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报在线看

原创  摩天大楼的“挣扎”:高楼崇拜背后的危机

1970-01-01 作者: 查看次数:次
导读

“冷链”是个啥子链

根据相关定义,冷链是指产品从产地采收或捕捞之后,经过加工、贮藏、运输、分销和零售、直到消费者手中,其各个环节始终处于产品所必需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产品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

概念有点抽象,我们从冷链需要的实体设备观察一下。首先,产品要被速冻设备进行急冻保鲜,然后被囤积在冷库里,有需要时被装进冷藏集装箱上船远距离运输,或者就近被冷藏车拉出来送达各个商场的冷柜。这样,产品在各个设备的保护下,一路都处于低温的新鲜状态,形成一条完整的“链”。

尽管冷库和冷藏车的市场都在扩张,我国的冷链,并算不上发达。中国物流行业的方便高效享誉全球,但其中食品冷链的份额只占不足 3%,处于很低的水平。

我国冷链起步晚,最早起步于 20 世纪 50 年代,当时的冷链设备主要是一些改装后的保温车,在其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发展缓慢,直到 1982 年《食品卫生法》颁布,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随后的 20 年里,我国冷链物流发展一直缓慢,水平也始终处于初级阶段。大约 2007 年才开始有了一些冷链业务。

据中物联冷链委统计数据显示,2014-2018 年,我国冷库总容量保持在 10% 以上增速平稳增长,截至 2018 年底,全国冷库总量达到 5238 万吨(折合约 1.3 亿立方米),新增冷库容量为 488 万吨,同比增长 10.3%。

我们以一只在阿拉斯加冰冷的海水中养肥的帝王蟹为例,看看它是怎么成为中国人餐桌上的美食的。从海水里捞出来急冻之后,帝王蟹被塞进了它第一个驿站——当地冷库。冷库容积可达成百上千立方米。与冰箱相比,两者温度区间差很多:像一个 100 吨的小型冷库,就有冻结间(-23 ℃~-30 ℃)、低温冷藏间(-18 ℃~-20 ℃)、高温冷藏间(0℃~2 ℃)和连接其中的穿堂构成。比普通冰箱“冷酷”得多。

冷库喜欢临港而建,尤其是海港。阿拉斯加帝王蟹乘船漂洋过海而来,安家在我国某个海港的冷库里。冷库容量前三名的海港是大连港、青岛港和天津港。这三地的冷链疫情风险也相应增大:2020年7 月 22 日,大连凯洋公司(海产品加工企业)一名员工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接着同公司员工被陆续确诊约 30 人;9 月 24 日,青岛新增 2 名新冠肺炎确诊病人均为青岛港的冷冻海鲜装卸工人;11 月 7 日,天津出现新发病例系天津海联冷冻食品有限公司装卸工人。

蟹从冷库爬上人们的餐桌,需要冷藏车。冷藏车是冷链物流的核心运载装备。比起岿然不动的冷库,流动的冷藏车是传染链上更难防控的一环。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简称“中物联冷链委”)的不完全统计,自 2013 年我国冷藏车产量超过万辆,到 2018 年期间都以超过 20% 的年增长率持续快速增长,截至 2019 年 11 月全国冷藏车市场保有量已突破 21 万辆,年增长率较上年有所下滑,约为 19.3%,进入稳步增长阶段。

“冷链藏毒”真的防不胜防?

进入2020年12月,短短几天时间,包括山西、安徽、辽宁等多省份频繁曝出冷链环境中检测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据不完全统计,在冷链环境中检测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的案例已经涉及湖北、浙江、山东、河南、山西、安徽、辽宁、黑龙江等多个省份。上述地区的检测样本涉及冷冻猪肉、冷冻鸡肉、冷冻牛肉以及其他冷冻食品,产地覆盖巴西、乌拉圭、阿根廷、厄瓜多尔、俄罗斯、印度等地。

由于部分被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批次的进口食品已经流入其他地区,目前,多地已紧急开展排查。如果说此前发现的“冷链传毒”还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那么,从近期曝出的案例中可以看出,通过物流,“冷链传毒”已影响到其他深处内陆的省份。

自从“冷链藏毒”现象进入公众视野,“冷链”防控难度的特殊大背景就总被专家提及:一边是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多国疫情出现反弹;一边是我国肉类进口规模的庞大。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而近期越来越多的案例正在警示,跨境货物带毒的风险不可低估。

