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国陷入“能源荒”
在今年这场能源危机中,欧洲地区堪称是首当其冲。由于英国将近一半的电力都依靠天然气,英国每兆瓦时电价一度涨到285英镑,打破了从1999年至今22年的历史记录,相较去年同期更是暴涨了700%。
目前,英国钢铁、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已经承受不起高昂的电价,多家化肥厂已宣布或计划在冬季停产;钢铁、玻璃、陶瓷和纸张生产商在内的能源密集型制造商近日也纷纷警告英国政府,如果仍然不对天然气批发价格飙升的现状采取措施,他们可能会被迫停产。
欧洲大陆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在过去的一个月,德国明年到期的电力期货增幅高达12%,至每兆瓦时132欧元。在西班牙和葡萄牙,9月初平均批发电价大约是半年前平均价格的3倍。目前,欧洲天然气的储存库容量已不足75%,是十多年来的同期最低水平。陷入“能源贫困”最糟糕的是保加利亚和立陶宛,总人口中有近30%的家庭存在“能源贫困”。
如果说,欧洲是天然气价格飙升下的最大受害者,那么,印度则无疑正饱受另一类更传统的化石能源——煤炭价格的飞升之苦。煤炭发电占印度电力供应的70%以上,因此煤炭短缺直接影响了印度电力供应,更让印度电价飙升。
在本轮能源危机下,不少此前就身陷经济危机的贫困国家,眼下更是已经遭遇了全国性的大面积停电,黎巴嫩就是其中的代表。10月上旬,该国两座主要发电站停摆,使得黎巴嫩全国电网正式陷入瘫痪,造成电网瘫痪的主要原因依然是能源短缺。黎巴嫩政府已有意动用军队燃油储备临时恢复发电厂运作,当地许多民众则已经开始转而使用柴油发电机满足用电需求,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柴油本身在眼下也是极为短缺的物资。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美洲大陆并非本轮全球能源危机的中心,但其实南美主要经济体巴西眼下也有着自身的烦恼。近年来,巴西主要依赖水力发电,巴西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总量居南美洲国家首位,其中水力发电约占76.8%。然而,巴西今年遭遇了罕见的霜冻和近一个世纪来最严重的旱灾,在严重缺水的情况下,同样陷入了电力和能源危机之中,能源价格攀升推动巴西通胀率达到了9.68%,远超巴西年初设定的3.75%。
即使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国,美国或许也难以在本轮全球能源市场的动荡中“全身而退”。有迹象显示,这场正在欧洲和亚洲蔓延的能源危机,正在向美国逼近。当前,美国汽油价格已经升至201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美国燃油库存却降至逾20年来最低水平。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数据,美国电力来源的40%都由天然气提供。由于天然气短缺,一些电力公司正在提醒客户做好冬季涨价的准备。
随着国际市场能源价格大幅上涨,我国国内电力、煤炭供需持续偏紧,多种因素的叠加,前段时期也已导致我国的一些地方出现拉闸限电。
多种诱因相互交织
能源危机笼罩各国,各行各业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让人不禁想问:这是为什么?为何能源问题短短数月间就忽然爆发了?
