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报在线看

原创  Part 1 突如其来的枪声

1970-01-01 作者: 查看次数:次
导读

群龙无首

前面说到,武昌起义时,革命党领导人因试制炸弹暴露,死的死,逃的逃,起义军实际上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湖北新军里的一名低阶层军官——相当于班长的熊秉坤站了出来,成为了起义的策动者。

而事实上,当起义在10月10日晚爆发时,真正被推举为起义临时总指挥的,另有其人,他叫吴兆麟。

吴兆麟是湖北新军工程八营左队队官,相当于连长。那天晚上,他正在楚望台军械库当值(值班)。吴兆麟是湖北鄂城(今鄂州)葛店人,父亲以种菜为生。吴兆麟16岁投军,并考取了随军讲习所,从随军讲习所毕业后,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北陆军特别学堂参谋班,1909年,以最优生从参谋班毕业。而且,他在1905年就加入了革命组织。可以说,这个人既有革命思想,又有军事才能,还具备一定的资历。

我们知道,武昌起义最早就是从工程八营爆发的,随后,各标、营的革命党人奋起响应。起义军首先要占领军械库,而吴兆麟当天正在那里值班,所以,起义士兵都推举吴为临时总指挥。

吴兆麟也确实有两把刷子。他受任之初,约法两章:一是“不得滥杀”,二是“服从命令”。在那个时候,形势混乱复杂,极容易失控,这两条的确是抓住了要害,能迅速控制局面。随后,吴兆麟又作出了一系列的军事部署。他指挥起义部队向湖广总署发起攻击。经一夜激战,攻下了总督署,11日清晨,革命军占领武昌全城,第二天攻取汉阳,第三天占领了汉口,起义初战告捷。

起义取得决定性胜利后,革命党人即商讨成立革命政府。这时,同盟会的领袖孙中山尚在美国,正为反清革命筹款。同盟会代理总理黄兴在香港。武汉的革命党领导人也都不知去向。于是,有人推吴兆麟为鄂军都督。吴称官卑职小,压不住阵,极力推辞。有人推荐刘公,刘公称自己没有统过军,转而推荐黎元洪。

众人一开始都表示反对,说黎元洪不是革命党。这时,吴兆麟说了一句话,他说,推黎元洪作都督,可表示我们革命军大公无私,这样,在革命的前途上会减少很多阻力。吴兆麟这一说,是站在事关革命大局的层面,所以,接下来就没有人反对了,这事就算定下来了。

这里要插一句,当时,鉴于刘公的声望和特殊地位,军政府特设了总监察职位给刘公,监督黎元洪及以下官员。

黎元洪在湖北军中的职务是协统(相当于旅长),仅次于镇统(相当于师长)张彪。实际上,吴兆麟跟黎元洪有师生之谊。吴兆麟毕业于湖北陆军特别学堂,而黎元洪是湖北陆军特别学堂的“会办”,相当于校长。可以说,参加武昌起义的新军中,有很多都是黎元洪的学生。

黎元洪出生于湖北黄陂县,所以后来他又被称作“黎黄陂”。他14岁随父亲移居天津,20岁考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在北洋水师学堂,接受了五年严格管理和军事训练。1889年毕业后,被任命为北洋水师“广甲舰”管轮。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中,“广甲舰”触礁搁浅,黎元洪等人弃船跳海,被渔民救起来。后来,黎元洪受到张之洞的赏识,带到湖北练新军。

当年,朝廷计划全国编练36镇(师)新军,湖北新军原打算编练两镇,两镇统制一个是张彪,一个是黎元洪。后来,湖北的两个镇计划削减为一个镇,外加一个混成协,张彪为镇统制,黎元洪则为协统制。

这个张彪,是武举人出身,长期跟随张之洞,张之洞调任升迁,都把他带在身边。1881年张之洞任山西巡抚时,张彪虽已中了武进士,仍在巡抚衙门内任低级军官。张之洞为显示对张彪的宠爱,将其夫人的一名心腹婢女嫁给张彪,张彪于是有“丫姑爷”的称号。从这里也可看出张之洞与张彪的关系。

张之洞虽然将张彪的职位置于黎元洪之上,但在军事事务上更为倚重黎元洪。这张彪毕竟是武举人出身,是旧派军人,而黎元洪出身海军,受过北洋水师学堂的专门训练。从军事才能上讲,黎元洪是明显胜过张彪的。

