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报在线看

原创  摩天大楼的“挣扎”:高楼崇拜背后的危机

1970-01-01 作者: 查看次数:次
导读

全球口粮库存的一半在中国

我国人口占世界的近20%,粮食产量约占25%。民以食为天,中国人依靠自己的力量盛满了饭碗。

历史上,各种灾害频繁发生,饥饿的威胁如影随形。自南宋始,南方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开垦为耕地,成为了主要的粮食生产区。到了明清时期,从“苏湖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这片土地,成为了“天下粮仓”的代名词。

“南粮北调”成为满足北方粮食供应的一大途径。旧时,京杭大运河上满载着粮食的船只络绎不绝,从江南鱼米之乡向着目的地京师北上。通过这种漕运方式运输的粮食,也被称为“漕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这个年轻国家的粮食安全,北方开始注重粮食自给的能力。农田水利设施不断完善,农药化肥投入增加,逐步向农业机械化演变。

得益于此,北方地区的粮食单产水平由1949年的51.5公斤/亩,提升到了2019年的385公斤/亩。东北平原的“北大荒”也变成了“北大仓”,成为了我国重要的粮食基地。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沿海地区耕地被大力开发,来给扩张的城市腾出空间,粮食产量逐渐下降。但增长的人口和产业,使南方的粮食需求开始激增。“北粮南运”应时而出。东北,成为了新时代的“关外粮仓”。

2019年,13个粮食主产区,共播种粮食作物8765.4万公顷,占全国的75.52%;总产量达5.2亿吨,占全国的78.9%。

在喜人的产量背后,耕地不足的阴霾一直未散。用世界上10%土地养活了世界上20%的人,是我们的成绩,也是无奈之举。

为了保障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粮能够自给自足,这为数不多的耕地中大部分被用来种植主粮。而其他粮食,则需要通过进口的方式获得,尤其是需要大量耕地的大豆。

近些年,我国进口大豆的数量持续上升。2018年,进口的大豆达到了近1亿吨。这其中,美国是大豆的一大进口来源。

大豆本身单产不高,与国内的大豆生产相比,美国等国的机械化程度高、技术先进,大豆产品有着更低的价格、更高的出油量,副产品豆粕更是肉类的工业养殖中不可或缺的饲料来源。这使我们现在可以轻松享受到更便宜的肉类食品。

油脂、肉类,能够成为饭桌上当之无愧的主角,现代人生活中最主要的“滋味”来源,大豆不可谓无功。如果没有这进口的1亿吨大豆,虽不至于到食不果腹的地步,但对于饭桌上“无肉不欢”的人来说,肉价会更高,可就比较难熬了。

中外四大粮商博弈夺回粮食定价权

1994年,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发表了一篇叫做《谁来养活中国》的文章。这篇文章中提到,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中国人民的饮食会迅速多样化。中国人民会从严重依赖淀粉类主食的饮食结构,转为更多地食用副食品。在1974年第一次世界粮食会议上,西方专家集体认定,“中国养活不了10亿人”。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发达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冷战时美国政府一直对不听话的国家搞“粮食禁运”,美国政治人对“粮食武器”运用已极为熟练。

对于中国这个区域,始终都想把触角伸向这块有着五千年农耕历史的国家。

1994年,中国为了进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必须在粮食领域进行让步。于是,中美签署了《中美农业合作协议》,对中国的大豆进口和主要粮食进行关税配额。签署这个协议,就意味着有更多的美国农产品能够进入中国,这其中,尤其以大豆最多。

1995年,中国刚开放粮食市场,美国就开始大规模地对美国农场主的大豆种植进行补贴。直接结果就是美国农民的大豆成本远低于其他国家,美国大豆迅速占领国际市场。虽然其他国家对美国的大豆补贴政策提出抗议,但是那时的WTO由美国主导,抗议无效。

到了2000年左右,中国当年的大豆产量只占世界总产量的4.8%,美国大豆产量则占28.6%,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家。

