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报在线看

原创  【观点】以雷霆之力,让“天下无拐”

1970-01-01 作者: 查看次数:次
导读

9月23日,《2020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本市户籍评分办法》正式发布。办法明确提出,北大、清华之外,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这四所在沪“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应届本科毕业生,符合基本申报条件也可落户上海。

2018年,上海向北大、清华应届本科毕业生敞开落户大门,曾被调侃为上海终于放下身段“抢人”。现在,上海落户“绿色通道”的口子,继续向在沪的四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开放,意味着在招揽优秀人才上,上海变得更主动,也拿出了更大的诚意和决心。这种人才户籍政策变化的背后,折射的是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为应对城市创新与发展需要,能够积极做出灵活快速的变通。

近几年户籍改革持续推进,主要表现在大城市的落户门槛不断降低。这不光有各大城市的主动为之,也有来自顶层设计上的引导。如《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明确提出,城区常住人口300万-500万的Ⅰ型城市要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并全面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如明确超大特大城市要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大幅增加落户规模等。

应当看到,一个城市要有活力,就必须要有新鲜血液,上海面向这些高校人才政策的改变,主要还是为了保持城市活力与创新,为商业发展、社会创业提供新的支点。从这个角度而言,上海的这次落户政策变化,不管是对于推进超大城市的户籍改革,还是助推城市创新发展,都拓宽了更大的空间。

对上海这样的超大型城市来说,发展到一定阶段,对人才的渴求将更加强烈,放宽在沪几大名校应届生落户限制,体现的正是其对未来城市活力与创新的追求。而此举亦会给更多城市带来新的启发和触动,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城市更加珍视人才的价值,并在越来越开放的过程中,以灵活的政策调整,为城市创新发展注入更多新鲜血液与动力。

(据《新京报》 重舟/文)

加快形成社会合力,帮老人迈过“数字鸿沟”

扫码点餐、在线挂号、网购车票、网约车出行……移动互联网时代,生活越来越便捷的同时,不收现金、打不着车、没有健康码无法乘坐公交车的尴尬场景时有发生。而常常感受到这种尴尬的,恰恰是最需要社会提供便利的那群人:老年人。新技术层出不穷,智能化、数字化让社会运转更加高效,却也给众多老年人带来一道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

老年人受到生理因素的制约,出现学习能力下降、肢体动作反应迟缓、记忆力衰退、听觉嗅觉下降等特征,普遍对新技术、新事物抱有畏惧怀疑心理,不容易接受,甚至出现强烈抵触情绪。如今,处于移动互联网时代,很多老年人没有智能手机,或者不会使用APP,导致无法乘车、扫码支付,给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显然,这是一个关系到亿万家庭的社会问题,应通过社会合力采取相应措施,帮助老年人迈过“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是一种技术屏障,说明技术发展还不够智能化,未能有效覆盖所有年龄层次。那么,有能力学习的老年人,可以在年轻人的帮助指导下,逐渐自主掌握相关操作技巧。至于高龄老年人,确实缺乏学习能力,则应寻求政府、社会和企业的帮助,促进相关技术更加人性化、简易化,将学习门槛尽可能降低,使得老年人能够轻松使用。

老年人对智能手机的界面、复杂操作不适应,那么手机厂商可以在系统内设置“老人模式”,将功能极简化。APP开发商也可推出“老人版”APP,确保软件操作简单、步骤最少化、语音控制等,实现“傻瓜式”操作,让老年人更方便灵活地使用。至于健康码,可以采用纸质打印、子女代查、身份证验证、人脸识别等更多元有效的方式,帮助老年人顺利使用健康码、健康查询等,保障日常生活无虞。(据《北京青年报》 王桂霞/文)

【趋势】

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务农了

9月7日,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金秋消费季在北京启动,这一天恰逢袁隆平院士的90岁生日。在由农业农村部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拼多多共同举办的首场大型直播中,这位笑称自己正式从“80后”变为“90后”的老人,深情呼吁道:“我希望更多青年从事现代农业!”

正所谓“农为天下之本,农昌则国盛”,我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农业发展无疑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和经济基础具有战略性意义。而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式的传统农业模式,到以智能化、机械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转型,并不是自然而然、一蹴而就的过程。它离不开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更离不开年轻人的奋力接棒,把知识、技术与青春挥洒在一片乡土之上。

在这一背景之下,袁老的生日愿望可谓用心良苦:这不仅是一份来自前辈的殷切期待,更有防止农业人才“青黄不接”的未雨绸缪之意。根据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张林秀教授的研究,在1998年,16-20、21-25岁的农业户口人群中,从事非农行业比例分别为60%、54.7%,到了2015年这组数字是91.5%、90.3%。一些人即便生于农村,也极少下地干农活,“不辨菽麦”者更是大有人在。

这样的选择,当然有着基于现实状况的理性考量。在很多人眼中,“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式的务农生活不仅繁累,而且农业生产周期较长,还很容易受到各类自然因素的影响。若是种植葡萄、咖啡等特色农产品,更是要经历长达几年的前期培育期。在一番辛苦劳作之下,人们的收入并不稳定,也往往并不可观。

相较而言,进城打工则是更加轻松、更具“性价比”的赚钱方式,年轻人只需投入一定的劳动,便能获得相对稳定、体面的收入。与城市中相对宽广、明确的职业上升渠道相比,农业生产若是没有技术和商业理念的“加持”,也很容易触及发展的“天花板”。此外,当下城乡之间在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方面还有较大差距。

在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巨大“虹吸”效应下,乡村人才流失严重,留守老人和儿童占比较大的情况较为普遍。可是农业的产业升级和发展创新,离不开人才基础和创造性氛围,若是不对这种形势加以扭转,势必会延缓向智慧农业转型的步伐。

要想激发农业活力,改变年轻人不愿务农的现状,首先要做好基础性收入保障。比如,可以通过进一步普及农业保险,使农民不再戚戚于自然灾害等破坏性打击,尽量降低“看天吃饭”带来的不稳定性。在科学研究、因地制宜的基础上,也可以大力扶持发展特色农产品的农业项目,通过补贴等形式推动其走向正轨,织密兜底保障之网,为具有风险性的创新尝试减少后顾之忧。

此外,各地政府应加强对年轻人返乡创业的支持力度,吸引技术咖、研究者和商业新秀们在乡土之间一展身手。营造良好的“务农环境”,必须把工作做实做细。而进一步强化对“三农”信贷的货币、财税、监管政策等正向激励,也能有效解决年轻人在创业初期缺乏启动资金等普遍难题。

当然,对于这一届年轻人来说,宜居的环境也能成为让他们扎根乡村的重要吸引力。农村的演进前景并不是要与城市看齐,而是要发挥自己的独特魅力。近几年,李子柒等博主的大火,说明质朴纯真的田园生活正在成为吸引青年群体的新风尚。类似莫干山等地以全新思路进行开发改造的方向,就值得借鉴。只要改造有方,乡村环境同样可以通过差异化竞争获取优势。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只要营造出良好的“务农环境”,构筑起乡村生活的独特吸引力,年轻人不愿务农的难题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据《中国青年报》 任冠青/文)


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