黎元洪还有一个特点,为人比较老实,谨慎,从不克扣士兵军饷,带兵也比较宽厚。所以,推他为都督,起义士兵们最终也都能接受。

床底下拉出个“黎都督”

可是,当这顶帽子落到黎元洪头上时,他本人是一百个不情愿。你想啊,这是反革命啊,是要杀头掉脑袋的事啊。

革命后,人们一直传说,黎元洪是被起义士兵从床底下拖出来的都督。这个可能有戏说的成分。考据历史,那天,黎元洪本来是主动出来阻止起义的,他还亲手杀了一个前来煽动的起义士兵。不过,黎元洪本来也不是一个铁腕人物,杀人弹压的效果没有持续多久,局面反而更加不稳,他的卫兵和随从见势不妙,劝他还是识时务为好,于是,本来信念就不坚定的他逃走了。因为担心遭到革命军的报复,他没有回自己的家,而是躲到参谋刘吉文的家里。

起义士兵找到黎元洪,请他骑马到指挥部去。黎元洪疑心到那里要枪毙他,吓得面无人色。可是等到来到楚望台,黎元洪受到了士兵们的夹道欢迎。到这时,黎元洪实际上已经成为囚徒,行动没有半点自由。据说是张振武的主意,所有鄂军军政府的通电、文告,都是假借黎元洪的名字,黎元洪已是逼上梁山。

这张振武是“首义三武”之一,另外“两武”是前面提到过的蒋翊武、孙武。张振武是湖北罗田人,家境殷实,为组织“共进会”反清,不惜变卖家产以充经费。张振武性格豪放,作风强势,起义后参与组建湖北军政府,对黎元洪动辄吆三喝四,颐指气使。后来被黎元洪借袁世凯之手杀掉了,当然,这是后话了。

被“绑架”当都督的黎元洪,在做都督的前几天,终日一言不发,一动不动,活像一尊泥菩萨,所以,又得了一个绰号“黎菩萨”。

做了几天“菩萨”之后,眼见得汉口、汉阳相继被革命军光复,黎元洪的心里开始活动了。实际上,让黎元洪开始倾向革命的,是因为另一个人物,他是湖北咨议局的议长——汤化龙。

我们现在提到辛亥革命、武昌首义,都将功劳归在革命党人和湖北新军头上,实际上,武昌首义之所以成功,还要归因于另外一派力量站出来支持革命,这一派力量,就是立宪派。

这个立宪派,他不是革命派,而是改良派,他要推动清朝政府朝君主立宪的路上走,而不是把清朝政府推翻。

我们前面提到过,清朝从1906年就开始要搞君主立宪了,各个地方都成立了咨议局,相当于地方议会。咨议局的议员们,大都是地方的士绅,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他们对清朝政府,是帮忙而不是造反的一股力量。

可是,到1911年,立宪派也忍不住,要站在革命的这一边了。立宪派争取立宪,是士绅们要跟满人分享更多的权力,现在倒好,成立了“皇族内阁”,还是要把汉人的权力收到满人手里;这还不算,还要将地方的权力收归中央,铁路国有化就是一个很明显的标志。可以说,立宪派对清朝政府也彻底失望了。

湖北咨议局议长汤化龙,中过进士,在日本留过学,在名绅如云的湖北能当上议长,可见非常人一个。武昌起义后,他也站在了革命的一边。虽然也是起义士兵请出来的,但他十分积极,当天开会商议,他就出主意,让革命军通电全省,将起义消息传出去,请各地响应,免得武昌一地孤军奋战。

汤化龙多次规劝黎元洪,识时务者为俊杰。黎元洪心想,这汤化龙可是有身份的人,他的话不比那些毛头小子。渐渐地,这“黎菩萨”也不像“泥菩萨”了。虽然中间又有过犹豫摇摆,但总体上是坚持下来了。这样一来,他就成了武昌起义的一块招牌,以至于革命领袖黄兴赶到时,也只能屈居于他之下,做前敌总指挥。

回望这段历史,有人说,黎元洪真是幸运,从此登上了全国的政治舞台。但是,这场革命的最大赢家并非黎元洪,而是另有其人。这个人是谁呢?

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