中国粮食话语权旁落,大豆市场也带来惨痛的教训,在2001—2004年,国际资本突然开始炒作大豆,美国大豆从415炒到1064,同期,中国大豆也跟涨。直接导致东北豆民大量扩种,但是2004年4月开始,大豆价格暴跌,在短短半年时间,美国大豆价格从1064跌到500,国内价格同样暴跌,很多扩产的豆农巨亏,很多国内压榨企业由于巨额亏损倒闭。

在之后,中国中小型大豆加工企业和本土榨油企业不堪承受负荷,纷纷宣布破产,被外资低价兼并。公开资料显示,四大跨国粮商美国ADM、邦吉、嘉吉和法国路易·达孚(根据英文首字母被称为“ABCD”)在中国2004年的大豆危机后,成功地控制了大豆85%的实际加工能力。

面对这般情况,中国一直都在等待时机。机会很快就来了,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大豆价格也随之暴跌,从7月初的高点,到年底价格跌去一半,中国的豆农再一次面临巨额亏损。

但是,中国高层突然发力,大量收储,价格比市场价高,又略高于豆农的种植成本,同时,采取行政干预的方式,开始限制企业对食用油的涨价幅度,安排中储粮和中粮等国企入市,采用小包装食用油定点供应。

在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借着全球粮食价格低谷,中国强化了大豆、豆油、菜籽油、棉花、白糖等经济作物的贮备。同时,采取粮食保护价,国内粮价高于国际粮价,保持农业的活力。同时,把外资的市场份额进一步压缩,打压他们在国内的话语权。

大豆失守只是外资操控中国粮食市场的一个缩影,主粮问题上,在2005年同样上演多空对决。在2005年12月—2008年7月,国际小麦价格从291涨到1334,涨了4.6倍;国际玉米价格从185涨到758,涨了3.2倍。同期中国的粮食价格也涨了,小麦从1400左右涨到2000左右,涨了0.7倍;玉米从1200左右涨到1800左右,涨了0.7倍。

这般平静背后,是中国开始动用国家粮库进行抛储,国外资本彻底傻眼了,中国也适时的出声:中国的贮备粮还有1亿吨,够全中国人吃一年,足可以撑死敢来炒作的投机资本。

从那时候开始,中国虽然是世界最大的粮食进口国,但粮食价格一直基本控制在自己手中。

2019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已经高达6.6亿吨,同期,全球的粮食产量也只有27.22亿吨,中国一个国家的粮食产量就已经占据了全球总产量的24.4%,中国也是目前世界上粮食产量最多的国家。现如今,中国对于粮食的态度,便是,基本口粮掌握在自己手里,大豆这类可以进口。

中国并不存在粮食进口依赖

2020年7月,长江中下游湖北、安徽等地洪水成灾,这些地方是国内主要的水稻产区,洪水中不少地区成为一片泽国,水稻会不会减产一时引得社会议论纷纷。

美国农业部的专家捧着卫星照片研究,得出的结论是,2020/2021市场年度,受洪灾影响,中国大米的产量预计为1.47亿吨,比此前的预测少了200万吨,不过1.47亿吨的大米产量仍然比上一个年度高,2019/2020年度,中国大米的产量是1.467亿吨。即便遇到了洪涝灾害,中国大米仍有少许增产。

不约而同,中国农业农村部8月16日宣布,目前早稻收获已基本结束,今年早稻生产呈现三大亮点,增产趋势明显。

中国每年会从东南亚国家进口一定数量的大米,不是因为国产大米不够吃,而是这些国家的大米风味独特,让中国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2019年,海关数据,中国进口稻谷和大米255万吨。

今年3月,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越南宣布停止大米出口。而事实是,今年4月,越南总理阮春福公开表示自2020年5月1日起,越南恢复大米出口,其可供出口的大米数量达到650万—670万吨,超过上一年的出口量。

误读还有一个最新的案例,河南是粮食大省,小麦产量在全国数一数二。日前,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布消息,河南夏粮收购同比减少538万吨,被人解读为小麦产量减少538万吨,调查发现,河南小麦不但没有减产,还比上一年多出上亿斤,创历史新高,收购量减少是农民惜售,等着卖更好的价钱。

