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报在线看

原创  摩天大楼的“挣扎”:高楼崇拜背后的危机

1970-01-01 作者: 查看次数:次
导读

“换人不换药”形同“空置”难作为

应该说,许胜雄是海基会董事长的很合适的人选。许是岛内知名企业家,1973年与其父共同创办金宝电子,1992年起出任新金宝集团董事长至今,现任仁宝计算机、康舒科技等30多家科技公司的董事长及多个工商团体负责人。

许胜雄对发展两岸关系态度积极,且身体力行,亲自参与推动,多次访问大陆,曾在江丙坤任海基会董事长期间当选副董事长,同时担任海峡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协会会长,为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做了许多实事,功不可没。

年初,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后,面对台海局势高度紧张的局面,许胜雄毅然向“民进党当局”建议,呼吁积极推动两岸关系发展,认为大陆仍是台湾重要的出口市场,期许两岸关系可以和平稳健地发展,朝“合则利”的方向前进。如此熟悉两岸事务、熟悉海基会业务的人士,自是海基会董事长的合适人选。

不过,当前两岸关系的症结不在海基会,而在“民进党当局”。

2016年前马英九执政时期,两岸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实现了各领域的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先后签订包括ECFA在内的23项协议,实现两岸“三通”,两岸经贸更是有力带动了双方经济的发展,两岸关系步入自1949年来“最佳时期”。只是好景不长,蔡英文上台、“民进党执政”后,“民进党当局”拒不接受“九二共识”,也不承认两岸一中的核心内涵,两岸交往的政治基础荡然无存。不仅如此,“民进党当局”凭借“全面执政”,大肆“去中国化”,加快“渐进式台独”步伐,先后炮制“国安五法”、“反渗透法”等恶法,竭力设法割断两岸的文化与历史联结,重创了两岸关系。

今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际,“民进党当局”不但未向大陆伸出援手,相反与美国政府沆瀣一气,充当美“遏华”的棋子,借疫情对大陆横加指责,恶意攻击污蔑,甚至“借疫谋独”,将防疫政治化,一方面对大陆严防死守,严控防疫物资流向大陆,另一方面对美日等西方国家则是疏于防范、流于形式,并主动捐赠防疫物资,严重伤害了大陆人民的感情,加剧了台海的高危紧绷局势。

在这种情况下,若想通过海基会董事长的人事安排,缓和、改善两岸关系,打破两岸僵局,无异于缘木求鱼。

此前关于王金平、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执掌海基会的传闻,就有相关人士表示这只是蔡英文裂解泛蓝的策略。实际上王、宋两人也不可能来接任海基会董事长,一是在目前两岸“官方”断线的状态下,两人肯定干不出什么成绩;二是他们也不愿意、也不可能为当一个“冷衙门”的官,而去背负背叛泛蓝的骂名。

虽然海基会董事长一职对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甚为重要,但这是建立在“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上。而现今“民进党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无论是许胜雄,还是其他什么重要人士出任海基会董事长,都难以推动两岸关系发展。

这一点,许胜雄本人也心知肚明。许曾坦率地表示,自己只是代理董事长,没有被赋予任务,在这段时间只是单纯妥善处理海基会的行政工作,明显表明临时应付的态度。这也难怪,“民进党当局”的大政方针是阻挠两岸关系的发展,海基会作为半官方的职能机构,又能有什么作为呢?

海基会:为促进两岸关系而成立

海基会,全名为海峡交流基金会,于1990年成立,本是办理两岸交流各项事务的民间组织。

“台湾当局”成立海基会的初衷,是为了在“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与不得不与大陆方面交往这两个互相矛盾的诉求之间寻求突破的结果。因为既要有官方意义上的交往,又要不违反“三不政策”,成立一个名为民间,实为官方的机构,不就解决了吗?

1990年6月1日,郝柏村担任“行政院长”。郝柏村非常重视发展两岸关系,上任后迅速指定时任台湾红十字总会秘书长、理律法律事务所执行合伙人陈长文,组织筹备专司海峡两岸交流的民间团体,并任筹备组实际负责人。

应中国红十字会的要求,陈长文于1990年7月22日赴大陆进行为期6天的访问。

1996年,曾参加整个筹备工作、后来曾任“海基会”文化服务处处长的欧阳圣恩,在其所著《再见,白手套——海基会2000日》一书中披露了事实真相:陈长文“以台湾红十字总会秘书长身份赴大陆访问时,顺道告知中共,我方即将成立一个民意中介团体,负责与大陆的民间交流工作,希望中共能配合共同促进两岸关系的良性发展”。

陈长文访问大陆期间,得到了大陆方面积极的回应。这使他很是振奋,半个月后的1990年8月13日,筹备组举行了一系列筹备会中非常重要的一次会议。后来成立“海基会”,其基本架构大体就是这次会议决定的。

至于“海峡交流基金会”这个名称,却并不是那天的会议中产生的。曾经被讨论过的名称有“两岸关系基金会”、“海峡基金会”、“中华基金会”等等,要么名称含义太宽泛,反映不出这个机构的性质,要么就是含义不明确,容易给人歧义。为了名称问题,筹备组后来专门开会,集思广益,最后确定了“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这个名称。