世界贸易组织相关数据显示,早在2011年,中国就成为全球第一大食品农产品进口市场。海关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各类肉进口总量484.1万吨,水产品进口量626.5万吨,同比分别增长58%和19.9%。今年受疫情、非洲猪瘟等因素影响,中国进口肉类仍保持快速增长。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副司长王斌此前曾表示,2020年1至9月份,中国自欧洲进口猪肉同比增长107.3%,预计全年肉类及食用杂碎进口总量将突破950万吨,创历史新高。

近期,各部门和各地加大对进口冷链食品及其外包装新冠病毒核酸的检测和抽检,随着检测频次、频率及覆盖范围增加,发现阳性的概率随之增加。截至目前,全国抽检监测的阳性率是万分之零点四八,而且主要集中在食品外包装。

有关专家曾表示,在事实证据的累计下,我们可以认为,来自疫情国家的冷冻食品等极有可能将病毒一并带到中国。尽管全国海关已进一步加大了进口冷链食品的检疫力度,但最近这些病例的出现再次让人们对于进口冷链产生了疑问。

“就目前发现的情况来看,新冠病毒在低温的环境下,可在外包装存活较长时间。”上海海事大学自贸区供应链研究院副教授何军良曾向媒体模拟了从南美洲某国进口牛肉到中国的一整套流程。

第一步,牛肉在当地加工好后,会用小包装包好,接着进入打包成箱;接着,物流公司会将其装到集装箱中,运往港口;然后,牛肉在港口通过检验检疫和进出口报关后装船来到我国境内某港口,同样要经过检验检疫和相关流程,通关后代表着进入国内市场;最后,牛肉并不一定迅速进入流通市场,可能放在港口后方的冷库内,等到有发货需求时再提货发出,进入到超市、批发市场等。“冷冻食品从国外进入国内链条较长,且涉及环节以及操作主体较多,很难判断具体病毒是从何而来或者判断是在哪个环节被污染。”何军良表示。

冷链环节很长,其生产、运输、消费区域比较分散,每个环节都需要人工介入,任何一环出现纰漏都可能提升系统的风险值。产品从离开工厂到装箱上船需要人工操作;进口的冷冻集装箱货物进入冷库时,冻品需要装卸工人一件件手工掏箱,然后再用叉车转移至冷库储存。“如果有工人感染了病毒,都有可能让病毒附着在包装袋或集装箱上。”

冷链如何防控?

“目前并没有发现因为直接食用这些冷链食品引起的感染。”中国疾控中心消毒学首席专家、环境所消毒与感染控制中心主任张流波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说,感染风险主要是在搬运、操作等环节,并没有发现因食用食品本身引发感染。

张流波介绍,对进口冷链食品外包装表面进行安全有效的消毒,可以实现将新冠肺炎病毒灭活,消毒后再接触表面,感染风险是非常低的。但是病毒核酸仍可能存在,如果进行过消毒后,核酸检测仍呈阳性,公众不必过度紧张。

不过,不得不说,冷冻食品“带毒”的风险点确实较多,“冷链”防控必须把工作做到细之又细。江南大学教授、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研究所所长姚卫蓉曾分析,在冷冻食品的包装前后,只要食品加工环境、运输、流通、销售环境中存在新冠病毒,食品就有可能因为交叉污染或二次污染而被污染上新冠病毒。

“冷链”已被锁定,一张“冷链防控网”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加紧加密中。就在近日,全国进口冷链食品追溯管理平台建成并上线运行,实现跨区域数据互通互认。接入全国平台试运行的9个省(市),冷链食品首站进口量占全国90%以上。基本实现从海关入关到生产加工、批发零售、餐饮服务的全链条信息化追溯,在线上排查、精准管控、现场处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强化从业人员(如港口作业人员、司机、装卸工、船员等)防护、强化运输工具消毒外,还要强化信息登记管理,冷链物流企业要严格查验海关通关单证,如实登记货物、车船、司乘人员、船员、收发货以及装卸货等信息,为冷链物流疫情防控信息追溯提供基础支撑。

近日,交通运输部印发两份工作指南,对港口和冷链食品运输的防疫工作进一步规范。指南要求,在冷链物流过程中,不能使货物直接接触地面,司机及随行人员应当避免与门卫值班员、工作人员有不必要的接触。港口工作人员尽量避免与船员发生直接接触,进口冷藏集装箱拆箱作业中,人员应相对固定,至少每周开展一次核酸检测。

与此同时,11月12日,中国海关总署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局长毕克新表示,海关总署已强化了源头管控,与有冷链食品输华贸易的全部109国的主管部门进行了沟通磋商。截至11日24时,中国对发生员工感染新冠肺炎的20个国家99家生产企业采取了暂停其产品进口的措施,其中82家企业是在出现疫情后自主暂停了对华出口。

