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报在线看

原创  【观点】以雷霆之力,让“天下无拐”

1970-01-01 作者: 查看次数:次
导读

历经5年,职称制度改革重点任务已完成,27个职称系列的改革指导意见出炉。此次改革,令职称评价标准回归岗位需求和实际贡献。

职称评审,本应以专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实际贡献为依据,但在过去的职称评审中,唯论文、唯学历、唯奖项、唯帽子(简称“四唯”),看资历、看身份等问题却日益突出。推进职称评审改革,就是要破除“四唯”,关注专业人员本身的能力与贡献。

以中小学教师评职称为例,以发表论文、获得奖项、行政职务和学术头衔为评价依据,势必促使教师将更多精力用于撰写论文、申请奖项、入围计划、获取荣誉。这种评审导向,增加了教师参加职称评审的非教学压力,分散教师的精力。另外,一些不在一线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凭借行政职务获评正高职称,也是对一线教师积极性的打击。

将评与用结合起来,体现岗位实际贡献,还可以解决有的人评上职称之后,就不再干活,但凭高级职称获得更高待遇、职称职务“两张皮”的问题。职称评审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回归职务管理和评价。即按职务评聘人才,促进人才在职务岗位上发挥专业才能。

推进职称评审改革,首先,需要扭转短视、功利的观念,不再追求一些显性指标,重视教育的内涵发展,重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与教育教学贡献。其次,要建立对应专业事务的专业评价体系。

因此,职称评审改革的不只是评价标准的改革,更是评价机制的改革。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细化职称评审标准,有现实意义,但要落实执行好这些评审标准,还要发挥专业同行评价的作用,用专业标准评价专业人才的专业能力与专业贡献。     (据《中国青年报》 熊丙奇/文)

让门诊慢特病跨省结算产生更多实惠

国家医保局、财政部近日发布通知,决定开展门诊慢特病相关治疗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试点工作,将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门诊放化疗、尿毒症透析、器官移植术后抗排异治疗5个群众需求大、各地普遍开展的门诊慢特病纳入试点范围。

门诊跨省直接结算,可以给患者带来很多直接实惠,民众跨省看病不仅不必垫支,而且还可以便捷地享受医保福利,不会因地域差异而影响福利的兑现。虽然早几年,跨省住院直接结算已经普遍实现,但毕竟看门诊的人数远多于住院的人数,门诊跨省直接结算给民众带来的实惠更大,完善这项改革的呼声也更高。

值得称道的实惠是,“老漂族”的看病难题将因此得到大幅缓解。老年人患慢特病的可能性更大,当老年人退休后跨省回到家乡休养,或者帮助在省外工作的子女照顾孙辈时,就面临看门诊报销难等问题,而看慢特病门诊若能跨省直接结算,则能解“老漂族”在异地看病的后顾之忧,甚至增加老人在外地的归属感,提升老人和子女的和谐程度。

此外,当前医保报销比例越来越高,门诊看病费用也面临重大改革,假如门诊跨省直接结算仍然面临种种梗阻,兑现新增医保福利也就容易出现梗阻,而门诊跨省直接结算则具有助推其他医疗改革的作用。

跨省看病是看病的难中之难;跨省门诊直接结算点多面广,远没有跨省住院直接结算成熟;慢特病不仅好发于老年人,而且治疗时间长、费用负担重……这些因素导致门诊慢特病跨省直接结算,是医疗保障方面比较突出的一块短板。啃下这块硬骨头,不仅可打通跨省看病痛点,而且还会间接产生其他一些积极影响,甚至在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方面也一通百通,造福于广大民众。                                  

(据《北京青年报》罗志华/文)

【趋势】儒学实践之“难”

9月28日是孔子诞辰纪念日,每年的这一天,都会有发起自官方或民间的各种祭孔活动。孔子的思想是一个宝库,是文字从业者永不枯竭的写作的灵感源泉。

儒学教给人的道理有很多,小到为人处世,大到治国安邦。如果每个人都能以儒家的劝勉为行为的准绳,人世间将不会有纷争,而会是一派太平、安全、和谐、友善、美好、祥和的景象。只可惜这样大同世界的愿景,从来都只存在于人们的理想中,我们通过不懈的努力,或许可以越来越接近它,但却难以变为现实。

这是因为,儒家教导我们要仁者爱人,要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这也是实现大同世界的必由之路。儒家告诉世人践行此道的具体门径,则主要靠个人的克己与修身。然而从本质上来说,正如道家所言,人的天性是一种乐于追逐无拘无束的自由的天放状态,既不愿意被束缚,也不愿受人控制。故儒学实践之难点,就在于人是难于“克己”的。

孔子是在回答“颜渊问仁”的时候,谈到“克己复礼为仁”的,也就是说,人要克制、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礼的要求,也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只不过能做到这一点的,大概只有极少数德行高尚的君子,一般人则率性而为者居多,能做到“对自己下手狠一点儿”,克制自己对物质利益和权力欲望的人毕竟是少数。

要克制自己,首先要做的就是克制自己攫取更多物质利益的欲望。鲁国的季康子担心有更多的盗贼,问孔子应对的办法。孔子的回答是,“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言下之意,正是你季康子多欲,厚取于百姓,造成百姓生计之艰难,之所以盗贼多发,其原因就在于统治者的厚敛。    

由此言及当下反腐败的情势,可以看到,自从十八大以来,伴随着老虎苍蝇一起打的雷霆之势,已揪出了不少腐败分子,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正在形成。同时也要看到,对腐败分子的惩处力度虽不可谓不严,反腐的声势不可谓不大,但贪腐却并没有杜绝,官员落马之声随处可闻,有的贪腐数额之大,越来越超乎人们的想象。之所以如此,正在于这些官员克制不住自己对金钱财富的欲望。

克己的另一个方面,是要克制自己攫取更高权力的欲望。孔子的理想社会是西周时期的礼治时代,而他面临的却是礼崩乐坏的现实。他希望通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途径,让君臣父子各归其位,各安其分,最终恢复周礼的治理功能。只不过当他怀揣这样的治国之道而游说诸侯时,却发现根本没有国君买他的账。

我们可以想象,当这些诸侯们早已习惯了礼乐征伐出诸自己之手的生活后,又怎么舍得在自己头上套一个管束自己的紧箍咒呢?所以,孔子之仕途不顺、“有君不能事”的命途也就几乎是注定了的。在近年来落马的官员中,不乏卖官鬻爵之徒,而官爵之所以能有市场,是因为有巨大的需求,而这种需求也源自于人们追逐权力的欲望。

孔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大同世界的美好图景,也提出了克己、修身之道,却由于克己之不易而变得难以实现。其实,孔子的克己,并非只是运用个人意念的克制,而是与循守周礼相联系的,只不过在春秋时期,周礼已丧失了往日整合社会秩序的功能,孔子的克己也就失去了规则的依托。今天我们欲使克己产生效用,则非依托法治不可——当我们把对财富的追逐与权力的行使置于法治之下,应当能够解决儒学克己实践这一难题。

(据《北京青年报》 马建红/文) 

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