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家庭教育法草案日前已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草案提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在实施家庭教育过程中,不得对未成年人有性别、身体状况等歧视,不得有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不得胁迫、引诱、教唆、纵容、利用未成年人从事违反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活动。
近年来,包括重庆、贵州、山西、江西、江苏、浙江在内的多个省份出台了各省的家庭教育促进条例,中国台湾地区也于2003年通过了“家庭教育法”。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正是社会文明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表现。
中国自古以来崇尚家族自治,俗话所说的“清官难断家务事”,既道出了家庭事务的复杂性,也显示出公权力面对家庭问题时的保守和审慎。中国古代法律审慎干预家庭事务,不等于传统家庭就“无法无天”。恰恰相反,在家训、家规、家风的加持之下,许多家族内部发展出丰富多样的适合乡土和本族的法规。
问题在于,经过100多年来沧海桑田的巨变,传统乡土社会和家庭构成已经不同以往。不仅一些家风、家规、家训失传,维系和实施家庭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的聚族而居、邻里守望也逐渐消失。现在的家庭以核心家庭为主,加上小区居民互不相识的现状,孩子如果遭到父母殴打,只能祈祷父母自己良心发现手下留情,孩子受到有效保护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更加扁平化的社会结构,需要更加扁平化的法律救助。对于家庭教育而言,尽管依然坚持家庭主体地位,但是加强政府、学校、社会的作用,尤其是通过加强立法,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已经势在必行。国家通过积极立法、严格执法,加强对于家庭教育这一关键领域的干预和引导,重新凝聚起家国同构的传统,也正是现代文明的正确彰显。
(据《光明日报》 肖罗/文 )
“共享奶奶”:在老有所为的同时收获爱与陪伴
近年来,“共享”一词变得热门,甚至出现“共享奶奶”。近日,在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晋阳街道吉福社区党群活动中心,几位老奶奶正带着一群小朋友学剪纸,给他们讲故事,和他们一起吃饺子,呈现出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虽然孩子们一口一个“奶奶”地叫着,可这些奶奶和小朋友们并没有血缘关系。
虽然共享经济模式已经成为社会常态,但“共享奶奶”却不是商业行为,而是公益性质的互助活动。“共享奶奶”是为了让社区老人老有所为、发挥余热,用空闲时间帮忙照顾家长工作繁忙的小朋友,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收获满满的爱与陪伴。作为公益互助活动,“共享奶奶”值得其他社区借鉴和推广。
年轻的家长,特别是双职工家庭,他们大都工作繁忙,无暇照顾孩子。社区里的退休老人们,空闲时间比较多。一边是无人照顾的孩子,一边是时间空闲的老人,吉福社区则以老人和小孩各自的需求为切入点,搭建“共享奶奶”平台。
参与“共享奶奶”的老人大多是子女、儿孙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或孤寡老人。在饴孙之乐中,老人们每天过得非常充实。孩子们的相拥和陪伴,以及年轻父母时常的看望和帮助,也满足了老人的情感需求,解决了老人的实际困难。
“共享奶奶”既让年长的奶奶照顾双职工家庭的子女,又让双职工家庭为长者提供各类关爱回馈服务,形成社区自主的“老小”志愿者互助模式。这项能够实现双赢的公益互助活动,不仅是各取所需、取长补短,也融洽了邻里关系,可谓皆大欢喜。
(据《北京青年报》 丁家发/文)
【趋势】
“一定要去北上广奋斗”的执念为何淡化了
2021年伊始,不少毕业生都开始考虑去哪里工作的问题。观察近几年就业质量报告发现,毕业生们不再扎堆“北上广”,不少“双一流”高校毕业生或者留在大学所在省市,或选择去临近的发达省市。杭州、西安、成都等新一线城市被越来越多年轻人所青睐。
很长一段时间内,有关年轻人城市选择的叙事是相对窄化的。“选大城床还是小城房”、“北上广容不下肉身,三四线放不下灵魂”等说法,也反映了年轻人顾此失彼、工作生活不易兼顾的两难。
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尽管就业机会更加多元,公共资源更为丰富,可日益凸显的工作、生活压力也让不少人直呼“头大”。节节攀升的房价让人望而却步,动辄一两个小时的漫漫通勤路消磨着心力,快节奏工作、常态的加班令人感到倦怠。另一方面,回到家乡小城未必就能“岁月静好”,许多人面临着无法学以致用、不习惯熟人社会社交方式等问题。前几年,就不乏年轻人“逃离北上广”后无法适应,很快又“逃回北上广”的情况。
这几年,新一线城市的崛起,则为年轻人提供了工作地点的新思路,也不失为更具性价比的选择。在就业机会方面,人们越来越发现:新一线城市不再只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一些行业顶尖的工作机会本身就位于新一线城市。
随着产业升级的推进和发展重点的明确,很多城市也形成了自己的比较优势和独特吸引力。比如,提到互联网和电商领域,杭州就已成为求职者难以忽略的目标城市;成都包容惬意、充满活力的城市气质,也使其成为不少文娱工作者的向往之地。
此外,年轻人的择业观念更加理智,“一定要去北上广奋斗”的执念和滤镜逐渐淡化。很多人找工作时不再把地点作为限制条件,而是要看工作机会、各方面综合考量后再作决定。
新一线城市积极的人才政策与相对轻松的生活环境,也是吸引年轻人的重要因素。对刚毕业的年轻人而言,提供落户和创业支持、生活补贴、购房优惠等实打实的“抢人政策”,能够减少其在事业起步期的生活压力,感受到来自城市的温情与善意。
与“北上广”相比,新一线城市更能满足年轻人兼顾工作与生活的需求。现实中,很多年轻人不愿接受“工作即生活”的逻辑,而是希望有机会体验生活,挖掘自己“斜杠青年”的多个方面。一位到青岛工作的朋友就对当地的环境颇为满意,这里没有过度膨胀的工作压力,也不难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闲暇时间,他可以与朋友相聚野餐,看当地的脱口秀和摇滚乐演出;相对可接受的租房成本,也让他有机会搭建自己的摄影工作室,轻松开展自己的副业。
可见,与其说年轻人不爱“北漂”、“沪漂”了,不如说他们有了更加多元的选择机会。高校毕业生不再扎堆“北上广”,既是年轻人择业观更加理性的体验,也是新一线城市日益崛起、魅力提升的折射。
(据《中国青年报》 任冠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