冷链食品被检出阳性案例中,检出阳性次数最多的进口国分别为厄瓜多尔、阿根廷、巴西、俄罗斯、印度,涉及冻鱼、冻虾、冻牛肉、冻猪肉、冻鸡翅等。为此,部分国家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措施。此前厄瓜多尔进口的冻南美白虾外包装上检测出新冠病毒,厄瓜多尔外长路易斯加耶戈斯称,厄方已向中国保证,将履行“必要程序”,以确保该国出口到国际市场的产品的安全性。

但问题在于,当中国国内只有零星散发病例的时候,中国的防疫重点能够从“人传人”转移到“物传人”,但对于世界大多数国家来说,因为存在过多的活跃病例,即便冷链食品真的具有传染性也无法被注意到,更何况对其进行相应的抗疫措施。

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传染病科专家戴尔•费舍尔明确指出,在欧美国家,对食品进行检测显然是没有用的,“因为他们人传人的案例还有很多。”此前,戴尔•费舍尔曾在一篇论文中指出,冷冻食品很有可能在新冠肺炎已得到控制的地区引发疫情。费舍尔的研究为我们提了醒:冷冻食品市场可能是食品安全的首要环节。

武汉最初的新冠病毒由进口冷链输入?

在近期频频出现的疫情溯源过程中,多个病例将矛头对准冷链及相关环节。这很容易让人想到曾暴露在全世界聚光灯下的武汉华南海鲜市场:一年前,那里同样存在境外冷链食品。

不久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回顾武汉的早期疫情,在华南海鲜市场,病人也主要集中在冷冻海产品区域。这些线索都指向冷链运输进口的海产品,可能就是疫情源头。

公开报道显示,华南海鲜市场曾有多家卖进口生鲜的商铺,出售帝王蟹、北极贝等海产品以及来自巴西、德国的需要冷链运送的肉类产品。武汉海关官方网站显示:湖北省2019年1月至11月进口商品中“冻品”价值总额为4.7亿元人民币,增长高达174.2%。

“现在来看,武汉最初的病毒由进口冷链输入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武汉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病毒研究所教授杨占秋表示。据介绍,如果在零下20摄氏度到零下30摄氏度的冷链环境中,新冠病毒存活几个月是没有问题的,所以,需要查清楚之前在什么时间、从哪个地方进口过冷链食品,再由疾控部门拿当时在华南海鲜市场提取封存的进口冷链食品样品与境外检测出来的数据进行比对,就能确定是否来自该地。

不管武汉最早发现的病毒是否因冷链传入,国际上对病毒来源的报道和探讨都从未停止。据意大利《晚邮报》报道,米兰国家肿瘤研究所近日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该国2019年9月采集的居民血液样本中已测出新冠病毒抗体,这意味着新冠病毒在意大利的传播时间远早于2020年2月,可能要追溯至2019年夏天。

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被披露,不少证据显示武汉可能并非部分外媒所说的“新冠病毒的源头”。对此,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王广发表示,结合此前一些研究成果,这一新研究说明意大利很可能在武汉疫情暴发前就已有新冠病毒传播,但并不意味意大利就是新冠病毒的源头。剑桥大学遗传学家彼得•福斯特近期也表示,新冠病毒于2019年9月13日和12月7日之间开始在人类中传播的可能性有95%。

虽然多位专家都阐述了清晰的病毒溯源路径,但实际的推进却困难重重。有病毒学家坦言:“就溯源工作来说,现在科研人员国际合作氛围比疫情出现之前退步了……因为政治的原因,导致各国科学家都很谨慎,不愿多沟通和交流,我觉得现在这种合作氛围确实不是特别好。”

对此,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新冠病毒溯源是一个科学问题,应避免将新冠病毒溯源工作政治化。而类似的呼吁并非谭德塞第一次提出。早在2020年9月30日,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马晓伟和谭德塞通电话时表示,中方与包括世卫组织在内的国际社会积极开展疫情防控、病毒溯源、疫苗研发等抗疫合作。“病毒溯源的国际合作交流本来应该很频繁,大家做到信息公开、信息共享。这本来是相对容易的,但有的国家却横插一脚,将科学问题敏感化、复杂化了。”杨占秋认为,国际溯源工作不应该是相互“甩锅”,而应该是各国形成数据、信息共享机制,这样才有助于彻底战胜疫情。


(参考资料:周洁,《进口冷冻食品为何不能一禁了之?》;应琛,《警惕新冠“物传人”》;陈琳,《冷链产品如何从海关到餐桌?》;赵觉珵、张卉,《“冷链藏毒”真的防不胜防?》;孟融,《最近老出事,“冷链”是个啥子链?》。)

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