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报在线看

原创  摩天大楼的“挣扎”:高楼崇拜背后的危机

1970-01-01 作者: 查看次数:次
导读

 遏制共产主义的全球战略

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其以后强占了太平洋上的大部分岛屿,并逐步将势力扩展到西太平洋部分国家的领海和领土。

为了对抗苏联并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美国首先提出了所谓“东方弧线”新月形封锁战略。1950年1月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宣布:“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防御圈是从阿留申群岛、经日本、琉球到菲律宾”。1951年1月美国国务院顾问杜勒斯进一步明确提出:“美国在太平洋地区防务范围应是日本—琉球群岛—中国台湾—菲律宾—澳大利亚这条近海岛屿链”。1955年2月杜勒斯在参议院外委会的证词中又特别强调:“‘中华民国’所占有的领土(台湾岛)构成了太平洋西边缘上所谓‘岛屿锁链’中的重要的环节”。

而中国台湾正好居于该“岛链”的中间要害部位,对美国在东亚地区实施其军事战略、政治策略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直被美国视为“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在美国遏制共产主义国家、扩张称霸亚洲,特别是遏制我国的整体战略中,发挥着重要而明显的作用。

在美苏对抗时期,中国台湾成为亚洲冲突的前沿阵地。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两天后,杜鲁门发表声明,宣布从军事上支持韩国军队作战,声称“共产主义已不限于使用颠覆手段来征服独立国家,而且立即会使用武装的进攻与战争”,认为中国台湾若被解放军攻取,将直接影响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在太平洋区域的安全,并命令第七舰队进入中国台湾海峡,以武力阻止解放军统一台湾。

美国在朝鲜战争结束以后,与蒋介石集团于1954年12月2日在华盛顿签订《共同防御条约》。主要内容是:美国帮助蒋介石集团发展武装力量;蒋介石集团向美国提供在中国台湾、澎湖及其附近部署海陆空军的权利;诬指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的斗争为“共产颠覆活动”。条约还宣称将采取行动对付所谓“共同危险”;甚至规定条约适用的范围经双方协议还可以扩大到“其他领土”。1954年12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发表声明,谴责美国企图利用这个条约使它武装侵略中国领土台湾的行为合法化,指出该条约是非法的、无效的。

从此,美国又开始向中国台湾提供大量的经济援助和军事援助。这些援助不但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援助的延续,而且也是冷战形势下美国遏制共产主义的全球战略。这些援助帮助“国民党政府”稳定了统治,增强了其军事实力,使其有能力与中共进行长期相抗衡。同时,这些援助政策使得美国获得了中国台湾这个远东军事基地,使得中国台湾在未来的经济、外交等对美国的依赖性大大增加。

美国政府这次打“台湾牌”,一直延续到1978年接受美国与中国台湾“断交、废约、撤军”三原则为止,前后长达29年,阻遏了中国统一进程,严重损害中国利益。

 美将中国列为“亚洲不稳定根源”之一

到了70年代初期,由于中美关系的恢复,中美关系得以改善,特别是为了共同遏制苏联,美国在中国台湾问题的处理上就稍微地作了一些调整。比如,通过和中国政府签订“联合公报”的方式,在1978年12月达成了中美建交的协议,而且很快就在1979年1月1日,落实了从中国台湾撤退驻军,放弃与蒋介石签订的《共同防御条约》,同时和中国台湾断绝所谓的“外交关系”。这基本是一种把中国台湾问题暂时搁置的政策,主要是推行大三角的均衡战略。

在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初,美国将“一个中国”原则与“和平解决”原则并列,视为政策的核心内容。官方对中国和平统一的前景,基本持正面态度,但对两岸政治和谈又采取“不鼓励、不介入、不调停”的“三不”政策,以维持台海“不统、不独、不战、不和”的局面。

台湾是中国领土,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中国实现其制海权的关键性因素。台湾是中国进入太平洋最直接的门户,是日本南下的必经之途。控制一个与中国“分离”的台湾,美国就北可遏制日本,南可威慑东盟,西可堵截中国。

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全球唯一超级大国,许多美国人开始热议“多米诺骨牌效应”,认为中国也会垮掉。可是,中国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美国对此非常不安,公开将中国定义为“威胁”,并将中国列为“亚洲不稳定根源”之一,着手提升美国和中国台湾关系,大幅度增加售台武器,造成中美关系倒退。

进入90年代后,美国官方不再使用“一个中国”原则提法,代之以“一个中国”政策,并将其置于“和平解决”原则之下。如果说,在七八十年代的语境下,“和平解决”基本上是“和平统一”的同义语的话,那么,到90年代后,美方已将“和平解决”刻意诠释为既包括统一,也包括“分离”的弹性概念。

