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历代王朝大都鼓励早婚早育以促进人口增长。但唐朝却是“晚婚”为社会主流。其实唐朝多“晚婚”并不是政府鼓励和法令要求下的产物,恰恰相反,唐朝的统治者与中央朝廷也是鼓励人们早婚配多生育的。如唐太宗就认为“男年二十,女年十五”即可“申以婚媾,令其好合”。唐太宗还曾下令地方官府,“庶人男女无家室者,并仰州县官人,以礼聘娶,不得抑娶”。
就是说如果某地有男女一直没有结婚,那么当地官府要出钱帮助这些人嫁娶。但唐朝时社会风俗仍然受到南北朝的影响,尤其是婚姻崇尚门第的观念。在此观念影响下,唐朝时很多人,尤其是士人宁可晚婚也不娶他们眼中门第低的女子。
唐朝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也都曾因经济问题而导致晚婚,典型的像韩愈。韩愈早年困苦,又四次科举落第,所以直到他29岁时在宣武军节度使董晋账下出任幕僚后,方才能够娶妻生子。
(据《历史学堂》 李光彩/文)
古代银票如何防伪
一般而言,票号钱庄无论是总店还是分店,负责填写汇票金额的人员都相对固定。因此,票据上的书写笔迹就成为古时防伪的一项重要手段。如书写人有变动,则总号和分号会立即互通消息,以便接收票据者能够及时掌握,防止出现差错。
除了笔迹,印章也是古人常用的防伪手段。晋商每家票号都在汇票首面盖有印章,不仅图案各异,还套用各种颜色,在起到区分作用的同时,亦可以用来辨识真伪。不仅如此,一些知名票号还在汇票上使用水印。这种水印藏在纸内,平时看不到,只有竖起来后一照才能发现。
道光、咸丰之后,随着国力衰退,社会信用也越来越差,伪造银票案屡发。为此,晋商票号又开始采用密押方法。所谓密押,就是将票据金额数及签发时间不以数字填写,代之以汉字作为代号。由于各票号的汉字代号各不相同,这就大大提升了汇票的安全系数。
(据《文史博览》 林森/文)
“省”从何时开始
行省制源于魏晋时的行台,当时为中央政权处理军国大事时的临时派出机构。金朝曾在边境广置行台尚书省。蒙古人入主中原时仿金制,设行台尚书省统辖一个大区的路府州县,演变成地方最高政治机构。元世祖中统年间,尚书省并入中书省,地方机构也改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从此,地方政治制度进入划省而治的阶段。
到元世祖忽必烈在位后期,行省制度基本定型,由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转变为常设的地方大行政区。元朝行省制度的确立,是中国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大明朝建立后,虽然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但习惯上仍称行省,一般简称省,所辖也就是现在各省的前身。清朝沿袭各地省名。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据《文史天地》 风景/文)
【微名人】
1983年, 启功先生在香港大学讲学结束后回到北京,别人问他带没带什么仪器一类的东西回来。他说:“有!有!”结果一脸认真地从行李包里掏出一个小玩具,是个小白兔打鼓,在地摊上买的。启功先生家里有一个柜子,里面摆满了各种玩具,上面还贴了张纸条:“只准看不准动!”有一次两个研究生到家里给启功先生交学位论文,启功先生看完后很满意,说:“行了,你们俩任务完成了,给你们一个毛绒玩具吧! ”然后就真的一人给了他们一个玩具。
阎宝航并非专业情报工作者,但他在周恩来领导下从事抗日救亡工作,与包括国民党上层在内的各方面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因此,情报来源渠道甚多。1941年6月16日,阎宝航通过国民党一些元老得知了德军将于6月22日闪击苏联的消息。原来,德军把计划提前告知了国民政府驻柏林使馆的武官,该武官马上把情报汇报给了在重庆的蒋介石及一些国民党元老。阎宝航得到情报后立即报告给周恩来,周恩来又通知了延安,然后由叶子龙拍电报给苏联。苏方刚开始不太相信这个情报,战争爆发第七天苏方发来感谢电说:由于你们及时而准确的情报,我们提前进行了一级战备。
1938 年韩信岭战役期间,日军突入潞城,眼看晋南不保,卫立煌将军于是通知十八集团军(即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八路军)把十四集团军存放在临汾、运城的大批武器弹药等军事物资全部运走。当时,国民政府军的后勤部门已经没有能力抢运这些物资,而当地百姓都跑光了,也无法组织民力帮助搬运。卫立煌想,与其留着被日军抢走,不如交给十八集团军这支缺少军火的友军。十八集团军的组织动员能力着实强大,发动洪洞、赵城、临汾等五个县的百姓准备了500辆大车,把这批战略物资全都运走了。日军进到临汾东城门时,他们的最后两辆大车刚离开西城门。
教育家陈望道担任过复旦大学校长,同时也是《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首译者。不过,满腹经纶的陈望道还是一个武术高手。陈望道出生在浙江义乌一个习武成风的山村里,个个身手不凡。一天,他正讲课,忽然看到学生们都朝窗外张望,他上前一看,原来是有人在外面打拳。陈望道一时兴起,顾不上讲课,也忘了自己的身份,立即走到教室外给人家指点起来,说这招应该这样打,那招应如何,并亲自打了一套拳做示范,这情景让学生们惊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我国第一首小提琴曲的创作者,不是音乐家,也非文艺界人士,而是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李四光。求学期间,李四光不光文章写得好,还是一位乐迷,小提琴拉得很好。1919年11月,李四光在英国留学毕业回国途中,为抒发感怀人生的心情,在随身携带的一张五线谱稿纸上写了几句乐曲,共5行19小节。翌年1月,他又在这张五线谱的背面,以《行路难》为题,创作出一首完整的小提琴曲。《行路难》的产生和李四光本人的境遇是相符合的。他早年参加同盟会,虽然革命成功,却遇到袁世凯、张勋等复辟。袁世凯上台后,革命党人受到排挤,李四光再次离开祖国,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
1931年,钱伟长考入清华的总分是225分,数理化和英语成绩很差,国文和历史两门是满分,而其他4门总共只考了25分。那年清华的语文考题是《梦游清华园记》。钱伟长从没到过北京,但富有想象力的他花了45分钟,洋洋洒洒挥就一篇450字的赋。评卷的老师想改,一个字也改不了,只能给钱伟长满分。因为文史成绩优异,他可以在中文系和历史系之间自由选择,然而“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却使他下决心弃文从理,走科学救国之路。在进入物理系试读后,钱伟长凭借自己的刻苦努力,终于攻克了薄弱学科,成为各科成绩优秀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