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报在线看

原创  摩天大楼的“挣扎”:高楼崇拜背后的危机

1970-01-01 作者: 查看次数:次
导读

“冷战遗留物”

“五眼联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秘密情报联盟。从联盟构成看,除了血浓于水的英美两国,其余三个都是英联邦国家: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作为冷战年代的产物,“五眼联盟”本是被设计用来对抗苏联的。冷战年代过后,该机构曾一度销声匿迹。不过,在21世纪,它又找到了振兴的理由,用来对付可能会损害美国全球优势地位的不被信任的大国。

“五眼联盟”的前身可追溯至二战时期。当时,通信情报合作在盟军之间几乎不存在。英、美两国为了改变这种单打独斗的局面,于1941年3月达成协议,考虑正式建立情报合作关系。

“珍珠港事件”后,美国迫切地想要破解日本海军的通信密码。为此,美国军事情报局于1943年4月派员前往英国布莱彻庄园,向英国情报人员学习德国“超级”密码的破解经验和技术。一个月后,双方签订协议,建立情报共享和人员交流机制,以共同应对日本、德国海军的威胁。

战争结束后,英、美两国决定将合作延续下去。1946年3月5日,为了共同对抗以苏联为首的华约组织,英、美签订“英美防卫协定”,确定共同搜集、分享苏联以及其他“华约”国家有关的通信情报,开启了两国的“铁杆盟友”之路。后来,英国政府通讯总部和美国国家安全局联合操作,将这一系统以英美两国的国名缩写定名为“优库萨”(UKUSA),其高度机密的代号是“梯队”。

为了增加讨价还价的分量,英国于1948年开始拉来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英联邦国家参会。最终,为英国站脚助威的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3个英联邦国家都被吸纳进来。

1957年,英、美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共同签署了电子间谍网络协议,旨在使这五个英语国家联盟间进行情报分享与联合拦截敌国情报,五国联盟正式确立。

每份联盟情报不仅标有秘密等级,还标明了哪个国家具备阅读权限。比如,一份加拿大人才能阅读的情报上会盖上“绝密-仅限加拿大眼睛”的红色印戳;而一份五国都能阅读的情报则会标上“秘密-澳、加、新、英、美眼睛均可”的字样。

在这里,“眼睛”就是国家的代名词。一来二去,五国情报人员开始在私下交流时使用“五眼”这个简洁的名字,而不是又长又拗口的“澳加新英美情报联盟”。“五眼联盟”由此得名。

联盟成员在全球搜集情报上有具体分工:英国监测欧洲、俄罗斯西部、中东和中国香港;美国监督中东、中国、俄罗斯、非洲和加勒比地区;澳大利亚负责南亚和东亚;新西兰负责南太平洋和东南亚;加拿大监测俄罗斯和中国内陆以及拉美部分地区。

区域分工并不代表限制各方只能搜集指定地区的信息,具体操作上,既有分工又有协作。联盟不但搜集涉及国家安全、恐怖主义以及竞争对手的信息,还搜集个人信息,英国王妃戴安娜和南非总统曼德拉,都曾是被监视的对象。

“五眼联盟”监视全球

“五眼联盟”最早建立起来是为了监视苏联阵营。苏联尚未解体时,加拿大就在其北极圈领地埃尔斯米尔岛东北端设立了监听站,监控苏联潜艇、舰艇和飞机的无线电通讯。现在这个监听站依然在使用,用于监控俄罗斯的洲际导弹试射。

冷战时期,英美在情报互补上尝到了甜头。比如,美国跟踪北大西洋和北海的苏联潜艇,英国可以共享这部分情报。而英国作为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在全球范围内特别在中东地区建立的监听前哨,对美国也非常重要。

随着冷战以苏联解体告终,“五眼联盟”现在已经演变成为监视全球数十亿人私人通信的国际组织,当然,对于他们而言是合法的,而对于被侵犯隐私的人而言,这是难以忍受的,并涉嫌犯罪。

