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3月1日在北京首发,报告显示,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保持平稳,睡眠不足现象日趋严重。
青少年睡眠不足主要有两方面体现:一是上学日睡眠不足8小时的比例升高1个百分点。2009年,有47.4%的青少年上学日的睡眠时长在8小时及以上,2020年这一比例只有46.4%;2020年青少年的平均睡眠时长为7.8小时,比2009年降低0.3小时。按照正常的生理需求,12岁以下儿童每天睡眠需要10小时;13至20岁的人群,每天需要8小时的睡眠。
但是,现在的调查发现,青少年的睡眠不足在逐年上升,也意味着青少年的睡眠负债是年年加码。这个问题后果不只是人的反应、身高、体重、速度、力量等生理机能降低,而且智商可能会逐步下降。原因就在于,睡眠是一种从出生起就开始并需要充分满足的基本生理需求。
睡眠对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不仅是需要,而且是刚需。这种刚需其实不需要父母和学校用钱财来购置,而是只需要给予他们一些时间就能满足需求。
不欠孩子的睡眠时间当然需要切实可行的措施。2018年12月28日,教育部、发展改革委、公安部等9部门就联合出台《中小学生减负措施》,一共30条。尽管30条难以条条保证做到,但至少有一些是父母和学校都可以执行和落实的,如家庭要保证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10个小时,初中生不少于9个小时,高中阶段学生不少于8个小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今天不只是要减轻孩子的负担才有可能让孩子们多睡一会儿觉,而且还要明确减少和过滤信息技术和娱乐占用孩子们的休息和睡眠时间。为了孩子未来有一个健壮的身体和较高的智商,让孩子睡足觉是零成本的投入。
(据《北京青年报》 张田勘/文)
让父母有底气对强行啃老说“不”
不久前,最高人民法院发布10件老年人权益保护典型案例,其中包括一起“强行啃老”案件。案情显示,龚某华及其女儿龚某将龚某华92岁的母亲周某带至农村信用社某营业厅,对其账户进行挂失,取出存款24万元并存入龚某账户。周某诉至法院,诉请龚某返还上述款项。
最高人民法院指出,子女不得以窃取、骗取、强行索取等方式侵犯父母的财产权益。这起典型案例的公布,强调了父母有权拒绝子女“强行啃老”,坚持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价值导向。
这几年,一些花式“啃老”现象不时引起社会关注。有些子女把孩子和家务全都一股脑推给父母,自己轻轻松松做起“甩手掌柜”,父母操劳一生,退休后依然要“围着孩子转”;有些子女假借陪伴老人之名,吃穿用度全靠父母;更有甚者,子孙觊觎、骗取老人财产,想方设法“强行啃老”。
类似“啃老”状况,往往产生于同一种家庭关系模式:父母习惯性付出,即便儿女早已成年,还会在潜意识中认为他们是需要被扶持。这种不均衡关系的固化,造成了抚养与赡养义务衔接的阻滞和不畅,不仅会使父辈困厄于被逐渐“榨干”的生活压力,也不利于年轻一代树立独立自主意识,担当起应有的家庭和社会责任。
因此,对于子女“啃老”的不合理要求,父母还应保持清醒,不能一味容忍。父母在必要时拿起法律武器保障自身权益,对“强行啃老”说“不”,不是“不讲情面”,恰恰是为了子女的长远考虑。
(据《中国青年报》 任冠青/文)
【聚焦】中国“两会时间”缘何牵动世界
两会是观察中国的窗口,随着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不断加深,每年“两会时间”成为国际社会聚焦中国的时刻。2021年两会将如何为中国今年及未来一段时间发展定调,将出台哪些牵动世界的新政策措施,备受外界关注和期待。
中国新征程,世界新机遇。今年是中国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十四五”时期,中国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际社会期待中国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持续扩大内需,在更高层次的开放中为世界提供更多发展机遇,与世界分享更多增长红利。
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依然存在的背景下,中国市场是为数不多的“确定性”之一。过去一年间,多家跨国企业逆势加码在华投资就是明证。联合国《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显示,去年受疫情影响,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与2019年相比缩水42%,中国则逆势增长4%,成为全球最大外资流入国。日本佳能全球战略研究所研究主任濑口清之认为,全球最有魅力的市场就是中国市场,这不仅是日本企业的共识,也是世界一流企业的共识。
中国新理念,世界新启迪。近年来,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两会为国际社会深入了解中国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重大理论和理念提供了契机。过去一年,中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果,中国的理念和做法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借鉴。希腊欧洲研究国际中心欧洲-中国项目负责人乔治·措戈普洛斯说,全世界都期待通过两会了解中国将如何进一步恢复社会生活秩序。
国际社会还希望通过两会了解中国消除绝对贫困后下一步如何走。贫困是世界难题。经过8年持续奋斗,中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设定的减贫目标。中国立足国情,把握减贫规律,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政治研究和预测中心主任维诺格拉多夫认为,减贫将是外界关注的两会议题之一。他说,世界上很多国家仍是发展中国家,中国为世界在21世纪如何解决贫困问题树立了榜样,中国减贫经验“具有全球意义”。
中国新举措,世界新希望。2020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成功签署,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如期完成,新年伊始中国又与新西兰签署自贸协定升级议定书。塞尔维亚议会塞中友好小组主席奥布拉多维奇认为,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分享发展成果,是宝贵的合作伙伴。世界期待通过今年两会了解中国将如何持续发力,进一步深化对外合作,与国际伙伴共同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当下,疫情阴霾未散,世界经济复苏前景不定,全球治理赤字依然高企。中国两会牵动全球目光,世界期待着生机勃勃的中国为全球注入更多动能,提供更多信心。
(据新华社 李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