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报在线看

原创  【观点】以雷霆之力,让“天下无拐”

1970-01-01 作者: 查看次数:次
导读

近日,国家铁路局发布《铁路旅客运输规程(征求意见稿)》称,铁路客票儿童票拟由身高划分改为以年龄划分,实行车票实名制,年满6周岁且未满14周岁的儿童可以购买儿童优惠票,年满14周岁的儿童,应购买全价票。

近年来,因儿童票“唯身高论”引发的争议并不鲜见。也因此,铁路儿童票标准“不按身高按年龄”,无疑是契合社会期许的规则改进,也能更好地保障儿童应有的权益。

国家卫健委2018年发布的《7岁-18岁儿童青少年身高发育等级评价》标准显示,我国7岁儿童身高的中位数已超过120厘米,12岁儿童身高中位数超150厘米。按现行政策,大量身高在平均水平以上的儿童,都无法享受购票优惠。

揆诸现实,在儿童优惠票适用标准上,很多领域、单位的规定并不一致。这让很多家长对到底该给孩子买什么票,缺乏稳定的预期。“身高与年龄兼顾”的确让规定变得更合理,却也留下了变通执行空间——鉴于儿童证件不齐全导致年龄核验有难度,有些地方依旧会采取“亮身高”方式作为购票优惠的依据。

儿童票标准“按身高”和“按年龄”代表了两种管理服务理念:“按身高”着眼的是管理方便,“按年龄”体现的是儿童权利本位。在权利保障优先不断被前置的今天,转变管理服务理念,将重心回归到“人”身上,也不啻理念上的进步。

说到底,儿童权利该认的是“儿童”,而不是制造“同龄不同对待”境遇的不合理标准。此番国家铁路局作出调整后,其他相关部门、单位也宜跟上,让儿童票标准“不按身高按年龄”成为常态,也让儿童权利“应保障尽保障”的理念得到重申。

(据《新京报》 京客/文)

支持生育,除了多放假还能做什么

日前,陕西省司法厅就《陕西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其中,提出,职工合法生育子女的,在法定产假的基础上增加产假60天,同时给予男方护理假15天,夫妻异地居住的给予男方护理假20天。在子女一至三周岁期间,每年给予父母双方各不低于30天的育儿假。女职工生育三孩的,再给予半年奖励假,其配偶增加护理假15天。

2021年8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草案〉》,允许一对夫妻生育三个子女。此后,各省级行政区陆续修订本地计生条例,与上位法相衔接,都提出了落实三孩生育政策。目前来看,陕西省的《征求意见稿》在假期调整方面,是步子迈得较大的。

对于育儿来说,这当然是一个好消息。但给父母增加假期,减轻了家庭的育儿负担,却增加了用人单位的人力成本。这个成本如何消化,对企业来说无疑是个难题。在这种情况下,女性的职场之路会不会遭遇更多绊脚石?假如女性的职场之路因此而更难走的话,那么,她们的生育意愿很可能变得更低。这就与出台新规所期望达到支持生育的目的背道而驰了。

事实上,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参与的综合性大课题。提供假期固然是一种思路,但还远远不够。就解决“育儿难”问题来说,进一步拓宽普惠性托育服务的供给渠道,鼓励企业等用人单位参与提供托育服务,也是近年来日渐被关注的话题。

当然,即便是这类托育服务,还需要政府部门提供财政或税收支持,专业机构提供规范的业务指导,相关部门进行有效监督等。社会各界通力合作,才能扎实拓宽普惠性托育服务渠道。

(据《中国青年报》 土土绒/文)


【趋势】

夯牢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

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农业根基更稳,饭碗端得更牢,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就更有底气。同时我国粮食需求刚性增长,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粮食增面积、提产量的难度越来越大。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气候变化影响日益加剧,保障粮食供应链稳定难度进一步加大。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粮食节约行动方案》(简称《方案》),从8个方面提出28条细则。《方案》要求,到2025年,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节粮减损举措更加硬化实化细化,推动节粮减损取得更加明显成效,节粮减损制度体系、标准体系和监测体系基本建立,常态长效治理机制基本健全,“光盘行动”深入开展,食品浪费问题得到有效遏制,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减少粮食损失浪费,意义重大。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不断加大“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工作力度,在节粮减损上取得积极成效。同时要看到,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消费国,浪费问题仍不容忽视,全产业链节粮减损的任务仍相当繁重,空间还很大。中办国办印发《粮食节约行动方案》,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强化刚性制度约束,旨在推动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节约减损取得实效,为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每年全球粮食从生产到零售全环节损失约占世界粮食产量的14%。这个损失降低1个百分点,就相当于增产2700多万吨粮食,够7000万人吃一年。从这个意义上讲,节粮减损相当于粮食增产,是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的重要内容。

《方案》提出,在全链条多环节开展节粮减损行动,瞄准粮食生产、储存、运输、加工、消费等环节综合施策,从生产源头管控、储运环节减损、加工利用水平提升到遏制餐饮浪费等方面完善配套衔接,构建“产储运加消”全链条减损体系。做好这些工作,有利于增加粮食有效供给的“无形良田”,为进一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开拓重要途径。

保障粮食安全、促进节粮减损,离不开科技创新。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农业根基更稳,饭碗端得更牢,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就更有底气。但与此同时,我国粮食需求刚性增长,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粮食增面积、提产量的难度越来越大。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气候变化影响日益加剧,保障粮食供应链稳定难度进一步加大,必须用科技赋能粮食安全,以创新决胜粮食挑战。

《方案》将“大力推进节粮减损科技创新”单独列为一节,从生产技术支撑、储运减损关键技术提质升级、粮食加工技术与装备研发水平提升等方面,部署了更加具体、更加细化的举措,包括发展安全低温高效节能储粮智能化技术,提升仓储虫霉防控水平,推广粮食安全储藏新仓型,推进横向通风储粮技术等应用等等。通过强化创新驱动,可望有效促进节粮减损工作从“软要求”向“硬支撑”转变。

保障粮食安全、促进节粮减损,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方案》把节粮减损要求融入市民公约、村规民约、行业规范,推进粮食节约宣传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把“文明餐桌”、“光盘行动”等纳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内容。

总之,保障粮食安全要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推动民众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参与节粮减损,使“克勤克俭”、“戒奢以俭”价值理念深入人心,不断夯实夯牢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

(据《北京青年报》)

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