“五眼联盟”在世界范围内并不受欢迎,20世纪90年代,该组织首次被公众披露时,欧洲地区一度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反对浪潮。

“9·11”恐怖袭击事件后,美国开始全面投入世界反恐战争。美国政府通过网络或者通讯公司实施监听,“五眼联盟”的监视重心也从通话和信件转移到了互联网上。

2013年曝光的“棱镜门”事件,曾给“五眼联盟”以最沉重的打击,特别是美国监视包括德国等欧洲盟友的做法引起众怒。前美国国家安全局雇员斯诺登提供的多项机密文件,曝光了“五眼联盟”的全球监控版图。原来,“五眼联盟”一直监听着各类重要国际会议,联合国等重要的国籍性组织、35国的数千位首脑和政要人员也被纳入了监听范围。除此之外,“五眼联盟”还组织黑客入侵全球5万多个网络电脑,并植入恶意软件。

根据斯诺登泄露的信息显示,目前从欧洲发出的任何信息、电子邮件抑或短信等,在到达美国前,都会被英国监控系统拷贝和分析。监控的对象甚至包括微软和谷歌的电子邮件和Skype信息,而且每个拷贝信息都会被保存3天,以供情报组织进行分析。可以说,全世界都被“五只眼睛”所监控。

英国情报部门每天可以收集6亿个电话信息,而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和私人公司的85万名员工可访问英国数据库。澳驻亚太地区的外交机构也在参加“五眼”协议中有关秘密数据收集计划。加拿大被指控在NSA帮助下,加大了对南美洲国家的监视,如监视巴西能源和矿业部的动态。

苏联解体后,“五眼”之间的合作曾一度弱化。但近年来,“五眼联盟”又蠢蠢欲动,试图将情报共享等合作引入新阶段。“五眼”成员每年都定期举行情报负责人会议以及部长级峰会等。

在美国推动下,“五眼”不仅在应对中国崛起、反制中国渗透等战略问题上密切合作,还成为阻止华为参与5G建设、应对网络安全、反恐、海事安全等领域的重要情报合作与立场协调平台。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五眼联盟”一直被视为全球情报领域最顶端的“朋友圈”,风光一时。通常来说,其下一层是“九眼”(加上丹麦、法国、荷兰和挪威),再下一层是“十四眼”(加上德国、比利时、意大利、瑞典和西班牙),以色列、日本、新加坡和韩国等也“时有贡献”。这些都是“五眼联盟”的延伸,层级决定情报合作的深浅。美国曾借“五眼联盟”旗下的“梯队”项目截获欧洲空中客车公司高层与沙特政府的通信记录,在窃取别国商业机密后,用于服务本国企业。

以德国为代表的其他欧洲国家一直与“五眼联盟”“恩怨”不断。位于慕尼黑南边的小城巴特艾布灵,总人口只有1.8万人,背靠高山,风景如画。这里曾有美国设在德国的“监听基地”,至今还留有巨大的白色球状监听建筑。据当地退休老人马库斯说,直到“棱镜门”曝光时,他和当地居民才得知这里是美国的“监听基地”。据德媒报道,美国从2004年开始从巴特艾布灵撤出监听设备。

“五眼联盟”旗下的“特别搜集服务”项目,在全球部署了80处监听机构以窃听各国机密通信。这些机构中的19处在欧洲,德国就有2处,其中一处离总理府近在咫尺。德国总理默克尔多次声称自己在敌国监听下工作,只是她没想到盟友美国一直在对其下手。

美国2010年曾考虑拉上法国成立“六眼联盟”,但因法国政府提出与其他成员享受同等待遇等条件而被美国否决。“棱镜门”事件后,两位很有影响力的美国国会议员曾致信时任总统奥巴马,要求把德国纳入“五眼”。奥巴马甚至还与默克尔就此交流过。但德国最后还是拒绝加入“五眼”,部分原因是“棱镜门”事件后,美国仍不愿意签订德国政府提出的“互不从事间谍”协议,这让德国很失望。