粮食作物包括谷类、薯类、豆类等,真正解决国人饱肚子问题的是稻谷、小麦、玉米三大口粮。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0年以来,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持续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19年超过470公斤,远远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的标准线。《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0》显示,2019年中国稻谷、小麦和玉米三大主粮的自给率达到98.75%,不存在进口依赖问题。

农业作为最古老的产业之一,留给很多人的印象仍然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效率低下,而且生产的基础条件并不理想。

近年来,我国耕地总面积一直稳定在20.3亿亩左右(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但耕地负载逐年加大。与耕地减少同样严重的是,青壮年劳动力从事农业的越来越少,数以亿计的农民工进入城市,留在农村为14亿中国人生产粮食的不少是“38(妇女)61(儿童)99(老人)部队”。

尽管如此,中国粮食特别是口粮仍然实现了连年增长,中国农业现代化程度今非昔比,背后两大因素功不可没:现代科技与政策扶持。

“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首先得有好种子。过去10年,中国小麦每公顷的平均产量从4.8吨,增长到现在的5.7吨,增幅约19%;玉米每公顷的平均产量从5.5吨,增长到现在的6.2吨,增幅超过13%;稻谷单产水平增长约8%。

农业机械方面,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80年,中国农业机械总动力约为1.5亿千瓦,大中型拖拉机74.49万台;2018年,中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超过10亿千瓦,大中型拖拉机422万台。

在黑龙江这样的粮食大省,农用大中型拖拉机(台)从1980年的不到7万台猛增至2018年的109万台。农业机械化突飞猛进,填补了青壮年离开后形成的劳动力缺口,让农业效率更高。

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另一块“压舱石”是国家的重金投入,让留在农村的群众“军心稳定”,保持种粮积极性。

过去10年,中国对小麦、水稻持续进行托市收购。托市收购,是在国家认定的粮食产区,如果粮食的市场购销价格低于国家公布的托市收购,农民可以按照托市收购的价格卖给国家。

六大战略举措保障粮食安全

实际上,中央一直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在2013年后,更是提出新的粮食生产观,从强调总量安全,转变到“谷物基本自给, 主粮绝对安全”,全产业、多尺度、精准化、多维度地保障粮食安全。

根据新的粮食安全观,中央领导未雨绸缪制定实施了六大战略举措,来保障粮食安全:

首先是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随着2018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升温,中央决策层敏锐感觉到国际粮食贸易会不顺畅。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

其次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7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主线。这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思路的重大转变。

在体制机制创新上,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融入农业、联合农户,构建生产、收购、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

近十几年来,由于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导致农业人口大量流失,出现不少“空心村”,村里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小孩。要振兴乡村,必须留住农村年轻人,吸引人才下乡,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2016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到2018年累计选派17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截至2017年底,返乡下乡创业创新人员累计超过740万人。

2013年国家粮食局提出实施“粮安工程”,即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的简称,以守住“种粮卖得出,防止出现农民卖粮难;吃粮买得到,防止发生粮食供应脱销断档”底线。2020年是粮安工程的收官之年。

在很多人的记忆里,供销社还停留在80年代以前的计划经济时代。后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供销社逐步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然而,2015年“一号文件”(注:每年中央的“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的决定)提出重新打造供销社,使之成为全国性为“三农”提供综合服务的骨干力量。供销社正从之前单纯的购销服务向农村综合服务平台转变,供销社的改革涵盖农业改革的多个领域,将在农业改革中承担更多、更大的责任。

今年7月3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在北京出席“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整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指出耕地保护是涉及国家安全的大事,14亿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首先要确保粮食生产能力这个根基。

通过上述六大措施,我们可以看到中央保障粮食安全的魄力与决心,而且提前六七年就做好部署和准备,从这个角度来看,现在我们不要过于担忧粮食问题。

(参考资料 陈慧,《1.3亿吨缺口引发焦点关注:中国粮食到底够不够?》;吴丽华,《中国粮食安全的底气从何而来?》;星球研究,《中国会出现粮食危机吗?》;胡军华,《中国粮食有危机?这些误读坑人不浅》;章舟,《疫情凶猛,难撼中国粮食安全!一文看懂新中国粮食进口极简史》;日月城城,《中国粮食往事》;示范区研究小组,《全球粮食预警?中国高层早有准备,六招应对》。)

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