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报在线看

原创  “畿南第一雄关”紫荆关:北京“咽喉”多往事

1970-01-01 作者: 查看次数:次
导读

叶氏家族与“叶开泰药号”

“叶开泰药号”的开山先祖叶文机,祖籍安徽人,其父是一个民间老中医,因其医术高明,号称叶神仙。叶文机从小耳濡目染,随父学医,深得真传,自己也练就一身独门绝技。明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常言道:“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为避兵祸,苟且性命于乱世,叶文机于1631年随父,从安徽来到武汉,在汉阳龟山脚下的古琴台摆摊,行医卖药,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1637年(明崇祯十年),叶文机父亲去世,他就到汉口大夹街买了一间门店,正式挂出了“叶开泰号”的招牌。取名叶开泰,乃叶神仙之嘱:“叶氏悬壶开号,唯求国泰明安”。

中国古代的大多数名老中医,均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家国情怀,叶文机也不例外。从创立“叶开泰号”起,叶文机深耕“软、硬”兼营之道。“软”即尽力救死扶伤,只要找上门的病人,不赚钱的事也干,以尽人道,借此打广告,建口碑,立商誉;所谓“硬”,对其所生产的药品,不搞假劣伪冒,真材实料,力求精益求精,做良药。

几百年间,叶文机为“叶开泰药号”定下的规矩,始终高悬在店堂里的两块金匾上,其一写着“修合虽无人见”;其二写着“存心自有天知”。时刻如两只冷峻严肃的眼睛,监督着叶氏后世子孙,造药不得有丝毫差池。是故,叶开泰生产的药,几乎从未受到任何人的质疑或挑战。

比如,制作八宝光明散的麝香,必购杜盛兴的,冰片必购百草堂的;制作参桂鹿茸丸时,规定以红参、马铌茸、正安桂为主,药量占七成,再和以高丽参、青花桂、关茸;制作十全大补丸的黄芪要用正小皮,驴皮要购纯黑的。同时,由掌柜亲自把关,将“人、机、料、法、环”等因素,层层分解,建立档案,随时可溯源,压实个体责任,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怎么可能不出良药精品。故而,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美誉:“叶开泰的药——吃死人都是好的。”

叶文机深谙中国古代社会“士、农、工、商”四大隐形种姓排序之道,为了保住家业财富,永续经营,将家族儿孙分作两拨,一拨守业卖药,一拨读书入仕。从此开辟了叶氏家族独特生存之道,布局两端,以官护商,以商助官,两手抓,两手皆硬,达到官商两旺,创造了“叶开泰药号”300多年的辉煌。

叶文机后代子孙中,官职最大的,当数第七代孙叶名琛。叶名琛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进士,历任山西雁平道,江西盐道,云南按察使,湖南、甘肃、广东布政使,广东巡抚。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又加封一等男爵,赐花翎。后因平定广东会匪之乱,及每年上缴朝廷税银最高,德、绩、勤、能俱佳,功勋卓著,加封太子少保,升任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体仁阁大学士,官及一品,权倾一时,红极一方,可谓光宗耀祖。

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咸丰七年(1857年)底,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因多种原因及应对失误,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城,叶名琛被英国人俘获,掳到停泊在香港的英舰“无畏号”上。如此清朝高官被俘,英国人倒也没有虐待他,所有军官见到他,还向他脱帽致敬,欺骗他说,要让他到英国去见其国王,讲清楚为何两国总是发生贸易争端,拿出下一步解决的合理办法。这样,叶名琛被解往印度恒河的出海口,西孟加拉邦的加尔各答市。

一路上,叶名琛看到英国人从大清朝大量采购的茶叶,早已被英国茶叶大盗——罗伯特·福钧(印度茶叶种植之父),用沃德箱成功从福建的武夷山偷窃茶苗茶种,引种到印度的阿萨姆和大吉岭地区,以及斯里兰卡,中国自此已痛失世界上唯一优质茶叶出产地。

叶名琛在加尔各答市这个英国在印度的殖民首府,看到无数漂亮的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式建筑(目前还是印度包括新德

