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除“武功”,自败家底
一步走错,满盘皆输。这是乌克兰命运的真实写照。
作为欧洲国土面积第二大的国家,乌克兰地理位置非常特殊,既位于北约和欧盟国家之间,又位于独联体国家之间,因此被称为“中欧和东欧的十字路口”,同时也是西方世界与俄罗斯地缘政治的交汇点。
乌克兰历史上一直被不同的帝国所争夺,许多帝国都曾统治过这片土地。冷战后,乌克兰重新获得独立,但仍未能摆脱被大国地缘政治竞争撕裂的命运。
其实在1991年独立前夕,乌克兰也曾有过辉煌的时代。1994年,美国地缘战略理论家布热津斯基就曾说过,“没有乌克兰,俄罗斯就不再是一个帝国”。
乌克兰原本是一个东欧大国,国土面积超60万平方公里,在欧洲仅次于俄罗斯。不仅地盘大,以前的乌克兰也很强大很富裕。该国三分之二的土地都是黑土地,占世界黑土总量的1/4。在苏联时代,乌克兰一直是苏联乃至欧洲的粮仓。
更重要的是,乌克兰还曾拥有足以傲视全球的军工产业。当年苏联唯一一家建造航母的黑海造船厂,最大的坦克生产厂——哈尔科夫机械制造厂,以及最大的运输机生产体——安东设计局等,都在乌克兰。
并且,乌克兰从苏联独立的时候,还继承了苏联16%的陆军正规作战师,17.2%的空军作战飞机,数百枚导弹,而且还掌握了超3000件核弹头及运载工具等。凭此优势,乌克兰一举成为了当时全球第三大核储备国。
对于这样一个新晋的军事强国,不仅欧洲国家忌惮,就连俄罗斯和美国也不敢招惹。
遗憾的是,虽然手里握着一张好牌,但却被乌克兰第一任总统克拉夫丘克打了个稀烂。当年,正是他与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白俄罗斯领导人舒什科维奇,共同谋划肢解了苏联。
苏联解体后,克拉夫丘克领导下的乌克兰,曾与俄罗斯、美国有过一段短暂的蜜月期。但没过多久,美国就联合俄罗斯密谋废掉了乌克兰的“武功”。1994年,克拉夫丘克与美、俄总统共同签署了关于销毁乌克兰境内全部核武器的三方协议。
作为交换条件,美国承诺向乌克兰提供数亿美元的经济援助。另外,乌克兰还获得了俄美的安全保证。
但是,当克拉夫丘克下令销毁了几乎所有的核武器、导弹及战略轰炸机之后,美欧国家却立马翻脸了,不再兑现此前的承诺。并且,美欧国家还在乌克兰煽风点火,制造混乱局面,让乌克兰国内的政治、经济遭受了巨大破坏。
在上世纪90年代,乌克兰经历了整整10年的经济衰退。期间,乌克兰的军工企业不是倒闭就是被贱卖,大量的科技人才外流,最终导致该国彻底丧失了与美俄欧博弈的筹码。
国力锐减,内乱不息,刚当了三年多总统的克拉夫丘克也于1994年黯然下台。如今,虽然他坚称当年放弃核武没有错,但质疑他的声音却一直不断。
去年,乌克兰人民公仆党议会党团主席阿拉哈米亚就曾非议称,乌克兰放弃核武器是一个致命的错误。
总统与总理,无休无止的争斗
克拉夫丘克只当了3年总统,所以,销毁核武器等自废武功,他的继任者库奇马也“功不可没”。库奇马是科学家出身,曾在克拉夫丘克当政期间担任过总理。原本以为务实的库奇马可以带领乌克兰走上和平稳定的发展道路,却没想到他在任上却出现了一个非常重大的“失误”。
他的重要盟友拉扎连科,1995年被库奇马任命为能源部长,次年升任总理,但后来却因涉嫌洗钱和受贿被免职。此后,拉扎连科以乌克兰议会议员的身份,发动了乌克兰国内第一轮反对库奇马的政治运动。
