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报在线看

原创  摩天大楼的“挣扎”:高楼崇拜背后的危机

1970-01-01 作者: 查看次数:次
导读

美国培养了萨达姆

萨达姆是被美国一路送上权力之巅的。

生于1937年的萨达姆是个遗腹子,由叔父哈依尔·阿·塔尔法抚养长大。塔尔法是一位激烈的民族主义者,仇恨并蔑视欧洲文化,崇尚武力,他将这些特质毫无保留地传给了侄子。

特殊的家庭生活培养了萨达姆不屈不挠的倔强性格。更让他意识到,如果不想被欺压,最好的办法就是控制所在的环境,利用可利用的条件欺压别人。

1956年,在纳赛尔于苏伊士运河危机中大获全胜所带来的兴奋浪潮中,19岁的萨达姆加入了复兴党。据说入党不久,萨达姆便参与了暗杀家乡提克里特一位政治家的行动。他矢志忠于阿拉伯复兴主义,名声渐起。

上世纪50年代末,伊拉克处于亲苏的卡塞姆政权的统治下。当时,美国认定,伊拉克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下决心要干掉卡塞姆。萨达姆被中情局相中,进了“6人暗杀小组”。1959年的暗杀行动以失败告终,萨达姆有幸逃脱,但身受枪伤。萨达姆逃往黎巴嫩,并在那里接受了中情局的短期训练。

1963年复兴社会党发动军事政变推翻卡塞姆政权后,萨达姆返回伊拉克,1969年11月当选为伊拉克革命指挥委员会副主席,成为伊拉克名副其实的第二号人物。

此时的伊拉克,种族、宗教、生活方式等各种矛盾交织,保持国家统一、改善民生,成为处于实际统治地位的萨达姆的首要任务。

从1972年石油资源的国有化算起,20世纪70年代的伊拉克充斥着改革的迹象;依靠巨额石油财富,萨达姆在国内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免费公共医疗,获得民众广泛支持。

萨达姆试图树立鲜明的世俗领袖形象。他的政府不仅赋予妇女相当的权利,而且在国内建立西方式的法律体系,成为海湾地区唯一不依靠伊斯兰法律进行统治的国家。

誓言做阿拉伯世界的领袖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萨达姆·侯赛因的名字在中东地区逐渐响亮起来。1979年7月,萨达姆罢黜政变领袖、其叔父的堂兄艾哈迈德·哈桑·贝克尔,自己当上了总统,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达到了权力的顶峰。

位于两河流域的伊拉克,虽说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却一直盛行暴力仇杀的政治文化。在过去的20世纪,有多位政治领导人在政权更迭时付出了生命的代价。1958年卡塞姆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政变,推翻了费萨尔王朝,建立了伊拉克共和国。政变军人将年仅23岁的国王费萨尔二世、摄政王阿卜杜·伊莱哈、首相努里·赛义德以及部分王室成员统统枪毙。1963年伊拉克再次发生政变,卡塞姆自己也被政变军人抓住枪杀。

《并非疯子》一文称,上任头一天,萨达姆便以“开会”为名,在巴格达召集了数百名伊政府官员。会上,他以叛国罪处死了60名异己。此后,这场清洗运动的录像带在全国热卖,伊拉克民众惊呆了!从那时候起,伊拉克政界无人胆敢挑战萨达姆的权威。

1980年,萨达姆领导伊拉克同邻国伊朗进行了历时8年的两伊战争。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并引发海湾战争。萨达姆依然不忘对内镇压。他被控在上世纪80年代末发动了旨在屠杀和清洗伊北部库尔德人的“安法勒行动”,造成约18万库尔德人丧生。

掌权20多年,萨达姆在政坛上纵横捭阖,历经战火,并始终牢牢地控制着政权。渐渐地,区区伊拉克已经无法满足萨达姆的雄心,他要做阿拉伯世界的领袖。复兴社会党党报《革命报》上出现过这么一条萨达姆语录:“伊拉克人除非不站立,要站就站在世界顶峰。”

萨达姆最崇拜的人物就是公元前6世纪修建空中花园的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和20世纪中期叱咤风云的埃及雄狮纳赛尔。萨达姆本人也被冠以“沙漠枭雄”的称号。

