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报在线看

原创  摩天大楼的“挣扎”:高楼崇拜背后的危机

1970-01-01 作者: 查看次数:次
导读

英国具有“光荣孤立”的外交传统

英国岛国的地理文化和历史使得英国人拥有了根深蒂固的、与欧陆疏离的民族性格。正如英国著名政治家艾登所说:“我们的历史首先是一部海岛史,无论现代武器和战略能施加什么影响,我们在思想和传统上仍是岛国之民。”

英国人在提到欧洲大陆时,往往不称“欧洲大陆”,而直接以笼统的“欧洲”一词指代,这看似无心,实则暴露了一种深层次的意识。从地理上看,英国与欧洲大陆之间相隔一条狭长的英吉利海峡,最窄处仅34公里,但这条窄窄的海峡却造就了英国人的“岛国心理”,他们习惯于自我孤立,将自己与欧洲其他国家有意地区别开来。

所以在欧洲大陆各国尔虞我诈时,英国却可以不断发展航海技术。西班牙、葡萄牙的崛起为英国提供了新的灵感。随着英国海外贸易的发展和原始的资本积累,英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18世纪中叶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一跃成为“日不落”帝国。所以,针对纷争不止的欧洲大陆,英国人有着天然的自豪感。

英国人为了维持自己的绝对霸权,一直扮演着“离岸平衡手”的角色,即帮弱打击强。拿破仑纵横欧洲的时候,英国便发起反法联盟;德意志在一战二战中所向披靡,英国坚定地站在其对立面。但是,始终帮助弱势的一方也导致了英国国力的下降,英国被欧洲之外的势力所超越。

二战之后,英国的国家力量遭到极大地削弱,传统欧洲之外的美苏相继崛起,成为世界的两极。但从历史上来看,英国是一个怀旧的国度,大英帝国的往日荣光至今还为不少英国人津津乐道,同时也滋长了对其他欧洲国家鄙夷的心理。

 英国入欧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

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在巴黎签署了《巴黎条约》,建立了欧洲煤炭和钢铁共同体。在过后的1955年,梅西纳会议认同了欧洲煤炭和钢铁共同体的成功,并决心进一步扩大这一概念。从而导致欧洲六国于1957年在罗马签订《罗马条约》,设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5年4月8日,六国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统一起来,统称欧洲共同体,该条约于1967年7月1日生效,欧共体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从此,欧洲六国被称为欧洲共同体(EC)。

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历史来看。英国一开始拒绝参与以法德为核心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并于1960 年组建了一个由自己主导,瑞、挪、丹、奥、瑞士、葡参加的“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但合作效果并不理想。

英国担心被法德主导的经济一体化进程边缘化,削弱英国对欧陆事务的影响力,同时出于英国自身的贸易需求,于1961年和1967年,英国与欧洲就加入欧共体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谈判。

但是,此时欧共体的领导国家是法国,法国秉承相对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对欧洲大陆以外的势力进入欧洲抱有怀疑的态度,所以此时的英国很难加入欧共体。当年法国总统戴高乐曾在否决英国入盟申请时一针见血地指出,英国试图加入欧共体,是想作为美国的“特洛伊木马”钻进组织内部来使其瘫痪。事实证明戴高乐所言非虚,英国加入欧盟后,英美特殊关系“阴魂不散”,从撒切尔夫人、梅杰到布莱尔,历任英国政府都强调与“最重要的对等伙伴”的美国协调一致,甚至试图扮演美国与欧盟之间的“中间人”,这与德法两国主导建设“欧洲人的欧洲”的愿望背道而驰,导致英国在欧盟中沦为二等成员国,逐渐被边缘化。

与此同时,英欧在农产品以及其他国家加入欧共体的问题上也存在较大分歧。在这些问题的共同影响下,前两次英国入欧谈判都以失败告终。

不过,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世界局势变为“苏攻美守”,出于防备苏联的需要,英国与欧洲越靠越近。同时,由于西德在经济领域崛起,原来的欧洲由法国一家独大转变为法德共治。英国入欧的阻碍开始减少。

1970年,英欧展开第三轮谈判。这次谈判艰难地在大多数问题上达成了妥协,但是却在费用摊派问题上留下了较大的隐患。1973年,英国正式加入欧共体。

即使是入欧后,双方在很多问题上的分歧也是不可弥合的。就在英国入欧后不久就爆发了中东石油危机,对欧洲经济产生巨大冲击,在此背景下英国国内很快就出现了脱欧的呼声——他们声称,英国进入欧洲共同市场导致英国国内食品价格大幅上涨,英国国民还因此丧失了50万个工作岗位。

1975年时任英国首相哈罗德·威尔逊发起了脱欧公投,结果是67%的民众选择留在了欧共体。尽管如此,英国仍然持谨慎、摇摆甚至反对的态度,担心过深地介入法德主导的欧洲一体化将损害英国的国家主权利益。因此,英国拒绝加入欧元区和签署《申根协定》,坚守英镑和国界。