与此同时,美国在1993年的“汪辜会谈”后,不断提升美国和中国台湾关系,有意或无意地助长了“台北当局”“拒统谋独”的政策思路,导致了1995~1996年的台海危机。

台海危机使美国认识到一个稳定的两岸关系符合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华盛顿随之微调了对两岸和谈“不鼓励、不介入、不调停”的既定政策,鼓励两岸展开“建设性”的政治对话,签订维持现状的“中程协议”。

美国敦促双方进行“建设性对话”,构建和平、稳定的关系框架,是1995~1996年台海危机的产物。美国政府对两岸举行政治谈判和对话的态度,从80年代的消极置身事外,到90年代中期以来的积极鼓励敦促,其主要原因是担心两岸政治分歧的加剧,可能导致一场军事冲突。

针对中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

随着中国经济的振兴,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在世界及地区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力不断增大,引起美国及其盟友的忧虑,惧怕随着中国经济的振兴,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在不远的将来可能改变目前世界格局,影响美国在世界特别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既得利益。

因此,美国对华政策定调:1997年,江泽民对美国进行正式国事访问时,克林顿政府先提出在公报中写入“中美两国致力于建立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结果遭到了美国内部的激烈反对,胎死腹中。2001年,小布什在总统竞选中猛批克林顿的“战略伙伴关系”论,提出了“战略竞争对手论”,对中国实行有限合作、全面遏制为对华基本国策。

至于美国人与中国建交,在某些事务中与中国有限“合作”。一是,美国人让世界及中国人“认为”:美国政府对中国是“友好”的,让中国政府及人民对美国抱有幻想,在诸多领域的合作中,逼中国作出让步。二是,诱惑中国政府在国际或者地区事务中承担更多责任和义务。比如朝鲜无核化问题、伊朗核问题、苏丹达尔富尔问题……甚至企图诱使中国出兵阿富汗陷入战争泥潭。

奥巴马时期,美国政府为遏制中国,制定了主要针对中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这也是作为奥巴马政府上台以来在全球战略布局上的最大动作。谁都知道,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是冲着中国而来,战略要点包括:在亚太地区日益成为世界财富与权力中心的背景下,将美国军事、政治和外交资源的分配向该地区倾斜;通过参与主导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介入亚太经济的一体化进程;增强美军在亚太的超级优势,并制定以威慑和击败中国的“反介入”实力为主要目标的新军事战略;其最终目标是强化美国的亚太“领导”地位,实现亚太地区内部的“再平衡”等。该战略实施的主要目的,是限制中国不断增长的影响力。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最主要着力点就是点燃东海和南海争端之火。这一策略对于激发中国与日本、菲律宾和越南等国的矛盾,使这些国家站在美国阵营之中,具有立竿见影的作用。

于是,美国大打“南海牌”、“东海牌”,期间不排除动过打“台湾牌”的念头。2014年4月2日,“台湾当局”“国防部副部长”夏立言在美国智库“新美国安全中心”的一个研讨会上表示,美国虽然对把中国台湾纳入“亚太再平衡战略”有顾虑,但中国台湾还是愿意分担一部分责任;在该战略的军事、“外交”、文化、教育、人道救援和减灾等方面,中国台湾都可以做得更多。

在美国的亚太战略中,中国台湾问题和朝鲜问题一直被视为两个战火的“易燃点”。不管如何解读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动机和意图,有一点是有共识的,就是美国不希望亚太地区爆发冲突。

 美国铺陈“印太战略”

亚太和中东一直是美国全球战略中的两大重要地缘板块。进入21世纪以来,亚太地区因为中国长期高速经济增长,其地缘战略地位日趋重要,故而引起美国决策者高度重视,并导致其试图将全球战略重心转移到亚太地区。

与此同时,由于美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降低以及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巨大消耗等原因,美国参与中东事务的意愿有所下降,如何减少对中东地区的战略投入是合乎逻辑的选择。所谓平衡两大地区的战略,主要表现为美国如何减少对中东地区的投入,并相应增加对亚太地区的投入。进入21世纪以后,尽管美国仍然保持“唯一超级大国”地位,但其总体国力呈现下降的趋势,战略资源捉襟见肘的问题逐渐显现。

近年来,美国在亚太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印太战略,并在印太地区保持并增加了武器和人员的数量。

2017年11月,美国提出了印度洋-太平洋战略(简称“印太战略”),随后重启了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度之间的四方安全对话。总的来说,在这四个国家中的一个共识是,印度洋和太平洋一个连接起来的地缘政治单位,需要加强各国之间在海洋问题、国防、经济和外交方面的合作。

