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称号的由来
“烈士”一词,始见于商代。古代所谓烈士,常指临危不惧的节义之士。曹操的诗词《龟虽寿》中,吟出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千古名句。《韩非子•诡使》如此定义“烈士”:“好名义不仕进者,世谓之烈士。”
“烈士”既然是有气节的人,有时为了维护这种气节就要以生命为代价来捍卫自己的原则,因此像忠臣一样,“烈士”常常舍生取义。从这个意思上,“烈士”渐渐才有了牺牲生命的含义。西晋文学家陆机在《辩亡论》中写道:“忠臣孤愤,烈士死节。”明确将“烈士”和“死节”联系在一起。
元、明、清时,对战死的军人,称“阵亡”或“战殁”将士,而不称烈士。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对抗战殉难者,褒称“忠烈”,烈字含义始有演变。当时,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