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发展向好
新能源汽车主要是指在传统化石能源的基础上采用了电能、氢能等清洁能源,从而提高燃油经济性,实现低/零排放的新型车辆,目前主要有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自面世以来就因其低能耗、环境友好等优点而备受瞩目。
2021年一开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就超出预期地火爆。不论是蔚来汽车1月交付新车同比增长352.1%,连续6个月创品牌单月交付数新高,还是特斯拉发售国产Model Y并且大幅下调售价,剧烈搅动车市。新能源车企动作频频,似乎都预示着新一年将是新能源汽车发展不平凡的一年。
实际上,新能源汽车行业这种火爆迹象从2020年就已经开始显现。2020年尽管全球经济受疫情影响大幅萎缩,但新能源汽车行业却逆势增长,2020年1至11月,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比去年同期增长30%,销量排名第一的特斯拉增长34%。如果把时间线拉长至2015年,在这短短5年间,全球新能源汽车年销量以42%的速度增长,特斯拉增速达到57.5%。
不仅如此,以特斯拉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的股价在过去一年里一飞冲天。特斯拉1年之内市值涨了7倍,超过6家传统汽车制造商(丰田、大众、通用、现代、福特和宝马)的市值之和。作为造车的新势力,蔚来也从19年濒临倒闭的处境中涅槃重生,在一年多中市值涨了20多倍,已经和奔驰、宝马不相上下。
我国自“八五”(1991-1995年)以来即将其列入国家发展战略,之后在“九五”至“十三五”规划中推出一系列针对新能源汽车的重点科技研发计划,并相继实施了“十城千辆”运营工程、北京奥运示范工程等一系列推广计划。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迅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现在中国已经是全球产销量最大的新能源车国家,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主要分布在中国(约占53%)、欧洲发达地区(26%)和美国(14%)。而且,中国市场也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车市场。
具体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方方面面都有了不小的进步:
产品和技术层面,在没有国外成熟技术可供借鉴情况下,已经能够自主开发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部件和系统,实现较快地迭代升级。尤其是2017年后,国内电动车普遍转向平台式、轻量化的“正向设计”,电动化、轻量化、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续航里程也普遍提高,汽车的造型水平上了一个台阶。用户对国产电动车的性能、造型、驾驶和乘坐体验的认可度提高,品牌的认可度上升。
产业链层面,跨界的产业和企业大举进入,较快地建起了产业链,电池、电机、充电桩、零部件等领域成长出一批专业化公司。如宁德时代、孚能、精进动力、斑马、飞驰镁物、中兴、华为、特来电、南瑞集团,等等。
人才层面,电动车开发基本没有国外技术可以引进和借鉴,只能靠自主研发。这就给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和研发、设计提供了一个放手施展的大舞台。
一些企业研发团队是国内外工程师混编,在全球布局研发机构、招揽人才,整体研发能力和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经历了自主开发全过程的锻炼,国内企业的研发队伍也壮大了,研发能力和信心有很大提高,开始改变燃油车的竞争地位。
此外,互联网公司大跨度参与,使我国电动汽车较早地引进信息化、智能化的因素;新的创业者踊跃参与,形成了一股“造车新势力”,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一大特色;共享出行快速发展,展现出良好的前景……
为何将新能源汽车提升为国家战略
不可否认,政策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最大驱动力,每出台一个相关政策,市场就会产生快速的连锁反应。特别是2020年以来,作为国家科技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更是持续得到政策的大力支持。
实际上,最开始欧美国家做电动车,比如美国,20世纪发展新能源车,也是困难重重。那个时期,石油巨头几乎控制了美国政商两界,燃油车是当之无愧的主角,电动汽车差点被扫进历史的废纸堆。最典型的案例比如通用汽车,1990年推出了第一款电动汽车EV1,但在2002年彻底停产,背后除了技术水平,一个被普遍认可的原因是美国政客和石油公司的联合“绞杀”。
中国开始搞新能源汽车的时候,很多人也有这个疑问,汽车工业底子这么好的欧美发达国家都搞不好新能源车,为什么还要坚持?
汽车动力技术的转型原本是技术进步和市场推动的正常过程,不仅我国,全球其他主要国家的政府如今大都一反常态,一而再再而三地使出看得见的手,其中必有更加深刻的考虑。
我国将新能源车提升为国家战略,其根本动因有三,一是改变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二是减少碳排放和大气污染;三是另辟蹊径做强汽车工业。
首先是能源安全问题。到2018年年底,中国汽车170辆/千人,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70%。近年汽车保有量连年增长,而自产石油却基本维持同一水平,所需增量几乎全靠进口。
随着人均GDP的提高,各个国家个人出行机动化需求增长的趋势十分相似。欧美基本稳定在700-800辆/千人,国土面积较小的日本稳定在600辆/千人,韩国约为440辆/千人。也就是说,随着人均GDP的提高,我国汽车保有量还有成倍增长的需求,最后至少要稳定在5亿辆左右。但如果这个巨大增量的能源全靠石油,无论其来源和安全,还是环境容量,都无法承受。
其次是减少排放和污染问题。新能源汽车自身可以做到“零排放”、绿色出行,是有序替代燃油车,兑现“巴黎协定”承诺的重要措施,这一点已经被很多国家认可,也是我国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重要途径。
有一些人认为,新能源汽车电网的电力来源,有很大一部分还是火力发电,同样会造成有害物排放,而且能量转换还要损耗不少,这和开燃油车排放尾气有什么区别?