美国是“印太战略”的领导力量,中国是其针对的主要目标。2017年12月,美国颁布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清楚地表明了美国对印太地区的看法。在处理“区域背景下的战略”这一节内容中,它规定“印太”地区在美国全球各地区中位居第一,优于欧洲和中东这两个美国在之前设置的优先区域,表示美国必须整合其军事意愿和军事能力,以便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竞争,并阻止在该地区出现不利于美国的变化。

《2018年美国国防战略》则意在“提升美国在军事竞争中的优势”,是美国在印太战略方面的最新政策性文件。该文件清楚地表明,美国认为中国是其世界地位的头号威胁,并且将这一威胁指向于印度洋-太平洋地区。这一地区的海洋空间与中国有着直接的利害关系,是中国最为重要的海洋活动空间,是中国直接相邻的重要战区。

2018年10月以来,随着美国铺陈“印太战略”,中美博弈走向全面、深入之际,美方接连数次在中国台湾问题上向中国发难,其战略力量有向台海集结态势。从美国对“台湾牌”的升级运用来看,美方的“以台制华”正在深度融入到美国对华“全面竞争”和“政治战争”的战略中来,体现出高度的进攻性、策略性和复杂性。

在“印太战略”成为美国战略主轴的语境下,“台湾牌”和“贸易牌”是相互策应的平行战线。

2018年,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政策高度契合美国军方智库兰德公司抛出的“政治战”特点,即以白宫、国务院和国防部为核心,全面整合各部门国家权力,以经济杠杆为首要工具,以对象国内部矛盾为突破口,以信息域为决战场域,以比传统战争成本更低的方式,实现其总体战略目标,具体做法包括“非常规战争”、“远征外交”和“隐蔽政治行动”等。美方挑起的中美贸易争端,南海、台海紧张局势和所谓“新中国威胁论”高度符合这一战略思维,构成了完整的战术链。

从“政治战”角度来看,美国操作“台湾牌”愈发具有侵略性和策略性,对资源、筹码的运用更加不择手段、敢于冒险。例如,美国从罕见放话要在台海军演,既而主动公开此前秘而不宣的台海水文探测行动,再到美舰过台海,通过绵密的边缘操作营造出“美军不会弃台”氛围,抢占战略主动,保留了攻守进退的空间。

另外,在2019年6月发布的《印太战略》报告中,美国甚至提到了一个重要观点,即:中国是一种“修正主义”的力量,将会破坏印太地区各国的自主权,挑战美国的主导地位。

 中国台湾是美国重返印太的重要棋子

目前,在美国高调宣布“重返印太”的大背景下,拜登政府正将战略重心从中东地区逐渐转移到亚太,而一向跟随美国的英、日、印、澳等国也妄图“火中取栗”想来印太分一杯羹。这是中国台湾逐渐成为中美博弈焦点,乃至国际局势焦点的重要原因。

如果说以前中国台湾问题只是中美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筹码,那么现在中国台湾问题已经成为中美斗争大战略中的一个重要战场。现在对于美国来说,丢掉中国台湾,就意味着美国整个全球战略的崩溃,意味着美国联盟战略的解体,意味着美国西太平洋岛链的彻底断裂。也就是说,中国台湾已经逐渐成为美国制衡中国、谋取美国利益的重要棋子。

正因如此,美国才会派出如此多的航母编队不远千里赶赴印太,才会在中国周边组建美英加澳新五眼联盟、美日印澳四国机制、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等众多的联盟体系。由此可见,美国的野心不仅仅是区区一个中国台湾,而是整片太平洋。而中国台湾只不过是美国重返印太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最重要的一枚棋子。

在中美关系中,中国台湾问题究其根本是对其重大的地缘战略价值的争夺,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地区关系的演化发展又在不断影响其战略地位。中国台湾对美国的追随,导致其与其他美国盟友之间交织的利益关系,以及在中国强大后与大陆竭力开展友好的两岸交流都使得关系错综复杂。

可以说,从上世纪50年代到现在,在处理海峡两岸关系向题上,美国政府保持中国台湾的分离状态,防止中国台湾与中国大陆统一的政策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美国这样做的主要理由,是借助中国台湾这艘“不沉的航空母舰”来牵制中国,防止在亚太地区出现一个强国。

但是中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这是谁都阻挡不了的历史潮流,是任何外部势力都无法撼动的时代大势。美方在中国台湾问题上冒险挑衅,必将玩火自焚!

(参考资料:陈宏,《台湾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利益》;林冈,《美国对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取向》;许静,《从美国国家利益看台湾问题》;杨泽军,《美国打“台湾牌”军事比重加大》;张华,《台湾在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中的三重角色》等。)

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