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报在线看

原创  摩天大楼的“挣扎”:高楼崇拜背后的危机

1970-01-01 作者: 查看次数:次
导读

故宫博物院的成立

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垣(即北极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是以故宫又称紫禁城。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即开始营造这座宫殿,至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这座见证过中国600年厚重历史,有明、清两代皇室居住过的古老宫殿,拥有着太多的传奇。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最后的封建帝制——清王朝,结束了中国2000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辛亥革命,震动了全世界,也改变了紫禁城的命运。1912年2月12日,清朝的隆裕皇太后被迫宣布清末代皇帝、6岁的清逊帝溥仪退位。紫禁城被收归国有,紫禁城不再是皇权统治的地方,这时的它又有了一个新的名字——故宫。

按照与南京临时政府达成的“清室优待条件”,退位后的清帝溥仪仍暂居故宫,尊号不变,宫廷皇族机构和官员照常存在,民国政府待以外国君主之礼,供给岁费400万两银子。就这样,在号称共和国体的中华民国故宫里,保持着一个俨然独立的封建小朝廷。而故宫里的珍贵国宝,也由此悄然流失。

原因在于,溥仪仍将故宫国宝视为“朕之所有”,肆意侵吞。他虽然已退位不再是天子,生活上却仍如在位时一样奢华,一年400万两银不够挥霍。他便以补充需用不足为词,或将珍贵古物拍卖,或向银行作抵押贷款;还以赏赐臣下为名,将国宝转移宫外。甚至明偷暗盗,夹带出宫,以备有朝一日出宫后不尽享用。

—直到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这年11月5日上午,清朝逊位皇帝溥仪,收到民国政府的一份公文,上面写着:“大清宣统(即溥仪)即日起永远废除皇帝尊号……其一切公产应归民国政府所有……”当天下午,溥仪被请出了宫。

1924年11月20日,被称为“故宫博物院之第一步”的“清室善后委员会”宣告成立,委员10人,均属教育、文化、军政界名流,以北京大学教授李石曾为委员长。任务是:会同军警长官与清室代表,办理查封接收故宫珍宝;审查区别公私物件,并编号公布;保管宫殿古物;筹建长期事业如图书馆、博物馆等。

在李石曾的主持下,清室善后委员会一方面加紧点查,一方面着手成立故宫博物院的筹备,草拟《故宫博物院临时组织大纲》,大纲规定博物院设“古物”、“图书”两馆,并采取董事会监督制和理事会管理制。据此又草拟了《故宫博物院临时董事会章程》和《故宫博物院临时理事会章程》。

清室善后委员会经郑重遴选,拟请21名董事。他们都是地位显赫的军政界要人和声名洋溢的学者教授,如鹿钟麟、张学良、卢永祥、蔡元培、许世英、熊希龄、于右任、吴敬恒等。这是为了显示社会各界的支持,以利抵制外界对博物院的破坏,确保博物院的生存与发展。

1925年9月29日,清室善后委员会通过了上述3个文件,推定了21名董事和9名理事。各理事推定李石曾为理事长,暂不设院长,由李石曾以理事长身份主持院务。

理事会决定,故宫博物院成立开院的时间,定在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10月10日,那一天是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纪念日,又是中华民国的国庆节。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开幕式在神武门前举行。首次开放日,人们把展览室挤得水泄不通,参观券的价格是每张二角。负责故宫文物点查与处理的“清室善后委员会”成员那志良回忆,工作人员需站上凳子大喊着维持秩序,依然无效。所幸最后没有发生任何事故,只是有些地方的栏杆被挤断了。

“了解中国的好教材”

故宫博物院草创时期,中国政局乱象丛生。政府走马灯似的换,军阀们你方唱罢我登场。每有风吹草动,当权者都会想方设法折腾折腾故宫。好在有硬骨头的工作人员的拼死保护,在那个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时代,故宫才能屡次转危为安。

故宫博物院建院至今95年,数代人投身于故宫事业,一生与故宫为伴。单士元17岁加入“清室善后委员会”,是第一批成员,91年的人生里有73年是在故宫度过的,和同事、老友那志良分隔两岸后,1994年两人终于在“台北故宫”相见,老泪纵横,“往事如烟轻飘而逝”。这次见面的几年后,两位老先生先后逝世。

故宫博物院筹建之初,许多宫殿已年久失修,修缮和文物保管得到了各方的解囊相助。不少海外人士也发挥了作用,例如美国石油大亨洛克菲勒。俄国汉学家钢和泰当时在北京大学任教,他注意到慈宁宫花园“屋檐倒塌,破烂不堪,各处渗漏”,感到痛惜,主动请缨赴美国募捐善款。在他的游说下,洛克菲勒(当时称作“煤油大王陆佛勒氏”)捐出了5000美金。