事实上,问题的直接答案要追溯到去年。2020年,主要受新冠疫情影响,各国工业与服务业受到巨大打击,全球的年能源需求量下降了5%,创下了自二战以来的最大降幅。能源需求的下降,引发的是能源行业的整体收缩。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使得能源市场供过于求的问题突出,甚至引发石油市场异常现象,如石油期货价格出现负数。化石能源行业对世界经济前景预期悲观,生产国不得不采取减产限产的措施。在产量压缩的同时,也减少了对石油行业上游的投资。如果减产限产的作用在于及时平衡需求的低迷,减少投资则会导致中长期油气供应的紧张,尤其是在需求反弹的情况下出现供需关系紧张。”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孙溯源博士进一步指出,世界主要经济体在2021年开始逐渐复苏,经济恢复的速度和规模超过预期,客观上增加了世界经济对能源的需求。
当然,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由于全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的能源转型。为了节能减排,发达国家普遍减少了煤炭火电的使用,而将电力产业全面向新能源转型。而在转型期间,比煤炭和石油更安全环保的天然气,就成了当下能源使用的主力军。能源转型本身不是坏事,然而,对转型国家来说,日渐紧缩的天然气在告诉他们,目标没错,可计划似乎出现了一点问题。问题主要源于三个方面。
第一,地缘政治方面。很多发达国家放弃了高污染化石燃料的大量开采和使用。那么,化石燃料的控制权自然就转移到了开采成本较低、同时储量丰富的欧佩克(注: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和俄罗斯的手中。据估计,到2030年,欧佩克和俄罗斯的石油产出份额可能从现在的46%提升到50%以上,资源过于集中,很容易导致价格不稳。
此外,很多发达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本身并不产出天然气,大量的天然气供应只能依靠国外进口。欧洲最大的天然气进口国是俄罗斯,占据了41%的进口额。在欧洲天然气缺乏的情况下,俄罗斯今年的供应量有所减少,除了国内需求增加这一因素外,俄罗斯—欧洲陆上天然气管线有70%以上需通过乌克兰、白俄罗斯、波兰等国中转,每年借道出口油气需支付巨额过境费,加之俄罗斯与乌克兰、波兰等国之间的地缘政治纷争不断,加剧了陆上管道运输的紧张。
第二,能源转型无法跟上需求。尽管近年来为应对气候变化,多国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推进能源转型,但从当前全球能源供应和消费构成来看,新能源占比仍然很低,远不足以弥补传统能源供应缺口。
目前,全球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仍以传统化石能源为主,石油、煤炭和天然气三分天下,2020年三者占比分别为34%、30%和24%。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从传统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转变,仍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即使是近年来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欧洲,也是直到2020年清洁能源的占比才首次超过传统化石能源,但水能、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受季节、气候等因素影响较大,储能系统较为薄弱,调频、调峰功能受限,因而欧洲化石燃料发电量比重仍高达37%。
此外,从能源投资方面来看,世界各国针对2050年碳排放归零这一计划的投资额,只有预计中的一半,对可再生资源的投入额度远远不足。同时,由于政策的引导、法律方面的问题,以及市场的压力,全球的化石燃料投资自2015年以来,已下滑了40%。这未免令人担忧:当前化石燃料尚满足83%的能源需求,如果投资下滑速度过快,需求减少的速度跟不上供应减少的速度,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能源不足。
而作为暂时的替代品,天然气是当前投资的重点。许多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都在使用可再生资源之前,尝试抛弃煤炭而转向天然气,大量进口管道天然气,甚至是液化天然气。在20年前,几乎从不进口液化天然气的欧洲,如今液化天然气的占比已达到了20%。这进一步推高了全球天然气价格。
第三,全球极端天气频现,导致“靠天吃饭”的可再生能源在发电稳定性方面出现了问题。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极端天气的发生天数明显高于2020年。巴西、美国西部和土耳其等水力丰富地区今年上半年以来遭遇严重干旱,水力发电量大幅减少,导致对燃气发电依赖的增加。今年二季度发生全球性缺风,风力发电量比去年同期减少。北欧风力强度平均下降了15%。由此产生的能源供应缺口需要煤炭和天然气发电补充,但煤炭和天然气供应又出现了问题,因而导致欧洲电荒。
受飓风影响,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得克萨斯州及墨西哥湾海上天然气和石油产能大量关停。北半球极寒天气也影响了俄罗斯液化天然气出口。总而言之,极端天气的增加让能源危机雪上加霜。
天然气的全球化
和历史上的几次能源危机相比,这一轮全球能源价格暴涨首先发生在天然气市场,而非石油市场。在9月时,媒体更喜欢用“天然气危机”来形容正在发生的一切。
大卫·法伊夫曾是国际能源署的石油市场部门负责人,目前是国际能源及大宗商品价格评估机构阿格斯的首席经济学家。他分析,过去石油市场的波动比天然气和煤炭市场更明显,后两者对本地或区域供应的依赖程度更高。然而,随着液化天然气贸易份额的上升,天然气市场也逐渐全球化。在埃信华迈大中华区天然气研究副总监卢潇看来,天然气市场的全球化,主要是因为2017年以来LNG(注:液化天然气)贸易量的上涨,其中最大的增量来自中国。