 欧盟自身“多病”缠身拖累英国发展

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993年11月1日,《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

但欧盟自身由于过快扩张,欧盟大规模吸收发展程度较为落后的东欧国家为成员国,导致欧盟各国经济水平、社会制度、认同心理等方面差异迅速拉大。

1993年,欧盟哥本哈根首脑会议提出东扩的设想。1997年12月举行的欧盟首脑会议决定开启欧盟向中、东欧扩展的进程。中东欧国家多为经济发展落后的小国,他们的加入使欧盟内部不平衡性更大。

为了扶持这些小国的发展,欧盟制定了经济援助政策。而要让英国将钱花在无益于提升自身福利的项目上,英国自然是不愿意的。

欧债危机的爆发加剧了英国经济困难。2008年,希腊等欧盟国家爆发债务危机。2010年5月,欧盟成员国财长在布鲁塞尔召开特别峰会,批准一项高达7500亿欧元的希腊援助计划。庞大的援助计划动荡了英国的经济。因为英国与欧元区经济往来频繁,而且英国本国财政赤字巨大,所以英国要承担的风险也是相当之大。

同时,欧债危机也促进了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联系。面对危机,欧洲稳定机制的核心国法国和德国加强合作,英国的影响力势必下降,这就更加疏远了英国和欧盟的关系。

于是,英国人希望通过脱欧,节省每年向欧盟缴纳的财政预算,摆脱欧盟的法律和商业限制,与非欧盟国家自由灵活地发展经贸关系,不再受部分南欧国家的经济和债务危机拖累。

就英国国内民众讲,他们认为移民的拥入不仅占用了本国的就业资源,造成英国本土失业率的提高,还会占用教育和医疗资源,引起英国房价的上涨,导致居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而且难民拥入后,本国政府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来解决难民问题,这样,国家用在自己身上的资金就会减少,社会福利水平就会明显下降。

有英国报刊发文称,“一个英国家庭,保姆来自波兰,园丁来自塞浦路斯,司机是来自塞尔维亚的,只有厨师来自英国本地,可能这还是因为英国人吃不惯东欧人做的食物”。据统计,仅仅2017年,约33.3万人移民英国,这对于只有6000万人口的英国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更让他们担心的是,移民可能会对国家安全造成不利影响。2015年发生的“巴黎暴恐案”给所有人的心理都留下了极大的阴影,他们都担心这样的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在自己的身上,使自己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遭受巨大损失。

除了欧盟内部的移民,来自非洲和中东的大量移民也使欧盟和英国在消化移民时面临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叙利亚爆发冲突之后,难民危机日益严峻和恐怖袭击的接连发生,不仅对作为欧盟的司法合作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威胁到人员自由流动的基本原则。

 卡梅伦政治集团决策失误

英国从未真正爱上过欧洲大陆,时局艰辛之际更是让双方同床异梦。越来越多的英国人认为,欧盟成员国的地位已经变成英国沉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脱欧势在必行。

与此同时,英国政坛一股脱欧力量正在蠢蠢欲动。1993年,英国独立党正式成立,这个政党的唯一宗旨就是致力于推动英国脱欧,其党魁奈杰尔·法拉奇曾在多个场合以火药味十足的语言讽刺挖苦欧盟。

起初这个党派默默无闻,可几年之后却异军突起,迅速成为仅次于保守党和工党的英国第三大党。他们不断在社交媒体上鼓吹脱欧的益处,并雇佣专家为普通英国民众洗脑。比如,他们鼓吹脱欧将为英国每周省下3.5亿英镑,而这笔钱将花在“全民医疗”上面。

这对于普通民众而言诱惑力太大,难以拒绝。毕竟大部分中下阶层民众认为精英阶层在参与欧洲一体化中更多地受益,他们的财富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而穷人则更多地受到一体化商品、劳务、资本自由流动的冲击,面临下岗、失业、财富减少等。这种不平等导致英国国内疑欧情绪高涨。中下层民众感觉终于有人来帮助自己实现诉求,纷纷选择支持独立党。独立党逐渐壮大、保守党和工党党内分歧不断,都使得脱欧派势力大涨,为日后英国最终选择脱欧埋下了伏笔。

英国首相卡梅伦在英国脱欧一事中扮演了“神助攻”的角色。英国国内疑欧思潮日盛,并逐渐演变成脱欧思潮,支持脱欧的民众逐渐成为多数。这种情况下,为了维护党内团结,提升保守党的支持率,使自己在新一轮竞选中获胜,卡梅伦2013年在伦敦发表演说时正式提出,“如果保守党赢得大选,将与欧盟进行谈判,希望就英国与欧盟的关系达成新‘安排并在2017年底之前就英国是否退出欧盟举行全民公决。’”