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致信感谢,洛克菲勒回函称:“鄙人前游历贵国,目见各处庙宇规模伟丽,然年久失修,不禁酸鼻。”

另一位富商玻西瓦尔·大维德是英国人,他来北京后,看见“紫禁城里的皇家珍宝正被打包在箱子里杂乱无章地放置着,没有人想到去展览”。他向故宫工作人员建议,挑选出一间小宫殿陈列文物,尤其是他钟爱的宋明瓷器。

根据故宫博物院的记录,大维德私人捐款6264.40元,用于修缮景阳宫,将那里用作瓷器展厅。展品遴选、展览设计和说明标签的撰写,都得到了大维德的建议和指导。大维德应邀协助举办了紫禁城内的宫廷艺术珍宝展,另外捐出1000英镑用来购置展示柜。他在给故宫官员的信里写道:“这个展览将标志着我长期梦想的实现,我为有可能帮助世界更好地了解一些北京皇宫里辉煌的艺术珍宝感到特别的满足……”

大维德痴迷于中国瓷器收藏,自从年轻时在一个朋友家偶然看到壁炉架上的中国花瓶开始,他一生与中国瓷器结缘。他收藏了1000多件中国瓷器,是西方最早研究中国官窑的学者,被公认为20世纪最具宫廷欣赏趣味的中国陶瓷收藏家。

在大维德和其他几位海外文物专家的建议下,故宫博物院组织了第一次海外展览——1935年的伦敦国际中国艺术展。这是故宫藏品第一次走出国门,向全世界集中展示。

此后至今,故宫博物院继续源源不断地吸引着海外学者和文物爱好者。

英国艺术史家柯律格1974年来华留学,多次进故宫参观,多年后他成为了中国艺术史领域的权威学者。在《中国艺术》一书中,柯律格写道,新中国的故宫博物院很好地承接了过去的藏品,“保障了皇室赞助在后来中国艺术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并有助于理解中国艺术遗产。宫廷趣味的影响,尤其是乾隆皇帝的爱好,仍然活跃在艺术市场上和艺术史的课堂中。”

日本记者野岛刚是故宫爱好者,出版过两本和故宫有关的专著。他常被问到,一个日本人为什么要写故宫的事情?他回答,“故宫正是了解中国的好教材。光是故宫收藏的文物,便充分反映了中华的历史……文化反映了中国所有的东西,那么中国人也通过文化反映了自己的历史和命运。为了理解我们永远的邻居中国,代表中华文物精髓的故宫文物,我认为这是再好不过的绝佳素材,也是理解中国的捷径。”

“人民的博物院”人气儿旺

“从紫禁城的‘禁’字就可以看出,老百姓是不能进的。”宫廷史专家、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任万平说,“紫禁城是皇家私有,皇宫里等级森严;而故宫博物院是属于国家和全体人民的,从工作人员到观众,人人平等。”

故宫博物院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有宫殿建筑9000多间,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故宫博物院,是我国收藏文物最丰富的博物馆。自1925年成立至今,故宫博物院已有1862690件珍贵馆藏。从新石器时代的刀耕火种,到近现代的民国遗韵,游客总能在180余万件(套)独一无二的藏品中,感受到中华文明的鲜活与厚重。

当宏伟的古建筑与珍藏其间的文物精品融合在一起,故宫也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中华文明的文化符号。1987年,故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故宫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故宫的评价是:“紫禁城是中国5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9000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

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故宫既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每年接待众多海外观众。英国人克里斯托弗·艾伦初游故宫时,觉得很不可思议:昔日如此神秘的“禁”城,如今向这么多人开放。

对于几个世纪前的外国人来说,进入古老的东方帝国——中国的宫廷甚至面见皇帝,是一件相当不易的事情。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一到中国,就将此作为自己最大的目标。在中国生活了接近20年后,他才终于得到机会,一睹紫禁城真容。

2012-2018年,故宫的开放比例从30%提高到了80%,故宫每一次开放新领域都会引发新一轮的舆论热议和参观热潮。2019年,故宫接待观众数量首次突破1900万人次,稳居当今全球所有博物馆和世界文化遗产之首。

如今,故宫博物院不仅迎来全球参观者,也把中国文物展到了海外,已在3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组织了200余项重大文物对外展览交流项目,观众人数过亿。仅2018年,故宫就举办了9个赴外展览。

此外,故宫还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者。从197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开始,故宫博物院共组织实施了200余项重大文物对外展览交流项目,展品足迹遍布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观众人数超过1亿人次。

