北京冬奥会将是一项碳中和赛事”。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埃里克·索尔海姆表示,北京借冬奥契机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前沿绿色科技,在宣传环保发展理念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也启迪了未来奥运赛事主办国,是绿色办奥的先行者。
在2022年这样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体育大年”,大型国际赛事不仅能够让全球观众感受体育的魅力,更会为国际社会提供一个不可多得的团结“舞台”。这个“舞台”无论对东道主的办赛能力还是对参赛国的格局心态都是一次公开的彰显和考验。
(参考资料:左翰嫡,《北京冬奥冲刺50天》;老度,《北京冬奥会将成为“疫情隧道中的一束光”》;何亮,《冬奥会能买票去看吗?涉奥人员如何管理?》;赵觉珵、许云峰、金惠真、柳玉鹏,《全流程闭环管理,严格防疫政策护航北京冬奥》;王石川,《守住安全底线,办好精彩冬奥》;吴旭,《团结与希望:世界“情同与共” 冬奥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