日本欲加入“五眼联盟”背后有玄机

近日,日本积极筹备加入五眼联盟,欲成为“第六只眼”。日本之所以如此积极,其实是想纳投名状,加入白人核心圈,最终目的还是想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很明显,以美英为首的五眼联盟就是想以此为基础,通过不断吸纳新成员,打造一个全新的反华联盟。

事实上,美国拉拢日本对付中国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从冷战结束以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后就已经开始了,只不过以前还遮遮掩掩的,以朝鲜半岛、地区危机掩盖其针对中国的图谋,现在越来越公开了。

千万不要小看日本的带头站队作用。日本是一个经济大国,一直都有谋求政治大国的梦想。2019年日本的GDP是5.08万亿美元,世界排名第三。

以往中国总是通过经济手段来拉拢,比如组建中日韩自贸区,比如“一带一路”南线建设等。现在来看,中日韩自贸区一旦建成,将会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前途不可限量。但是,这是美利坚最不想看到的,所以会从中破坏。常见手段就是在中日之间挑起钓鱼岛争端。

别看钓鱼岛小,但是地理位置极其重要。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位于中国台湾省基隆市东北约170公里的东海海域,是台湾省的附属岛屿,主要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和北小岛及一些礁石组成。二战后被美利坚托管给日本,但主权在中国,这就给中日钓鱼岛争端埋下祸根。

钓鱼岛有多重要?我们假设一下,假如日本成功吃下钓鱼岛,对中国有哪些威胁?

第一、日本可以把专属经济区划到中国院子里。依照国际法,日本能以钓鱼岛为中心,划出12海里领海,然后再划出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也就是说,日本可以把我国浙江的外海和台湾海峡全部划过去。一旦日本把钓鱼岛收入囊中,日本就可以理直气壮地与中国共享东海大陆架。而中国就不得不承认日本所谓的东海中间线。这意味着我国会损失2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权益。除此之外,东海防空识别区将不得不回缩。这将大大压缩我国的战略空间。

2013年11月23日,中国向世界宣布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这意味着中国在维护海洋权益时不再节节后退,而是主动前出,进行有效管控。

面对中国不断崛起的海军力量,日本自认现在已经没有了从前的压倒性优势。日本要想维护自己在东海的野心和对领土的贪婪,就急需美国在背后的支持,因而日本一直有意入盟。

对日本而言,加入五眼联盟无疑能扩大日本在全球搜集情报的能力,另一方面,“五眼联盟”也很欢迎,仿佛一拍即合,但事情没那么简单。

首先,接纳任何一名新成员都必须获得“五眼联盟”所有成员的批准,而其中美国是否点头最为关键。有分析称,是否让盟友日本真正成为“第六只眼”,美国似乎有所保留。一方面,日本也是美国实施监控的对象之一。2015年维基揭秘就曝光美国政府监听日本政要、重要政府机构和大企业。如果日本“入群”,根据联盟规定,美国就不能对日本进行刺探。另一方面,在美国看来,“五眼联盟”内部的秘密也未必适合与日本分享。“五眼联盟”之所以能长期稳如磐石,关键一点就是联盟依靠历史、民族和文化来维系,即便是美国亲密的盟友以色列,迄今也未能加入。

其次,“五眼联盟”本质上是英语“朋友圈”,彼此有着深厚密切的历史渊源、利益纽带和文化联系。而日本是亚洲国家,不同的民族和文化背景,使得双方开展情报合作将面临文化和利益认同障碍。

事实上,日本其实并不受到“五眼联盟”成员的信任,因为后者认为日本容易泄密。今年1月,日本承认了第9起俄罗斯情报人员从一家日本企业设法获取秘密情报的事件。所以,日本迄今只是“五眼联盟+”框架下的一员,而非正式成员。