当上伊拉克领导人后,萨达姆在伊拉克国内采取了多项纳赛尔主义的政策,包括石油工业国有化和普及义务教育、公费医疗等等。由于恰好赶上石油危机,石油价格骤长,为萨达姆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使其得以在伊拉克实现政治抱负。

无论如何,当时的萨达姆为伊拉克带来了繁荣,使伊拉克成为中东强国,他甚至获得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表彰。

与美国的蜜月期

持续八年的两伊战争,成为20世纪最具破坏性的消耗战之一,也成为萨达姆走向绞刑架的开始。

一开始,两伊战争让萨达姆感觉良好。当时,伊拉克被美国视为反对伊朗的一个堡垒。在这一点上,萨达姆与美国立场一致,是美国的重要盟友。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美国向萨达姆提供了大量武器支援。两国关系处于蜜月期。

据《华盛顿邮报》披露,在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期间,美国不仅为萨达姆提供军事情报、无偿送他价值几十亿美元的武器装备,还为他制造生化武器大开方便之门。

西班牙《世界报》还披露,老布什为萨达姆非法洗钱提供了许多便利。中情局前副局长保罗·雷德蒙就曾透露,当年美伊间的不明资金流动高达数十亿美元,而且都是在老布什的监督下进行的。难怪《新闻周刊》评论说,如果说萨达姆是个“恶魔”,那也是美国制造的。

在美国的支持下,萨达姆羽翼日丰。哪怕萨达姆坚持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表现出称霸海湾的野心,但美国并未对其采取强硬政策,而是尽量安抚,力促其成为牵制伊朗和叙利亚的力量,以达到维护中东地区均势、保障美国在波斯湾的石油利益的目的。

老布什1989年10月2日签署的总统国家安全指令指出:“美国与伊拉克之间的正常关系符合美国的长远利益,并能促进海湾和中东地区的稳定。美国政府应该对伊拉克进行经济和政治的刺激,使之行为更加温和,并加强我们对伊拉克的影响。”

当萨达姆1990年春对周边的石油富国进行威胁时,老布什反对对其实行经济制裁;甚至在萨达姆1990年4月2日威胁要用化学武器毁灭美国盟友以色列时,布什也未有太大的反应,只是在10天后把美国参议院少数党领袖罗伯特·多尔派到了伊拉克。多尔警告萨达姆不要发展生化武器,但同时也向萨达姆保证,布什政府将与伊拉克建立更为良好的关系。

成为了美国的敌人

然而,萨达姆的野心很快超出了美国人容忍的限度。1990年8月2日,萨达姆挟6万大军,以雷霆之势攻入科威特,引起世界舆论一边倒的愤怒。

老布什肯定不能坐视萨达姆在他眼皮子底下发展地区霸权。按照美国战略研究界人士的话说:“伊拉克吞并科威特后,如果再兼并沙特阿拉伯,就掌握了世界近一半的石油资源,这无疑等同于取得了对西方国家经济的生杀大权。”

最终,美国把美伊对抗变成了由美国领导,经联合国授权的多边行动。站在“正义”一边,美国可以堂而皇之地出兵了。美国率领多国部队发动海湾战争给了萨达姆一个“下马威”。昔日“朋友”成了“敌人”。

1991年1月17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发动“沙漠盾牌行动”,海湾战争爆发。曾经是美国在中东地区“宠儿”的萨达姆,成为了美国的敌人。

历时38天的空袭之后,伊拉克75%的指挥系统已经处于瘫痪状态,伊空军基本丧失战斗能力。2月24日,多国部队发动地面进攻。三天后便收复了科威特城,并将战线推到伊拉克境内。

但出于整体战略的考虑,美军并未攻入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而伊拉克国内南部什叶派穆斯林以及北部的库尔德武装,乘机发动了推翻萨达姆的起义。在海湾战争后的两个半月内,萨达姆对伊拉克18个省中的17个失去控制。这时,萨达姆“内战内行”的本领得以充分展示,他以雷霆手段镇压了国内起义。而美国和阿拉伯国家的袖手旁观,也成就了萨达姆日后板上钉钉的“刽子手”、“屠夫”的称号。