后来拉扎连科携巨款逃到了美国,虽然他坚称自己是受到了总统库奇马的政治迫害,但在美国司法部门的指控下,还是坐了几年班房。
也是从库奇马与拉扎连科的决裂开始,乌克兰总统与总理的内斗,就成了常态。乌克兰独立30年以来,共产生了包括代总统在内的7位总统,但却出现了18任总理。不到2年就更换总理就足以证明,该国的政治生态非常不稳定。
在2005年库奇马卸任后,接替他的是亲美的尤先科。他原本在2004年乌克兰总统大选中败给了亲俄的亚努科维奇,但尤先科在美欧的支持下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橙色革命”,迫使最高法院同意重新选举。结果尤先科在重选中如愿当选总统。
尤先科上台后于2005年2月提名美女富豪、“石油女皇”季莫申科出任总理。但因为政治分赃没达成统一,几个月后这对“政治夫妻”就分道扬镳了。当年9月季莫申科被尤先科解职。
但季莫申科的势力太强了,不久她就联同在野党通过法案限制了总统的权力。可能出于某种妥协,2007年9月她再次被任命为该国总理。4年后,季莫申科因曾在乌俄两国天然气供应协议中滥用职权,被判处7年监禁。
而在季莫申科再度担任总理之前,担任该国总理的则是尤先科的政治对手亚努科维奇。当年尤先科提名死对头亚努科维奇为该国总理,同样是一种妥协,目的只不过是为了保住“橙色革命”的胜利果实。
但总统是亲美派,总理是亲俄派,如此构成的乌克兰政坛,自然无法摆脱内讧的局面。所以,亚努科维奇在尤先科时期,也只担任了一年多时间的总理。
“忽东忽西”的战略失误
而乌克兰高层内斗不断,追根到底还是因为受到了该国亲美派与亲俄派这两股截然对立的政治势力的操弄。
乌克兰地处欧盟和俄罗斯的中间地带,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一直以来,俄罗斯与美欧都想把乌克兰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所以,美欧和俄罗斯都想掌控这里。
随着各方势力的渗透,乌克兰国内也就分成了亲西方的西部地区势力与亲俄罗斯的东部地区势力。两股势力一直水火不容,对抗不止。这也是乌克兰国内动荡不安的根源所在。
前总统库奇马就是偏西方的。在他的主导下,乌克兰在同北约和欧盟合作等问题上都取得了明显进展。并且他还多次宣布不反对北约东扩,愿意同北约加强合作等。
很显然,乌克兰甘当美国遏制俄罗斯的棋子,必然会激怒俄罗斯。果不其然,得罪俄罗斯的后果是惨痛的。
据库奇马后来披露,此前乌克兰只需“连茶水钱都不到”的费用,就能买到俄罗斯的油气资源,但后来俄罗斯卖给乌克兰的油气却是更高的市场价。这对乌克兰本来就已千疮百孔的经济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库奇马不仅暗骂俄罗斯,还对前总统进行了含沙射影的批评。他说,乌克兰独立后进行了自我毁灭,浪费了“所有科学、技术和人员潜力”。
库奇马之后,乌克兰的国家战略就彻底乱套了,对外政策也更加极端。一会是亲美的尤先科上台,一会是亲俄的亚努科维奇上台,导致乌克兰最终沦为了美俄博弈的牺牲品。
到了2010年,亲俄的亚努科维奇上台后结束亲西方政策,全面倒向俄罗斯。美欧怒不可遏,于是再度在乌克兰策划了街头暴动,并导演了乌克兰的第二次“橙色革命”。
因为无力平息国内持续的动乱,2014年2月亚努科维奇被罢免了总统职务,并逃亡俄罗斯,还遭到了国际刑警的全球通缉。2019年,亚努科维奇因叛国罪被缺席判处13年监禁。
