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华态度降至历史新低
美国著名的皮尤研究机构,近期对美国人的对华态度进行了研究,结果不容乐观。美国人对中国的态度普遍下滑,很多美国人认为中国已是美国最大的威胁,美国有必要加强自己的权威,对中国进行遏制。66%的美国人对中国持消极态度,只有26%的美国人持积极态度。在2018年之后,美国对华负面态度出现了爆发式增长。
而美国两党对中国态度的差距,共和党明显高于民主党。共和党普遍比民主党反华,民主党只在一个问题上的消极态度超过共和党,那就是中国的全球影响力,民主党相对而言,更重视政治意识形态领域。
美国的50岁以上人群对华持消极态度的高达71%,年轻人只有53%。也许随着美国年轻一辈的成长,美国对华态度会缓和。
如今,美国人最担忧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61%的美国人对此持消极态度,排名第二的是人权和网络攻击问题,57%的美国人对中国人权持消极态度。之后是贸易逆差和工作机会问题,一半多的美国人认为中国抢走了美国人的工作机会,并是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这表明特朗普的贸易战有着相当的民意支持。
总体来看,美国对于中国的消极态度大幅增加,中美关系已经处于临界点,之前的“蜜月”,在至少二十年内恐怕一去不复返。
作为一个依靠意识形态凝聚的国家,美国急需自身体制的成功来保持国家的稳定。美国内部族裔众多,人口庞杂,他们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对于美国宪法、美国制度和美国价值观的信奉。
而新冠疫情之下由于中国的优秀表现,美国制度遭受了质疑,而特朗普的糟糕表现更是让不足变成了一场灾难——美国居然成为全世界疫情抗击最差的国家。除了疫情,美国的经济优势也在这几年大幅缩水,而最严重的当数美国种族问题和阶级问题。
正如美国国际关系著名学者米尔斯海默所说,90年代美国还奉行乐观的自由主义外交观,但是随着自身处境的恶化,美国人越来越把生存当做第一要务,米尔斯海默式的进攻性现实主义将成为接下来十年的主流。生存和安全将远远压过经济,成为中美关系的第一考量。
疫情之下的中美舆论战
历史经验表明,美国对潜在对手最强硬的时期,往往是美国相对虚弱的时候。1980年里根之所以先后对苏联、日本两个对手发起全力攻击,就在于之前的越战和伊朗人质事件让美国颜面尽失,里根需要对外的胜利来重振美国。
如今,美国遭遇的挫折远强于当年,而中国对美国的挑战更是兼具了苏联和日本两国的特点。疫情的失败让美国人感到了巨大的生存危机,这使得美国对于安全的需要急剧增加。
围绕着新冠病毒的来源、名称,众所周知,包括特朗普本人在内的很多美国个人、团体都在推动一个所谓的“中国病毒”的说法,不遵守世界卫生组织对新冠病毒命名(COVID-19)的规定。这种政治化的操作是不道德的,目的在于转移美国国内批评政府的视线,但它却激发了种族主义的仇恨。
选举政治与民粹主义结合,正在导致排外主义、孤立主义与保护主义。此外,美国政治经济体制也容易导致金融危机与保护主义,进而引发货币战、贸易战,在过去美国100年的历史上反复上演。
由于特朗普前期忽视疫情、淡化病毒威胁,未做什么准备,致使美国错过了防御的最佳时间窗口。为了推卸责任,在这个问题上炒作“中国威胁”、炒作“中国病毒”于他来说政治上是最方便的。但这种做法进一步破坏了中美政治信任与两国关系,对美国也不利,显然,美国现在抗疫最需要借助中国的帮助,在某种意义上,控制住疫情的中国正成为各国抗疫的“兵工厂”。
这次疫情爆发以来,美国保守势力利用疫情对中国发起舆论战,《纽约时报》的文章宣传中国疫情爆发是“国家治理的失败”,而保守派媒体《华尔街日报》发表《中国是真正的亚洲病夫》的评论文章,对疫情中的中国冷嘲热讽,落井下石,其实是中美之间贸易战的继续。
在美国政府的协调下,舆论战全面展开,像谷歌、脸书、推特等美国网络公司也加入了“战斗”,比如,从谷歌搜索有关中国的新闻,基本上都是“负面”消息,与美国政府对中国的指控基本一致。谷歌等互联网公司过去鼓吹自身价值中立,实际上在关键时刻还是会变成国家的对外政策工具。当然,美国不是“铁板一块”,也有一些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媒体及一些前政要,批评特朗普政府炒作“中国病毒”、煽动种族主义仇恨的做法。
近年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