三十年人事变化见证两岸风云变迁

1990年11月,海基会正式成立,辜振甫以台湾工商协进会理事长身份当选第一任董事长。辜振甫是台湾最知名的“红顶商人”,与蓝绿政商关系都很微妙,因此历经李登辉、陈水扁时代,董事长一做就是14年。这也是海基会“确立两岸事务性商谈”从零到有最关键的14年:1993年4月27日,汪道涵和辜振甫首度在新加坡隔着长长的会议桌历史性一握,结束了两岸多年来不谈判、不接触的历史。汪辜再聚已是1998年,两会在上海达成四项共识。然而,就在汪道涵1999年秋天准备访台时,李登辉发表“两国论”,推翻了“九二共识”,对话协商的政治基础不再,两会商谈也被迫中断。

2000年陈水扁上台后,不断推动“急独”政策,两岸协商谈判的基础与前提完全被破坏,两会接触长期中断。“壮志未酬身先死”,2005年年头和年尾,辜振甫和汪道涵相继离世,“汪辜时代”正式画上句号。

此后接替辜老位子的,是刚刚辞去民进党秘书长的陈水扁爱将张俊雄。张俊雄并无两岸经历或专长,也没有展现对两岸事务的兴趣,因此被戏称为“空心萝卜”。这两年,海基会的行事历上,一片空白。

张俊雄“高升”后,民进党内“新潮流系”大佬洪其昌坐上海基会董事长之位。洪其昌在民进党内是“非主流”。显而易见,洪其昌不过是陈水扁拉拢新系、粉饰两岸政策、安抚台商的一颗棋子。两会接触持续中断。

俗话说,“黄河九曲,终向东流”。2008年马英九上任后,时任国民党副主席的江丙坤受命出任海基会董事长。2008年6月12日,两岸在北京举行首次“陈江会谈”(注:陈指时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这也是1993年“辜汪会谈”后,相隔15年之久再度举行会谈。

江丙坤在海基会的四年,是两岸两会从重启协商谈判到收获丰硕成果的四年,也是两岸关系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四年。在江丙坤就任期间,海基会与海协会互访日渐常态化,共举行了8次会谈、签署18项协议。两岸两会组团交流互访47团、接待大陆及国际访宾逾1000团。

2018年12月10日,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前董事长江丙坤在台北去世,终年86岁。这位为海峡两岸和平与发展奔波忙碌的老人终于可以休息了。

不承认“九二共识”,神仙来做也无法

有一些人士分析称,海基会董事长必须满足三个条件,首先就是非“绿营”人士,第二就是资历足够响亮,特别是担任过台湾部门机构负责人或党主席职务,第三就是愿意接受邀请。

许多台湾媒体声称,海基会董事长人选并不是主要问题。最重要的是“民进党当局”的两岸政策是否坚持“九二共识”,是否在积极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进程。如果这些不改变的话,就算神仙担任海基会董事长也无法改变。

现在的海基会无事可做。自从海基会成立以来,在推动两岸关系进程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马英九执政期间,海基会同海协会签订的多项协议,推动了台湾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后将近10年间,因为“民进党当局”放弃“一个中国”原则,不断叫嚣“台独”言论,使得两岸关系出现停滞的状态,因此海基会变成了一个冷门部门。2016年5月开始到现在,“民进党当局”破坏两岸关系政策,使得海基会再次变为了一个冷门机构,因此,海基会如果想积极的发挥同海协会交流协作的目的,关键不在于谁担任这个机构负责人。

如果“民进党当局”继续一味地制造两岸之间的冲突和摩擦,必然会使得两岸之间的交往严重倒退。人们回想1999年到2008年10年期间,海基会董事长也走马灯似的换了多人,然而他们并没有多少存在感,自然不会被民众所熟知。

不管是海基会换谁,两岸关系的解冻回暖,不在于人,而在于做。做的前提就是承认“九二共识”和两岸同属一中。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民进党当局”至今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和两岸同属一中,让两岸和平失去了定海神针和驱动两岸发展的钥匙。

没有“九二共识”,依靠换人,两岸僵局无解。“民进党当局”不承认“九二共识”让两岸和平发展陷入僵局,而依靠换人的把戏对两岸僵局根本就是无解。因为,海基会传话机、复读机的角色不会改变,两岸协商机制和两岸沟通渠道就不会重启。没有“九二共识”这把钥匙,是打不开两岸和平发展大门的。

对于“民进党当局”而言,他们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拿出善意和行动来,改善两岸关系,迎合主流民意,真正为台胞谋福祉,真切为台湾办实事,唯有承认“九二共识”和两岸同属一中,才是台湾同胞之幸,台湾未来之福。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海基会在两岸关系当中发挥积极作用,这也是台湾民众的福音。

(参考资料:燕子,《陆委会、海基会人事更迭见证两岸变迁》;秋白,《海基会董事长由谁接任?不承认“九二共识”,换谁都一样》;林连金,《许胜雄将代理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许胜雄代理海基会董事长难展身手》;《继续代理海基会董座到12月1日?许胜雄不松口》;《台湾“海基会”成立内幕》等。)

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