“五眼联盟”并非铁板一块

俄罗斯战略和技术分析中心主任鲁斯兰·普霍夫近日表示:“二战已结束75年,‘五眼联盟’已过时。目前,在这一联盟中,美国人只是与其他盟友分享自己的‘残羹剩饭’,在情报领域其他‘四眼’实际上什么也看不到。‘五眼’之间远非伙伴关系,而是美国利用自己获取的信息拉拢的仆从国。其他国家实际上得不到什么真正有用的信息。”

在德国柏林国际政治学者奥利弗·福克斯看来,“五眼”现在实际上就是“1只大眼+4只小眼”,美国是绝对主角,但 “4只小眼”并不愿再百分百地服从,只是仍无法脱离美国的掌控。奥利弗·福克斯认为,权衡“利弊”,只有在“五眼”共存的前提下,尽量与美国周旋。但不能忽视的是,“五眼”有时还是步调一致。

如今的“五眼联盟”早已超越情报联盟的范围。据透露,美国希望将“五眼”打造成为军事、政治、经济和科技“全领域”的“超联盟体系”。如在先进武器的研发问题上,“五眼”之间可共享几乎任何级别的敏感军事技术,美国最先进的战机和武器可以毫无保留地向其他4个盟国出售。

之所以英、澳、新、加能得到这一特殊待遇,除了它们与美国政治、经济制度几乎一致外,更重要的是其与美国“同文同种”。相比,历任美国总统对欧洲及东亚其他盟国一直抱有隐忧,担心未来国际局势一旦发生剧变,这些国家有可能与美国保持距离甚至投入别的阵营。

美国政界人士也意识到,面临美国在科技、贸易和地缘战略上的压力,其他“四眼”正被要求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选边站”。让这些国家为难的是,美国强烈的孤立主义、保护主义倾向及零和思维,经常伤害到这些国家的利益。

例如,特朗普政府最近两年一直以“华为危害西方国家安全利益”为借口,要求其他“四眼”与华为切割。美国一再呼吁所有盟国从其5G电信网络中彻底淘汰中国公司的设备,否则就威胁停止与合作伙伴交换敏感情报。其实,这只是美国为了遏制华为的发展,编造出来的莫须有的理由。美国的实际目的是想向“五眼联盟”施压,打压中国。

事实上,这些年中美一直在打“芯片战争”,争夺科技高地。有文章指出,中国企业“有能力创新”,并投入巨资用于研发芯片。而美国已经“不能忽略中国在半导体方面的雄心壮志,也无法简单地让中国驯服”。

无疑,在美国看来,东方大陆那位经常被指控“抄袭”的玩家已经成长起来,时不时拿出一个“技术惊喜”,成为了美国的“威胁”。

然而,美国的企业似乎很难通过正常的商业竞争来消除这种威胁。中国的进步“难以被阻止”,但同时美国又“决定保持领先”,“美国的产业领导地位和中国超级大国雄心撞在一起”。因此,美国决定与盟国联手。2018年,澳大利亚率先表态,以“国家安全”为由提出不会在5G网络中使用华为的设备;新西兰政府则阻止了一家运营商使用华为,其理由与澳大利亚如出一辙。2018年底,在中美达成“不升级贸易对抗共识”后三天,加拿大当局竟然非法拘捕华为高管。

就连英国也于今年7月份正式对外宣布,决定停止在5G建设中使用华为设备。而在此之前,英国一直表示是允许华为参与到英国的5G建设中,而这次英国突然“变脸”,不仅与英国舆论和政策环境的变化有关,还和特朗普有关。7月14日,特朗普在白宫玫瑰园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承认,“我们劝说了很多国家不要使用华为,且大部分是我去劝的……”

特朗普打着国家安全旗号禁止五眼国家断绝与华为往来,但他至今也没有拿出任何证据来证明对华为的指控。相反,在互联网时代,同盟国逐渐意识到:依靠禁止华为来控制网络技术边界“昂贵、不可能且毫无意义”。

(参考资料:《环球时报》、《参考消息》、《人民日报·海外版》、《看世界》、《瞭望智库》、《世界知识》、上观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