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全民健身发展蓝图绘就
2021年8月初,在第十二个“全民健身日”到来之前,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计划》),就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全民健身更高水平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和健康需求作出部署。
《计划》明确,到2025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群众体育健身更加便利,健身热情进一步提高,各运动项目参与人数持续提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5%,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16名,带动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5万亿元。
全民健身是通向全民健康的阳关大道,在去年3月底出台的《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关于印发健康中国行动2019-2020年试考核实施方案的通知》中,全民健身就是考核内容之一。《计划》也明确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本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出台本地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各地纷纷加大体育中考比重,孩子们能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明显变多了,“每天都有体育课”正成为越来越多地方教学课程的标配,体育在青少年教育中的作用和比重都在真正提升。
“运动是良医”理念正在深入人心。年近七旬的江苏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中心主任励建安也是一名“跑者”,作为一名专业人士,精神矍铄的他说:“运动是健康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每个人自己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运动是把控健康主动权的最关键手段。”
全民运动与全民健身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发布的《2021年大众健身行为和消费研究报告》显示,大众对健身的认知正逐步深入,87%的大众健身人群每次锻炼花费0.5-2小时。无锡一家体育公司负责人发现,愿意健身的人越来越多了,今年他开出了自己的第八家连锁体育公园,已经有了两万多名会员。“疫情对我们虽然造成了一定影响,但从长期看,人们对运动和健康的意识提高了,主动健身的愿望在增强,这也给了我们继续扩大规模的底气。”
民有所望,必有所应。2021年全国各地在健身场地建设、科学健身指导等方面不断提档、扎根、创新,助力健身中国建设。《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报告》显示,2021年上海建成市民益智健身苑点743个,打造老百姓身边的健身房;广西组织万名全民健身志愿者奔赴基层,打通体育进基层的“最后一公里”;江苏省体育局推出《科学健身100期》系列视频,请江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专家和体育明星为老百姓送上标准“体育课”……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认为,健康问题不是医疗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推进健康中国行动,政府、社会、家庭一个都不能少。
在江苏苏州,几乎贯穿全年的苏州市大众体育联赛仍在热闹举办。如今,体育社会组织正在苏州大众赛事活动中“唱主角”,2021年全市体育社会组织开展赛事活动300余项,参与人数超50万人次。
全民健身要发展得好,和教育、文旅、卫生、园林等各部门的深度融合必不可少。广西各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极具特色,桂林市体育局局长关小菊说:“桂林市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纳入体育旅游发展规划设计,打造了一批如竹竿舞、傩舞、舞狮等常态化的民族体育体验项目,推进文体旅融合发展。”
如今,政府主导、多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全民共建共享的全民健身“大群体”格局已初步形成,“十四五”开局之年,全民健身事业迈出稳健第一步,为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加快体育强国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计划》首次明确指出,将推动线上和智能体育赛事活动开展,支持开展智能健身、云赛事、虚拟运动等新兴运动。北京大学国家体育产业研究基地秘书长、研究员何文义认为:“把科技融入体育产业和全民健身当中去,可以利用科技降低运动的风险,有利于运动项目的普及。”
红色体育的丰碑:体育为人民服务
201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部署推动体育强国建设,充分发挥体育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的重要作用。其中提到的一方面内容,就是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等方面,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早在1941年,毛泽东就为《解放日报》体育专刊题词:发展体育运动,提高人民体质。
据美国对华友好人士马海德回忆:当时的革命圣地延安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边区在国民党军队的封锁包围下,一针一线都受到禁运,生活艰苦,但大家都很快乐。当时的体育设备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在空地上树一根木桩,钉块木板,安上铁圈就是篮球架;自己动手用麻绳结织排球网;牛羊皮内装着棉线或鬃毛包缝起来就是球。即使在最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都没有阻碍体育运动的开展。
在陕西体育博物馆,1946年1月毛泽东在延安王家坪打乒乓球的巨幅图片,成了镇馆之宝。这幅图片真实记录了毛泽东即使在战争年代仍然带头锻炼身体的精彩瞬间。画面上,简陋的乒乓球案子前,毛泽东手持木板削刻出的不规则球拍,正在雪地上打乒乓球。毛泽东凭借这个“光板”球拍,参加了在延安开展的乒乓球比赛活动,成为当时陕甘宁边区的美谈。
1937年1月,党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进驻延安后,按照中央苏区的优良传统,时刻重视人民群众的体育工作,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贺龙、李富春等,到各级领导,都能以身作则,带头参加体育锻炼和关心人民大众体育活动的普及。面对艰苦的环境,处在戎马倥偬之中的毛泽东还抽出时间关心体育工作,关心学生们的身体健康。1941年秋,他为《解放日报》体育专刊题词:“发展体育运动,提高人民体质。”
1942年9月,党中央及边区政府在延安大砭沟青年体育场举行了较大规模的“九一”扩大运动会,来自机关、部队、学校等的1388名人员参加了运动会。在本次运动会上,毛泽东、朱德、林伯渠、张闻天等出席运动会开幕式,大会宣布陕甘宁边区体育委员会成立,同时决定每年的9月9日为陕甘宁边区体育节。
1942年是整个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但“九一”扩大运动会却是整个延安时期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成绩最好、竞赛和表演项目最多、影响最深远的运动盛会。这次运动会首次开设了唱运动会会歌、党中央领导人出席开幕式、在开幕式上进行大型文体表演、所有运动员参加入场式等环节。这些环节也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所举行全运会必不可少的程序,并一直延续至今。
抗日战争时期,延安遭受着国民党反动派的包围和经济封锁,生活和物质条件极为困难。但党中央仍明确提出要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增强体质,提高军事和生产的战斗力量。延安时期,党中央成立了很多专门的体育组织机构,并执行了一系列的体育法规,首次提出了“体育为人民服务”、“运动要经常”等,同时培养了大量的体育骨干,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等,为新中国的体育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处于百业待兴的时期。从全民健康的角度出发,毛泽东多次号召、指示要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民众的身体健康。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大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深刻揭示了体育的地位、作用和目的。
全民健身:让生活更美好
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颁布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1997年到2004年,国家体育总局、全国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用于全民健身计划的投入超过100亿元,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共在城市和农村乡镇新建全民健身工程5627个、匹配全民健身路径23319条。