里、孟买在内的三大旅游中心之一)。

通过每天读报和杂志及观察,了解到英国殖民地已经遍布整个印度次大陆,北从阿富汗,东到缅甸,含全部印度的广袤

地域,已历160多年,殖民者人数仅只2.6万余人。大清朝在这种3000年大变局中,承受的是人类一种全新工业文明,对农耕文明的降维碾压,其唯一出路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尽快实现大清朝文明的跃进升级。

常言道:“读万卷书,还需行万里路”,叶名琛此时感慨万千。在被英国人解押到印度的一年中,更令叶名琛震惊的是,大清皇帝在获知自己被俘后,不仅没有采取丝毫的营救措施,反而大泼脏水,很快罢免了自己的一切职务,污蔑自己是一介草民和罪人,“该督已辱国殃民,生不如死,无足顾惜”。如弃敝屣一般,遭到无情的切割和抛弃,实在令人心寒,目的就只一个,免得使自己成为英法联军要挟朝廷的筹码。

一年后(1859年4月9日),叶名琛在加尔各答的镇海楼上,用绝食的办法,结束了自己52岁的生命,他的遗言只有简简单单的四个字“死不瞑目”。

叶名琛的死,表现出了一个国人应有的气节。这是他文化深厚,心机过人的先祖叶文机,打死都不可能预料到的,他的后世子孙中,最优秀的一位,已成“叶开泰药号”一味极品醒世良药。

叶名琛死后的几十年间,“叶

开泰”的药品风靡全中国,销售额成倍增加。汉阳的叶开泰与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广


州陈李济齐名,号称中国四大药房。均为中华驰名商标,均进国家非遗保护。

张之洞与“汉阳兵工厂”

谈及“汉阳造”神枪,就不得不说“神枪之父”张之洞。因为有了张之洞在这里办实业,汉阳在中国至少风光了60年。

张之洞1837年出生于贵州一个中级官僚家庭,祖籍河北沧州,从其曾祖开始,到其父亲,已为官三代。张之洞自幼天资、禀赋过人,且勤奋好学,5岁入塾开蒙,且有高人点拨,13岁四书五经、《兵法》、《六韬》等烂熟于心,14岁中秀才,16岁中举,27岁中进士,后经会试、殿试,中探花。至此,一枚妥妥的超级学霸——学神,耀然而现。

在那个崇尚学而优则仕的时代,外加宗族人脉,以及聪明睿智的头脑,和天生老谋深算的性格,张之洞步步春风,平步青云。先浙江、湖北、四川教育官僚历练,再(44岁)担纲山西巡抚,后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等职,官至一品,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这些军功大臣,并称“晚清中兴四大中枢名臣”。死后,大清朝廷还追赠其太保,谥号文襄。张之洞

可谓一生牛逼透顶,风光无限。

张之洞在山西巡抚任上,通读了山西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的书《近时要务》、《富晋新规》后,与其关系甚密,深受影响。特别是参观了英国人举办的仪器、车床、缝纫机、自行车等展览和操作表演,通过李提摩太细致讲解了这些设备依据的光学、数学、力学等科学理论和原理后,使张之洞大开眼界,认知升级,不是那时朝廷傲慢批评的“奇技淫巧”那么

简单,感觉西方现代的工业文明是科学革命的成果,是整个社会系统的全新进步和飞跃,理解和认知的深度、广度,远超其前辈叶名琛和时人。

自第一次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在广州爆发后,林则徐、叶名琛的遭遇,深深刺痛着国人的心,两广局势始终未能平静。出于为朝廷分忧,为百姓纾难的想法,张之洞自告奋勇,于46岁时(1883年),争到两广总督职位。1885年,法国人在广西与越南交

界的5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上,频挑事端,欲想入侵广西,从珠江上游扼住广州咽喉,获取更多利益。张之洞上报朝廷,大胆起用刘永福及老将冯子材,最终战胜法国人,取得镇南关大捷,直接导致法国茹费理内阁倒台。从此平定广西南疆边境之患。