这次疫情,可以说是1945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危机,而且这次危机的形式非常特殊,随着疫情的发展,全球经济和社会生活可以说处在一种停滞的状态。全球危机需要全球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证明了全球化意识的重要性。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美国一些人近年来一直在推动中美之间经济和科技“脱钩”,人文和社会“脱钩”,这是非常不现实的,逆全球化潮流的,损人不利己,其他国家与人民的利益会遭受损失,也同样损害美国国家与人民的利益。
其实在2017年特朗普执政以后,美国对华政策就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特朗普还没上台,就给中国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打电话,引起美国国内很多人反对,中国政府也强烈抗议。特朗普上台之后,在台湾问题上反而没有太多动作,主要精力放在了对华经贸关系,以纠正中美贸易顺差。
特朗普和美国国务卿、国防部长以及身边的其他幕僚,均把中国确定为主要战略对手,美国声称要用全政府的方式同中国进行全方位的长期战略竞争。
特朗普执政期间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与中国发生贸易摩擦,最后变成贸易战。今年初,随着中美达成第一阶段的贸易协定,贸易战告一段落。协议的主要内容,是中国要在接下来两年里购买价值2000亿美元的美国商品,包括油气、农产品、制造业产品以及金融服务,还有改善知识产权保护、停止强制技术转让、放松汇率管控等。
特朗普原本打算在今年11月美国总统大选以后进行第二阶段经贸谈判,但中美都发生了严重疫情,第二阶段贸易谈判的时间和结果变得更加不确定。也就是说,中美贸易争端暂时熄火,但问题没有彻底解决,美国并没有取消第一阶段协议签订之前对中国加征的很多关税。
第二阶段谈判的重点,应该是针对中国国有企业补贴、市场准入、外商投资审查、网络安全等。
今年1月新冠肺炎暴发,中国本来希望在两国共同对抗新冠肺炎的情况下有更多合作,但美国的反华言行不仅没有偃旗息鼓,反而变本加厉。
这次疫情发生以后,美国政府对中国不仅态度多变,表现也前后不一。特朗普刚开始还赞扬中国的抗疫工作透明公开,副总统彭斯也表示中国跟美国是在合作。后来就逐渐发生变化,美国在很多方面对中国造谣抹黑,单是疫情方面也说了很多坏话。
尽管如此,中美还是有一些合作,美国的疫控中心也加入了世界卫生组织考察中国代表团,《纽约时报》的记者也肯定了中国的做法,称美国应该学习中国。
总得来说,中美两国关系整体上并没有因为新冠肺炎暴发好转,反而更坏。
中国对美政策和态度
今年3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应约同美国国务卿蓬佩奥通电话,杨洁篪指出,“美国一些政客不断诋毁中国和中方防控努力,对中国进行污名化,激起中国人民强烈愤慨,中方对此坚决反对,予以强烈谴责。中方正告美方,任何诋毁抹黑中国的图谋都不可能得逞,任何损害中国利益的行为都必将遭到中方坚决反击。中方督促美方从中美两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意愿出发,与中方和国际社会加强沟通合作,共同维护国际公共卫生安全”。蓬佩奥则称,中国指责美国军方散播了病毒,是对美国进行污名化,美国对此非常不满意。中美双方此次通话其实都很不愉快,互相指责对方损害了中美关系、损害了自己国家的利益。
近两年,尤其是新冠疫情期间,中国政府、智库、媒体、民间舆论,对美国的态度都发生了明显变化。此前很长一段时间,中美关系都被视为是重中之重,应该坚持对美国韬光养晦原则。如今,这些看法已经从主流舆论平台淡出,取而代之的是中国对美国应该针锋相对,敢于亮剑。文艺作品以及各种视频、文章中,甚至已经表示对美国不能再抱希望。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政府和民间对于美国反华言行的容忍度也大大降低。比如去年12月,美国NBA火箭队的总经理莫雷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不当言论,我们以取消美国NBA诸多节目转播作为制裁。针对美国将5家中国媒体纳入《外交使团法》的适用范围,今年2月中方以吊销《华尔街日报》三名驻北京记者的记者证予以反制。针对美国的“中国病毒”论,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援引美国疾控中心负责人的话予以反击,并称美国欠中国一个解释。