这个道理其实很容易懂,相对燃油汽车尾气排放,新能源汽车发电的排放污染比较集中,更容易进行控制和集中治理。而且随着储能电池技术水平的提升,二次能源损耗的问题,也正在得到逐步解决。
最后是汽车工业的“换道先行”考量。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是体现国家竞争力的标志性产业,对上下游有极强的经济带动价值。我国在燃油汽车上,引进技术、消化追赶了60年,在技术、品牌上一直未能获得主动权。但在技术变轨时,各个国家和企业的差距没那么大。
于是,我国用“换道先行”赢得了先发优势。这个过程极为不易,成果也来之不易。最初,全球多数国家和企业并不看好储能电池的电动车。产业化初期,生产者是高风险、高成本,消费者是不经济、不方便、不放心,处于市场失灵的状态。此时,政府成了第一推动力。
如今,我国汽车产业总体上与同行的差距大大缩小,在某些领域进入了先进行列,离实现汽车强国靠近了一大步。
对中国“造车新势力”的异军突起,欧美媒体正在拉响一连串的“狼来了!”警报。美国名为“工程趣闻”的网站3月初刊文说:“特斯拉,小心!中国电动汽车必将接管市场。中国车企已创造出令人难以置信的众多新车型,它们将让马斯克(特斯拉创始人)在夜里无法入睡。”美国白宫3月底发布工作简报,对美国电动汽车市场现状表示不满,称“美国电动汽车市场只有中国的1/3,总统拜登认为这种情况必须改变”。据美媒报道,拜登提议“未来8年,美国政府投资1740亿美元,赢回电动汽车市场”。
在柏林中国问题学者夫罗里扬·卢佩看来,中国“造车新势力”能继续前行也意味着中国汽车制造业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在不断提升。他认为,汽车制造业的“国际秩序”以前是以德国、美国和日本为主导,未来中国也将成为主导力量之一。
全球各国发力布局新能源车
世界银行、国际能源署、达沃斯经济论坛等国际机构曾专门组织研究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路径和政策,以期在全球推广中国的经验。
在新能源汽车发展方面,全球多国都采取了鼓励的立场。不仅相继出台了各种扶持政策,还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提升和市场推广。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各国纷纷出台刺激经济复苏政策,新能源汽车业在政策层面上继续受到支持。
作为欧洲下一阶段节能减排战略的重要一环,欧洲国家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目标没有改变。欧盟27个成员国中有26个国家早已制定了鼓励电动车发展的相关刺激政策,在2020年,欧洲各国进一步加大新能源汽车补贴力度。
此外,欧洲对无法满足环保要求的传统车企给予罚款。为了缓解疫情冲击下汽车销量下滑,德国、法国还出台多项政策推动新能源汽车加速发展。
如今,各国政府和企业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认知有了飞速的提高。全球主要汽车生产厂商已将新能源汽车作为各自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环节,逐渐加大全球范围的布局与投入。在2017年初,各国主要汽车生产厂商陆续发布了未来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展规划。到2025年,各车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规划销量合计将达到570万-820万辆。
德国大众集团将在2025年之前上市30款纯电驱动汽车,实现电动汽车年销量200-300万辆;奔驰集团则在新能源汽车开发上增加了最多100亿欧元的投资,预计在2025年之前推出10款电动车型,规划销量为45-75万辆,将占整体销量的15%-25%;宝马则将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计划定为总体销量的15%-25%、规划销量约为30万-50万辆,包括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美国福特计划到2020年实现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球总销量的10%-25%、规划销量约为65万-165万辆,以混动技术和插电式混动技术为主。通用集团则采取合作的方式进行新能源布局,与本田共同投资8500万美元,继续深入自2013年就开始的燃料电池和氢气储存方面的合作,并以合资公司的形式在2020年左右于美国布朗顿开始生产燃料电池系统。此外,通用还与PSA(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在电动汽车方面进行合作。
日本车企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战略更侧重于技术路线的选择。丰田将其推广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和燃料电池汽车的规划分为短、中、长期三个阶段;本田则通过与通用的合作使燃料电池车成为汽车业的“风口”;同为日系汽车制造商的日产计划到2020年,旗下超过20%、约为200万辆车实现零排放的目标,并且将通过雷诺、日产、三菱三大品牌的共享平台打造纯电动车型。
韩国车企现代起亚集团表示,将在2020年之前推出26款新能源汽车,实现新能源汽车年销量30万台的目标。
在新能源汽车前景向好的背景之下,全球锂电池市场也成为各国加速布局的另一阵地。目前,国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动力电池供应商还主要以日韩电池企业为主。近年来,欧洲也加大对锂电池市场发力。欧盟近期还提出了“到2025年,欧盟将能够生产出足够的电池来满足欧洲汽车工业的需求,甚至还有出口能力”的发展目标,准备加大在动力电池领域的研发投入。未来,全球动力电池企业头部阵营依然会充满变数。
可以预计,随着更多扶持政策的出台及各类资本巨头都蜂拥杀入,新能源汽车的行业竞争洗牌也将会随之而来。
(参考资料:王慧,《中国新能源汽车形势很严峻!》;周武英,《角逐全球汽车新能源时代》;李司坤、张鸿陪、青木、丁雨晴,《造车新势力,能否助中国弯道超车》;朱松琳,《新能源汽车进入发展新阶段》;何欢,《看全球车企如何各自发力布局新能源汽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