接下来的日子里,萨达姆同联合国和美国玩起“猫和老鼠”的游戏。一旦国际社会发现萨达姆没有完全遵守关于核查生化武器的承诺,或者违反贸易制裁以及禁飞区规定,美、英就对伊拉克发起零星打击。遭到打击的萨达姆会隐忍一时,但不久后继续对抗。

这场在美国前总统老布什当政时期发动的战争不仅没有将萨达姆赶下台,反而让他有机会成为敢于向美国叫板的阿拉伯世界英雄。

然而,这颗“眼中钉”,美国早晚要拔。

高潮随着“9.11事件”到来。在2002年的“国情咨文”里,美国总统小布什把萨达姆治下的伊拉克列为“邪恶轴心”一员。而此前有关萨达姆开发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同“基地”组织有牵连等传言,及他向本国人民施以“反人类”酷刑的事实,都成为美国一劳永逸解决心腹大患的依据。

战争终于在2003年3月再次爆发。在遭到广泛反对,并未经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美英等国公然对伊拉克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这是一场力量极不对称的较量,美英拥有当今世界最为先进的军事指挥、通信、情报、后勤支援等技术手段。萨达姆虽然号称有近40万兵力和60余万准军事人员,但装备落后,信息化程度很低。

两军对垒,萨达姆虽誓言要拼死一战,却几乎未能组织起有效的抵抗,连先前被外界广泛猜疑的巷战也未见踪影。美国的精准导弹在第一时间打瘫了伊拉克的作战通信系统,使萨达姆完全丧失了对军队的指挥权,数十万雄兵群龙无首,乱作一团,不战而败。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美英联军便占领了包括首都巴格达在内的伊拉克大部分领土。

然而,包括萨达姆父子在内的伊拉克前高级官员突然集体“蒸发”。 驻伊美军随后发出“扑克牌”通缉令,萨达姆理所当然成为黑桃A,悬赏金额高达2500万美元。

狼狈落入美国人手中的囚徒

2003年12月13日晚,驻伊美军根据情报在提克里特展开名为“红色黎明”的大规模搜捕行动,他们在一个6英尺深的地洞中发现藏着一名蓬头垢面、胡子拉碴的老人,腰间挂着一把手枪。位于巴格达西北160公里的提克里特,这个萨达姆出生的地方和发迹之地,成了萨达姆亡命天涯的终点。

萨达姆曾经富可敌国,据传拥有数百亿美元的巨额资产,但他被捕时身边仅有75万美元现金,都是100美元的票子。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与被捕地点隔河相望的,正是他昔日的豪华行宫。

参与行动的美军士兵事后说,他们一开始并没有认出他,最后还是萨达姆本人在回答问话时坦然承认了自己的身份。

在“伊拉克试图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项莫须有的罪名之下,萨达姆被美国逼得家破人亡:除了自己身陷囹圄以外,两个儿子乌代和库赛之前也在与美军的枪战中被打死,四任妻子和女儿们则流亡异国他乡。

2006年12月30日,已近古稀之年的萨达姆被送上绞刑架,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也同时宣告了一个时代的彻底结束。

临死前,他说,“我将光荣赴死,毫无畏惧,以我的国家和阿拉伯民族为豪。但美国占领者将在耻辱与失败中退出。”“美国将越来越深陷于伊拉克泥潭,就像当年在越南发生的情况一样。”

萨达姆跌宕起伏的人生,实质上是大国政治的产物。中东地区位于欧亚大洲接壤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理位置以及让全世界都跟着“心跳”的石油,使得各大国都警惕着这里的一举一动。整个上世纪80年代,美国都在重建它在中东的势力。

萨达姆垮台,是中东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历史事件。布什家族的两代总统,老布什发动海湾战争,撼动了伊拉克地区大国的地位,让萨达姆从此一蹶不振;小布什则直接让伊拉克改朝换代,并最终将萨达姆送上了绞刑架。

布什家族的努力,不但确立了美国在中东事务中无可动摇的支配地位,也向世人展示了美国遏制地区强权挑战的决心和能力。


(参考资料:王锁劳,《对萨达姆的恨与爱》;文曳,《乱世枭雄——萨达姆·侯赛因的后世前生》;黄军甫、王沛然,《大国棋子萨达姆》;秦轩,《萨达姆:一个人和一个国家的命运》;王涛,《萨达姆与布什家族恩仇录》等。)

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