亚努科维奇之后,图尔奇诺夫当过几个月的代总统。再接着,亲美的波罗申科和泽连斯基相继上台。目前波罗申科也面临着叛国罪指控。
自亚努科维奇被赶下台之后,乌克兰就全面倒向了西方阵营,俄罗斯对乌克兰也变得越来越强硬。终于在2014年二三月期间,俄罗斯果断出兵克里米亚,并成功“接收”了克里米亚。
自此开始,乌克兰危机持续高烧不退,俄乌以及俄美之间的关系,就一直处于剑拔弩张的敌对状态。
常年的政治动乱,导致乌克兰经济下滑,变得越来越穷。2020年该国的GDP只有约1555亿美元,人均GDP不到4000美元,已和越南处于一个等级。
军工方面,由于缺乏资金投入,该国的军工产业先后都走上了破产倒闭之路。
如今的乌克兰,要经济没经济,要军事没军事,昔日的欧洲大国沦为大国玩弄的棋子,着实令人唏嘘。但乌克兰混到今天这个地步,几任总统和总理都有着推卸不掉的责任。
通过乌克兰历届政府的外交策略可以发现,在乌克兰走一边倒的亲美或亲俄道路,就是一条不归路。不管乌克兰选择亲美还是亲俄,都必然会遭到另一方的打击。而且,与韩国类似,乌克兰的政治生态也极其恶劣,至今已出现了多位被判刑或流亡海外的领导人。
也因此,自从乌克兰走上“忽东忽西”的外交道路之后,就注定了其摆脱不了沦为美欧与俄罗斯博弈的牺牲品的命运。
难以摆脱的棋子命运
“这不是一个小国(乌克兰)与一个大国(俄罗斯)的冲突,而是一个更强大的国家——美国和欧盟集团的权力扩张”。德国《Marx21》杂志报道称,在近日的俄乌冲突中,乌克兰只是“国王棋局中的一个棋子”,美国才是隐藏在西方军事联盟后的主导者。说到底,俄乌冲突早已发展为“代理人冲突”,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北约国家对乌克兰给予慷慨的军事援助,既没有带来军事力量的平衡,更没有让局势平息下来。
那么,这一次,“西方会为乌克兰牺牲多少?”美国《大西洋月刊》称,俄罗斯不是伊朗,将制裁作为针对俄罗斯的经济武器会给西方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成本,例如,欧洲大部分地区依赖俄罗斯生产的石油和天然气,德国决定暂停认证与俄罗斯的“北溪-2”天然气管道项目将直接导致欧洲的能源成本上升,这意味着欧洲人原本就已经很高的取暖费将大幅上扬。这引发了一个令人不安的问题,即西方国家是否有意愿开始实施“有效的”制裁,或者是否有能力忍受制裁带来的长期痛苦。
有分析认为,俄罗斯之后可能会限制谷物、化肥、钛、钯、铝和镍等原材料的出口,甚至禁止飞往亚洲的西方航空公司的领空飞越权。《大西洋月刊》称,虽然俄罗斯的任何反应都会损害其自身经济,但制裁也会给西方带来痛苦,导致通胀率飙升,并给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已经承受巨大压力的供应链带来压力。
一位曾参与制定对俄罗斯制裁措施的欧洲官员总结说,在“制裁战争”中,西方存在系统性弱点。在英国,他们能做的事情“受到极大的限制”。伦敦可以寻求没收俄罗斯寡头在英国持有的资产,但俄罗斯政府可以利用英国司法系统的力量将这一过程“打结”。
大多数俄罗斯人对加入欧盟的波罗的海国家等原苏联成员国并不关心,但是对乌克兰却怀有一种特殊感情,在心理上无法接受乌克兰和欧洲越走越近,与俄罗斯渐行渐远。除了历史文化因素外,俄乌两国在地缘政治、经济利益以及意识形态上的问题更是牵动俄罗斯的神经。