卡梅伦以英国脱欧为筹码威胁欧盟作出某些让步,使英国达到“少受欧盟束缚而好处却不减”的理想状态。卡梅伦的演讲使保守党内部空前团结并赢得了2015年大选。

脱欧公投按照预先的承诺如期举行。2016年6月23日,英国举行了举世瞩目的脱欧公投,约52%的选民选择支持英国退出欧盟,这一结果使很多人大跌眼镜,英国朝野上下也为之震动。这场政治博弈卡梅伦输了,他本人是个坚定的“留欧派”,在他看来,公投不过是走个过场,大部分英国人不可能选择脱欧,然而,这回他却失算了。公投结果产生当天,卡梅伦发表讲话,宣布将辞去首相职务。

 世纪“离婚”大戏

接着,英欧经历漫长谈判,终于在2020年1月完成“离婚”手续,又经历了近一年的争吵,在2020年年底达成以贸易为核心的未来关系协议,完成真正意义上的“脱欧”。

这场世纪“离婚案”在英国国内几经坎坷,后来,英国与欧盟的“脱欧后贸易协议谈判”也多次陷入僵局,终在2020年12月22日迎来转机,并按下加速键。24日,贸易协议达成,约翰逊把它作为“圣诞礼物”,通过推特视频,“送给那些想在圣诞午餐之后的慵懒时刻找些东西阅读的人”。

从2016年到2020年,三位首相先后挂帅,几番挣扎,终于在约翰逊任内实现脱欧、结束离婚冷静期、恢复自由身。2020年12月31日,约翰逊在《每日电讯报》发表新年致辞,形容这是“(英吉利)海峡两岸的大胜利”,因为英国收回了对资金、法律和水域的控制权。

但爱尔兰外长西蒙·科韦尼则表态:“不是值得庆祝的事情。”他提醒,边检的繁文缛节将打乱贸易,增加不必要的成本和损失。

再没有哪一场“离婚”比英国脱欧更艰难。4年,这条脱欧路,三位首相接力,却有着不同角色。

卡梅伦是英国脱欧的始作俑者,但他原本没想“离”。

接过卡梅伦的烂摊子,特蕾莎·梅是一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承诺践行者。英国历史上第二位女首相,临危受命,比起撒切尔夫人,她的执政风格要柔和得多。

2019年5月24日,她一身红衣宣布辞职,2分钟的演讲概括成一句话:“我尽力了,但我做不到。”人们记住她离职演讲时的哽咽,记者拍下她在车后座时湿润的眼,《太阳报》在报纸头版打上“Tearesa”(泪眼莎)的标题。

“妥协不是个肮脏的词。(Compromise is not a dirty word.)”特蕾莎的忠告,鲍里斯·约翰逊一开始显然没有听进去。

这位滑稽又强硬的收官者上任后,称要“不惜一切代价”在2019年10月31日前完成脱欧。

他贡献的一幕名场面,便是在竞选演讲时,出其不意蹲下身子,从脚边先后掏出一袋咸鱼和冰袋,举过头顶,以嘲讽欧盟毫无意义的监管规定。

约翰逊最大的动作,是向女王提请长达5周的议会休会,只给还未结束夏季休假的议员们一周反应时间。这意味着议员们很难阻止他无协议脱欧。

这逼得议员们发起反制,在休假结束后第一天,通过禁止无协议脱欧的法案。作为回应,约翰逊也发起提前大选,脱欧时间被推迟到2020年1月31日。

不同的是,约翰逊赢得了大选。2019年12月20日,约翰逊版的“脱欧协议”终于在下议院通过。2020年1月31日,英国正式脱欧,进入为期11个月的过渡期。“有时我们觉得永远不会抵达脱欧的终点,但我们已经做到了。”脱欧协议在上议院通过后,约翰逊说。

过渡期间,欧盟商贸规则、法律仍适用于英国,脱欧仍未实质上完成,英国还需要同欧盟商谈新的贸易安全协定。即便连欧盟负责英国脱欧事务谈判的首席代表都称,11个月不够用,双方还是在圣诞节前的最后时刻如约达成协议,并使之于新旧年交替之际生效。

4年,3位首相,3次延期,脱欧协议多次难产,党派内外争吵不断,卡梅伦捅了篓子辞职走人;特蕾莎临时补位,没能柔而化之,黯然离场;约翰逊多次冲击硬脱欧底线,大选之后翻盘,脱欧步入正轨,如期收官,避免了最坏的硬脱欧结果,以及更多的阵痛和不确定性。

一出堪比莎士比亚悲喜剧的政治剧目终落帷幕,女王和首相府邸的Larry猫旁观了一切。



(参考资料:赵子璇,《浅析英国脱欧的主要原因》;于博涵,《英国“脱欧”法案及其进程》;唐中华,《英国脱欧:溯源与展望》;施晶晶,《英国脱欧收官启示录》等。)


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