从1995年起,每年全国都有3亿人次参加“全民健身周”活动,全国各地挖掘、整理了140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残疾人体育活动也进一步活跃。群众体育组织、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2009年,为推动全民健身长效化、机制化,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强身健体需求,国务院将每年8月8日定为“全民健身日”。此后的12年间,中国全民健身公共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实行全民健身”的理念已经逐渐深入人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体育强国建设,始终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可以清晰看到,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已经成为加快体育强国建设,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一环。
2014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简称“46号文件”)提出“15分钟健身圈”,保障了城镇居民参与全民健身的基本权利。而要进一步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扩大全民健身的内涵和外延,不仅要有“硬件”供给,“软件”服务也要跟上。《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明确了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全民健身活动普及、青少年体育发展促进等九大工程。目前,国家已经建成了30个国家级、204个一级、474个二级和1609个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共培养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约65万人。人们发现,不仅是场地多了,身边的体育指导也更科学了,能从事的健身活动也日趋丰富了。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16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这一重要讲话,为推进全民健身战略提供了方向性指导。同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为进一步推动“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健康中国战略主题规划了未来蓝图。
《体育蓝皮书: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2020》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体育场地371.3万个,体育场地面积31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2平方米。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达到260万人,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86人;体育社会组织4.73万个,城市社区全民健身站点平均已达每万人3个。
2021年7月1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举行发布会,介绍健康中国行动实施取得的进展与成效。发布会上透露,2020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3.15%,较2018年的17.06%提升了6.09个百分点,比2019年提升3.98个百分点,增长幅度为历年最大。
数据显示,我国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超过4亿人,占比达到总人数35%,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达到90%以上。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人均预期寿命只有35岁。如今,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7.3岁。
这一系列数字见证着我国全民健身事业迈出的坚实步履。推动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平衡发展,通过全民健身实现全民健康,进而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中华民族正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
全民健身向更高水平迈进
一大批群众身边的健身场所不断涌现,从体育馆到健身房、从学校操场到社区公园,随处可见人们挥洒汗水、享受运动的身影。统计显示,到2021年底,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37.2%。
群众“健身去哪儿”是全民健身战略实施过程中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对此,国务院出台了全民健身计划,国务院办公厅相继出台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指导推动健身设施建设。目前,全国共有体育场地397.1万个,体育场地面积达34.1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41平方米,分别比2013年增长了134.3%、71.2%和65.1%。
同时,我国加大公共体育设施的开放力度。北京冬奥会结束后,一批奥运场馆向公众开放,持续服务全民健身。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建明介绍,每年中央财政都安排专项资金补助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今年从原来补助大型公共体育场馆扩展到中小型体育场馆等更多的公共体育设施,造福大众。
前不久,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指出,要构建统筹城乡、公平可及、服务便利、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十四五”期间,我国将推动建设2000个体育公园等健身设施,完成5000个乡镇街道体育健身设施补短板项目。到2025年,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5%。届时,全民健身将更加快捷方便,举步可及,我国建设体育强国的根基将更扎实。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印发,对体育产业中长期发展作出顶层设计;2016年和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快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指导意见》;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加快推动体育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助力体育强国建设和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供了重要支撑。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为27372亿元。根据《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我国体育产业规模到2025年将达到5万亿元,体育产业正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共有超过799.8万家体育相关企业。2017年至2021年,年度注册平均增速为41.6%。
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健康中国”。而人均寿命、国民体质有较大水平提升,全民健身成为社会大众的生活方式,以及体育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正是建成“体育强国、健康中国”不可或缺的要素。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减少了线下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2020年1月30日,国家体育总局印发《关于大力推广居家科学健身方法的通知》,要求利用各类媒体广泛宣传居家健身的重要性,推广居家健身方法,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倡导疫情防控时期的健康生活方式。
据统计,2020年,国家体育总局在全国开展促进体育消费试点工作以来,十多个省份及相关地市组织发放了体育消费券,财政资金投入超过9亿元,参与市场主体5000多个,体育消费人次超过1100万,拉动体育消费近百亿元。
2017年8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会见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代表和全国体育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代表以及在天津全运会群众比赛项目中获奖的运动员代表时,指出“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始终体现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体现着“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一初心。
体育强则中国强。从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目标,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到2035年要建成体育强国、健康中国,体育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
(参考资料:毛毛,《红色体育的丰碑:体育为人民服务》;淦宇,《全民健身,全民幸福》;姚友明、王恒志,《全民健身:让生活更美好》;常理,《全民健身向更高水平迈进》;向子丰,《让青少年爱上体育享受运动》;董意行、吴俊宽、姚友明,《以人民为中心——解读【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