根据英国近代地理学鼻祖哈尔福德·麦金德爵士的“心脏地带”理论,“谁控制了东欧,谁就控制了心脏地带;谁控制了心脏地带,谁就控制了世界岛;谁控制了世界岛,谁就控制了世界。”麦金德的上述结论当时假设的是英国和美国的地缘政治噩梦:一旦德国或俄国控制了东欧,这将是这两大强国主宰世界的前奏。
基于“心脏地带”理论,美国著名战略思想家布热津斯基得出结论:“乌克兰是欧亚棋盘上一个新的重要地带,没有乌克兰,俄罗斯就不再是一个欧亚大国,乌克兰丧失独立将立即影响到中欧。”
一个独立的乌克兰不仅迫使所有俄罗斯人修改他们的政治和种族认同,还剥夺了俄罗斯在黑海的主导地位,而敖德萨是与地中海国家和全世界进行贸易的不可或缺的门户。地理位置极其重要的乌克兰,是俄罗斯重新成为昔日大国的必要因素。
对美国来说,要想统治世界,欧亚大陆的归属就至关重要,北约则保证了美国在欧亚大陆的军事和政治存在,北约连续五轮东扩、欧盟不断扩张蚕食了俄罗斯在东欧的影响力,扩大了“西方社会价值观”的新边界,俄罗斯的战略安全空间进一步受到挤压。
俄罗斯军事历史学会专家、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副教授尼古拉·彼得罗维奇表示:“一旦西方国家把乌克兰拖入北约,使其在不久的将来成为攻击俄罗斯的桥头堡,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该国陷入民族灾难。”
此外,俄罗斯在经济上也不能“失去”乌克兰,作为原苏联重要加盟共和国,乌克兰承担了部分原苏联的工业和经济分工职能,具有不可替代性。据俄罗斯网站“军事评论”报道,苏联重要的科学和军事技术潜力集中在乌克兰,虽然大部分已经丧失,但某些领域对俄罗斯仍然至关重要。欧盟吸纳乌克兰,将会直接影响欧亚联盟的经济整合,打乱俄罗斯的复兴计划。此外,俄罗斯向欧洲输送天然气的管道大部分都经过乌克兰。
上述一切都表明,乌克兰在许多方面对俄罗斯至关重要,俄罗斯忍受不了“失去”乌克兰,认为它应当继续成为俄罗斯与欧盟及北约之间的缓冲地带,乌克兰倒向西方特别是军事战略上加入北约,对于俄罗斯来说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自2014年爆发克里米亚危机及顿巴斯冲突之后,俄乌关系剑拔弩张,乌克兰也在“西化”的道路上一去不返。虽然部分乌克兰人也认为加入欧盟和北约看起来机会渺茫,但近年来“反俄”已经成为乌克兰国内的一种“政治正确”。
2014年乌克兰“广场革命”爆发后,面对克里米亚与顿巴斯地区的“丢失”,乌克兰的“恐俄情绪”开始蔓延。在美国和北约的支持下,乌克兰的极端民族主义得到发展。“反俄”成为乌克兰的“政治正确”,“入欧”成为乌克兰政客的“选票保障”。乌克兰民间则由于经济低迷和生活贫困,普遍幻想着加入欧盟后生活将会改善,而加入北约对大部分乌克兰人来说等同于加入欧盟。
在美国、欧盟和俄罗斯基于自身地缘战略的对乌拉扯下,乌克兰国家治理和发展混乱无序、社会撕裂和寡头横行最终酿成了今天的苦果,也使得俄乌危机有长期化的倾向。
(参考资料: 一毛,《被大国玩弄30年,乌克兰到底做错了什么?》;李琳佳,《乌克兰——欧亚大棋局中的关键》;倾心只因非凡,《乌克兰——难以摆脱美俄争斗“棋子”的命运》;雪球,《乌克兰:手握丰厚“遗产”活成了最穷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