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报在线看

原创  【观点】以雷霆之力,让“天下无拐”

1970-01-01 作者: 查看次数:次
导读

2022年4月21日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明确,个人养老金实行个人账户制度,缴费完全由参加人个人承担,实行完全积累。《意见》显示,个人养老金参加人每年缴纳个人养老金的上限为1.2万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发展情况等因素适时调整缴费上限。

我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立较晚,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状况,分步骤实施了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目前,作为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养老保险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已覆盖近10亿人,基本实现全覆盖,但总体保障水平比较有限。第二支柱企(职)业年金制度初步建立,已覆盖5800多万人,覆盖面较窄,资金积累规模有限,只能满足小部分群体的养老需求。

此次推出的个人养老金制度,也就是第三支柱,属于补充性养老保险,采取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营模式,实行个人账户制度,缴费完全由参加人个人承担,实行完全积累。因此,民众可以根据个人经济收入情况,以及对未来养老生活水平的预期,自主选择是否参加个人养老保险,在信息平台开设个人账户,每年定期缴纳个人养老金。

个人养老金制度是一种自由度较高的补充养老保险,有助于通过相关制度化、体系化建设,鼓励居民增强储蓄养老观念,提高社会整体养老保障水平,推动更多人做好充足的养老准备,夯实社会养老基石。

个人养老金与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职业)年金相衔接,实现养老保险补充功能,同时加上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储蓄等金融业务,就形成了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可以满足不同收入群体的差异化养老需求。              

 (据《北京青年报》 王桂霞/文)


不再强制“普职分流”,减轻家长“内卷”焦虑

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于5月1日起施行。此次职业教育法的修订是1996年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以来的首次“大修”。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在招生考试制度、高等教育体制、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保障制度等方面进一步完善。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较快,但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感仍然相对较低。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定位与地位:“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

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的另一个亮点是解决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的症结,畅通中职教育的上升渠道,化解公众的分流焦虑。

修订后的职业教育法回应了公众的焦虑,明确“国家优化教育结构,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在义务教育后的不同阶段因地制宜、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这一修改并不意味着未来普职不再分流,但预计将不再“一刀切”确定普职比。

修订后的职业教育法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有关专业实行与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的贯通招生和培养。同时,未来,面向中职生的“职教高考”将成为高职招生主渠道,从而破解中职生上大专、甚至本科的难题。

修订好的职业教育法明确国家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学分、资历以及其他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和转换机制。随着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横向贯通、不同层次职业教育上下贯通,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职高的吸引力将进一步提升。

(据《新京报》杨三喜/文)


【趋势】

网络时代,专注力为何成了“稀缺品”

一份《2022国民专注力洞察报告》显示,当代人的连续专注时长,已经从2000年的12秒下降到了8秒。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数据也显示,一个人每天面对屏幕至少150次,平均每6.5分钟看一次手机。

必须承认的现实是,在网络时代,专注力越来越像一种“稀缺品”。人们的时间与注意力被不断地切割,保持长久的专注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难得的品质。

但细细想来,这又并不那么奇怪。打开电脑和手机,微博、微信、短视频、门户网站、搜索引擎……太多东西可以夺走我们的注意力,光是用手指在屏幕上划来划去,就可能用掉我们大半天的时间。

不过也有人说,注意力分散,就一定不是好事吗?这不也意味着,我们学习和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元、丰富?我们看的东西多了,收获不也能更多?

2020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网站对1007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当下年轻人的学习途径多种多样,看教学视频(48.5%)是受访者使用最多的途径,然后是看书(47.0%)。受访者还广泛利用平台和工具学习,如搜索引擎(39.5%)、微信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39.2%)、短视频(39.1%)、贴吧和兴趣社区(31.9%)等。

虽然学习的途径多了,但浮光掠影的浏览和专心致志的阅读、学习,还是有本质上的区别。正因为我们在每一个项目、每一个页面上停留的时间都比较短,所以我们往往还来不及建构起真正重要的意义,就匆匆赶往下一个目的地。这也就是我们每天似乎看了很多东西,但回想起来却没有多少感悟的重要原因。

同样是观看,同样是经由双眼,但看的对象和方法不同,效果就会大不相同。不管是微信、微博还是网络上的短视频,抓住人们的往往不是内容和思想,而是从中体现出来的感官刺激和娱乐价值。人们看到的画面快速切换,思考留白却所剩无几。“掩卷长思”这种传统的思考方式,在视觉化阅读的语境里不太容易实现。

更重要的是,不管我们怎么看,从大小屏幕里传递出来的东西只能让我们被动接受。而真正的阅读、学习,应该是自由、自主的,我们可以对接收到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如此才能建立有质地的对话关系。而如今,虽然我们每天都沉浸在海量的信息之中,却缺少主动的取舍和过滤。

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我们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因为我们总是忙不迭地被各类信息牵着鼻子走,从而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自我。我们的注意力时长很短,却并不感到轻松;我们接触了很多信息,却并不感到充实。这更像信息的冲刷,而非咀嚼。

因此,我们更要强调专注力的重要性。当我们在一件事情上集中精力,也就有了“自我关照”的可能,有了“自我提升”的途径。真正的阅读、学习应该是建立在自主、有意识、沉下心的基础上,这种能力是任何技术手段都无法给予的。它只存在于我们专注的灵魂和思想之中,需要我们集中精力去寻找、探索。            

 (据《光明日报》 李勤余/文)

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