“故宫的展览每到一处均会引起文化轰动。”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说,“在传播中华文化、展示国家形象、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方面,故宫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600岁的故宫有一颗年轻的心

随着开放面积的不断扩大,故宫的人气儿越来越旺,“人民的故宫”开启了自己的“网红”之路。在“年轻化”的道路上,故宫文创一马当先。

2013年,“故宫淘宝”进行了改版,加强了页面设计和故宫文化元素的利用,整体设计、文辞用语更加贴合当下年轻人的审美需求。2014年,故宫淘宝微信公众号刊登了《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一文,风趣幽默的语言、活泼可爱的表情包改变了年轻人对故宫的刻板印象。“画风”的转变,带来的效果立竿见影。

“朝珠耳机”获得2014年“中国最具人气的十大文创产品”第一名,《故宫日历》成为越来越多人家中的必备年货,2019年年初故宫口红引发抢购热潮……在保持实用性的同时,故宫独具匠心的文创产品,将文化底蕴与时尚潮流完美融合。迄今为止,故宫已推出万余款文创产品,成为年轻人心目中“格调”的代名词。

“年轻化”的故宫甚至进军了“影视圈”。《上新了·故宫》既有新意、又有新知,文化底蕴和美学积淀让人眼前一亮。观众在“看热闹”的同时,也不耽误长知识。北京电视台卫视节目中心副主任程军说:“《上新了·故宫》是要告诉大家,其实600年的故宫有一颗年轻的心。”

从一系列“故宫萌物”文创产品,到《上新了·故宫》等影视节目,故宫一改过去正襟危坐的形象,紧扣年轻人的笑点、泪点、兴趣点推陈出新,赢得了青年群体广泛的“点赞”。

回顾故宫的“年轻化”道路,故宫确实是在“投年轻人所好”,但这种“投其所好”瞄准的不是眼前的经济效益,而是吸引青年一代更多地参与进来。

故宫官方数据显示,2018年,80后、90后已成为故宫博物院游客的主力,30岁以下的游客占到了40%。只有更多的青年人关注并参与进来,文博和文创事业才能有新的源头活水。

此外,科技的进步,不仅为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带来了便利,也不断创新、丰富故宫的“表达方式”。近年来,故宫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在虚拟的时空中建立起一座和真实紫禁城同样辉煌的“数字故宫”。当故宫文物以数字化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被公众所触碰,古老的文明也随之被科技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2019年7月,“融古烁今 无界未来——数字故宫发布会”举行,故宫推出数款数字产品。其中,“数字文物库”在公布186万余件(套)藏品基本信息的基础上,首批精选了5万件文物的高清影像进行公开;“故宫名画记”以数十亿级像素的超高清影像和流畅的缩放查看体验,让观众可以更加便利地一览故宫名画;“数字多宝阁”利用高精度的三维数据全方位地展示文物的细节和全貌,观众可以零距离“触摸”文物并与之互动。

在《如果国宝会说话》节目中,通过运用三维扫描全息数字采集技术、全息存拓技术等,故宫博物院馆藏文物凌家滩玉版玉龟也“动”了起来,新技术、新手段的运用,消除了“横亘”在文物与观众之间的隔阂,让观众与文物更贴近。

经过最近几年的努力,借助不断发展的数字技术,与时俱进的故宫从资源数据化走向数据场景化,从场景网络化走向网络智能化。“当现场无法抵达,线上便成为最佳的选择。”2020年7月16日,“数字故宫线上分享会”举行,“数字故宫”团队的年轻人携手故宫文物研究专家带着观众入画、赏物,如经过超高清扫描的《韩熙载夜宴图》放大40倍后,观众可以在超4K高清画面中沉浸式观赏,而不错过任何细节。数字文物具有的不贴近文物能看见细节的优势,让观众看到了数字文物资源深度应用的可能。疫情期间,通过各种线上渠道观看故宫文物的人数激增。

故宫的“红火”,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文博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也为新时代文博事业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故宫博物院的老院长郑欣淼曾说:“故宫是有生命的,因为文化是活的生命。”我们希望留给后人的,是一个涌动着鲜活生命力的文化存在,而不仅是雄伟的房屋和冰冷的文物。

(参考资料:茂清,《故宫博物院开院前后》;《1925年,故宫博物院草创于乱世》;李慕琰,《故宫六百年:在中国与世界之间》;苏枫,《故宫:一座城的600年》;陈秋圆,《让故宫被“看见”》;陆杨,《故宫博物院:明清宫廷鲜活档案 历史文化灿烂文明》;赫英海、丁涛、韦衍行,《故宫为什么能成为“网红”?》等。)

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