中国2017年开始实行“煤改气”政策后,迅速开启了疯狂LNG进口之路。当年LNG进口量就达到了3800万吨左右,占全国天然气总进口量的一半,比上年增长了50%以上。2017年9月,中国超过韩国成为世界第二大液化天然气进口国,排在第一位的是日本。此后,中国LNG进口增速连续夺得全球第一,到2021年第二季度,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LNG进口国。
2020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突破3300亿立方米,相当于欧洲消费总量的六成以上,仅次于天然气管网高度发达的美国和天然气资源大国俄罗斯,位居世界第三位。卢潇指出,中国天然气的需求暴增,对整个天然气市场的供应体系和价格都形成压力。
中国的天然气需求有很强的季节性,近年的新增主要来自其华北地区“煤改气”后的冬季采暖供气需求,有两个因素会影响可能的缺口:一是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未来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满足华北需求,2018年中俄签署的30年合同规定输气量是逐年增加的,经过数年才能达到每年380亿立方米。二是中国的储气能力。
中国当下的储气能力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卢潇介绍,中国今年的天然气需求量大约在3700亿立方米,但地下储气库的能力目前只有约160亿立方米,占总需求的4%-5%,而欧洲的地下储气工作气量能占20%以上,美国也有16%,因此“中国的调峰能力远低于发达市场,因此冬季保供很被动,被迫大量季节性采购LNG”。
不过,卢潇也强调,中国未来会增加储气的布局,但短期对于减少对全球天然气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起到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因为国内天然气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二者是不断追赶的状态。”他说。
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化集团经济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王能全分析,目前,天然气市场的全球化还处于第一阶段,全球LNG交易量刚超过管道气。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剧,未来,天然气市场、石油市场和煤炭市场之间的联动,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情况。“比如以天然气为源头,引发全球能源市场的震荡,这种模式未来可能会更频繁地上演。”王能全说。
何时能缓解
10月13日,欧盟执行委员会敦促各成员国,加快对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审批,表示:“清洁能源转型是应对未来价格冲击的最佳保险,需要加速进行。”然而,“加速”两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非常困难,它意味着非常多的问题。
目前,主要的几大清洁能源和可持续能源虽然有着得天独厚的环保优势,但各自也在本轮能源危机中暴露出了不少弊端。
风力和水力发电有时需要“看天吃饭”,欧洲和巴西面临的窘境就是最好的案例。而光伏太阳能发电的间隙性和储能不足,也曾在今年早些时候的加州电力危机中受到过诟病:在夜间用电高峰时光伏往往派不上用场。加州电网运营商当初甚至一度呼吁当地民众,在高峰时间段之前给电动汽车充电,以及避免使用大型电器和关闭用不到的电灯。
英国石油首席执行官Bernard Looney在莫斯科举行的俄罗斯能源周专题讨论会上就表示,“我认为,欧洲的这场危机提醒我们,能源是社会命脉的重要一部分,能源消耗的大趋势只会有一个方向,那就是上升。我们都知道,太阳不会在晚上发光,风也不会一直刮,所以我们需要解决可再生能源间歇性的问题。”
欧洲Zenobe能源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Nicholas Beatty则指出,“这次危机提醒人们,尽管世界正在努力建立新的能源体系,但仍然离不开旧的能源体系。”
本轮的全球能源危机也令一些业内人士将注意力转向了其他一些清洁能源的有效替代品。“尽管能源危机不可避免地会给世界经济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但这也是人类摆脱一次能源,实现新能源利用转型和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重要契机。”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认为,在基础能源面临短缺的同时,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愈加显现出光明的前景。“此次全球性的能源危机,短期虽然会对经济带来一定冲击,但中长期而言则会改变世界能源结构和能源利用方式,为人类打开能源新世界的大门。”
专家指出,目前全球能源价格关键还是要“看天”,如果今年是冷冬,天然气价格会继续上涨,上涨到何种程度很难预测,如果是暖冬,可能会维持小幅下跌,但由于供需偏紧,预计整个冬天仍会在高位,转折点会出现在2022年4月,也就是供暖季结束以后。
(参考资料:霍思伊,《全球能源市场震荡背后》;陈冰、高曼,《全球能源危机 人类要打开新“门”》;潇湘,《解密2021全球能源危机:能源转型之路何去何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