通过此战,张之洞也看到我方兵器急须赶上西方水平,才能更好御敌,决意在广州筹办一座新式枪炮厂,采购设备的合同已与德国签订,定金也已

交付,但是此时,朝廷一纸调令到来,将其调任湖广总督。于是,张之洞于1889年,来到了武汉。

而继任的两广新总督李瀚章(李鸿章的哥哥,李家早与张之洞结有梁子)“新官不理旧账”,不仅拒付尾款,而且认为其不识时务,要停办枪炮厂。得知此信,张之洞马上急奏朝廷,将枪炮厂争到了湖北。由于毗邻汉阳铁厂,便起名“汉阳兵工厂”。

因为张之洞在20多年前,就到湖北任过学政(教育厅厅长),对湖北这个华中腹地、鱼米之乡非常熟悉,十分好感,想到自己是已过知天命的年龄,人

生苦短,此生应抓紧时间干一番大事业,在事功上超群拔萃,才能上不愧对朝廷,下不愧对黎民百姓,更不愧对列祖列宗。

经过深思熟虑,张之洞决定撸起袖子大干四件事,办新学、修铁路、兴洋务、练新军。只要尽快干急朝廷所急的大事,朝廷才不会因人废事,自己才能在湖广总督位子上锚定,理想才能实现。故而,张之洞督鄂近20年,四件大事均告成功。不仅彻底实现了当时武汉经济在长江中游的崛起,而且成为全国的排头兵。

为了办好洋务,将“汉阳造”步枪,打造成一款富国强兵的精品,半个世纪不落后,从张之洞《谋胜心策》一书中得知,他立足世界一流水平,高起点,实行拿来主义,引进德国步枪试验委员会设计的1888式7.92毫米步枪的图纸,先仿造,后优化改进升级。设备和大多数原材料及高端人才均来自列强,其中名气较大的专家有格拉赛、骆丙生、白乃富、亨利·贺伯生,约翰生、柏士,摩里斯,小岛等等五六十人。支付这些人才的薪金也十分优厚,是本国同类人才的5倍左右,充分调动了外籍专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1896年,“汉阳造”步枪第一批1300只出厂后,在近50年的时间里,前后生产了近110万只,从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为了中国人民赢得自由、解放,中华民族独立、富强,立下了

赫赫战功,“汉阳造”步枪也被中国人称为神枪,创造了世界兵器史上的神话。

知名近代史学者孔吉祥先生,在日本外务省查阅原日本驻汉领事馆档案时,发现原标定为一号机密的文件中,记录着张之洞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发给日本外务省“严正”照会,要求日本严厉管束和惩处在日学习军事的几位留学生,其中就有他派出的高才生,湖北云梦人吴禄贞。因其得知吴禄贞在日本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已成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激进的革命党人。后来吴禄贞成为辛亥革命元勋。

吊诡的是,吴禄贞学成归国后,张之洞只字不提此事,委吴禄贞为湖北学务处会办,营务处帮办,将弁学堂总教习,和武普通学堂会办等军事要职。吴禄贞利用此机会,介绍了大量革命青年,进入湖北新军,为辛亥革命储备了大量人才。后来,在张之洞推举下,吴禄贞步步高升,直接到京师任职,成为士官生中第一个八旗都统和巡抚,是钻入清朝这只牛魔王肚子里的孙悟空。

面对清朝腐朽透顶、无药可治的统治局面,张之洞阳奉阴违,心机深不可测。虽然他一言未讲,一枪未发,但为革命准备了充足的人、财、物、枪等条件,用实际行动,奠定了革命成功的坚实基础。他死后两年,武昌起义爆发,清朝统治被推翻,实际上为其汉阳前辈同僚叶名琛,大大地出了一口恶气。

孙中山先生曾评论时说:“张之洞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张之洞,不仅是一只“汉阳造”的神枪,而且还是一位近代谋胜的“谋圣”。

在“晴川历历汉阳树”旁,耸立着一座丰碑,记录着前辈汉阳人开创的“叶开泰号”良药和“汉阳造”神枪昔日的辉煌,永远值得人们回眸敬仰。

(本文作者:冯学良)


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