类似事件的处理可能将成为一种模式,即不再容忍美国攻击中国。中美信息战、舆论战、外交战愈演愈烈,正在成为一种难以逆转的惯性。
在经济、技术、人文交流方面,中美双方都在减少对对方的依赖。中国在对美国贸易、投资、金融、技术等领域,更加强调自主创新。我们不希望中美经贸、技术脱钩,但正在为此做思想和物质的双重准备。中国需要的产品,不管是5G、航空发动机或者其他,应该自己制造。美国人也在警惕,比如美国现在进口中国很多的医疗产品和药品,也想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整体而言,我们对美国的不信任和反感达到了中美建交41年从未有过的程度。
与此同时,中俄关系已经提升为新时代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政治互信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也更加重视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重新树立“国际统一战线”观念,对联合国及其附属机构,如世界卫生组织,加大了工作力度,也取得成效。在没有美国参加的国际机制中,比如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亚投行等,中国起到了引领作用,包括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这都表明,美国对华政策的巨大转变,中国已有清醒认识,并做出了相应的战略、思路和具体政策上的调整,方向是更加坚决地竞争、斗争。中国总体上强调对美国要丢掉幻想,准备面对惊涛骇浪般的挑战,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增强竞争意识。
美国大选前中美关系恐起波澜
同中美建交以后发生的历次危机相比,当前这一阶段的中美关系滑坡时间长、领域广、感情色彩浓、民意基础深。中美关系的这一轮危机不是突发的,是长期下滑的加速。斗争范围几乎囊括所有领域,双方民意的反应也开始向负面发展。
选举年受伤,选举后疗伤。这是近几十年来中美关系的真实写照。每逢大选,美国无论是民主党候选人还是共和党候选人,都会对中国撂下狠话,有的甚至会付诸行动。这样的言行,都会使得当年的中美关系轻则受外伤、重则受内伤。而每一次选举之后,双方就开始修补关系。无一例外的,当选后的美国总统都会尽快安排到中国访问,大家相逢一笑,之前的狠话就当过眼云烟了。
今年是美国大选年。第59届美国总统选举将于11月3日举行。也就是说,在11月3日之前,中美关系恐怕要激起一些波澜。
中美之间有五大热点问题:台海问题、南海问题、疫情问题、经贸关系、香港问题,五个热点,轻重不一、虚实不一,但都需要小心应对,进行危机管控。
疫情的暴发使得今年成为一个非常特殊的美国大选之年。因为疫情导致全球大停摆,经济发展、国际经贸交流也随之大幅度衰退,这客观上导致了美国政客无法像以往那样借国际关系国际经贸关系攻击他国,并以此占领舆论制高点、树立形象、吸引选票。
截至目前,美国方面对中国最严厉的指责,还是集中在疫情方面。这种指责,大幅度拉高了美国民众对中国的负面观感,但在中国成功地控制住疫情而美国国内大规模暴发的背景下,加上中国输美口罩数量高达35亿只(注:截至4月29日不完全统计数据),使得这种指责的攻击力和说服力都打了不小的折扣。随着疫情的缓解,来自美方的攻击和美国民众的负面情绪应该都会有所缓解。
近期来看,中美关系也不太可能突然翻车。首先,第一阶段经贸协定暂时缓和了经贸冲突。其次,两国各自的国内生态使双方都会努力避免双边关系突发严重事态。中国正全力以赴争取抗疫胜利,实现今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现在复工、复产、复课也提上日程。美国除了应对疫情,政界正忙于大选和两党相互攻击。再次,新冠肺炎正在向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蔓延,疫情发展很难预料,挑动中美关系的势力也很难得逞。
总体而言,中美关系虽然在变差,但也不至于中美断交或全面恶化的突变。
(参考资料:王缉思,《新冠疫情下的中美关系》;王勇,《疫情下的中美关系与国际大变局》;李文《大变局下中美关系的“变”与“不变”》;王义伟,《半年后的美国大选前,中美关系有五大热点》;《美国学者谈新冠疫情下中美关系走向:只有合作才能消除威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