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报在线看

原创  摩天大楼的“挣扎”:高楼崇拜背后的危机

1970-01-01 作者: 查看次数:次
导读

上千留学生的“失学危机”

在时代的浪潮里,个人命运显得无比渺小。

2019年举行的第70届国际宇航大会上,中国学者因拿不到美国签证而悉数缺席。这一消息传来,让等待签证一年半的王硕彻底死心,决定放弃自己热爱的航空航天专业。

2018年3月以来,25岁的王硕先后申请了纽约州立大学的机械工程和普渡大学的航空航天博士专业,皆因无法获得签证而作废。尽管学校不断为其延长入学时间,但最终熬不过签证审核。2019年8月30日是普渡大学录取通知书过期前的最后一天,王硕看着已经赴美的同学们晒出的照片,不禁悲从中来。

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发酵,众多赴美留学的理工科准硕士、博士因为签证遭遇无限期行政审查(Administrative Processing,亦被称作"check"),面临被迫失学、退学的窘境。

除了留学生,自2018来以来,来自中国的学者、科技人员、学术机构负责人以及政策专家的赴美签证频频遇阻或遭遇盘查。与此同时,美国政府还在拓宽外国投资于美国关键技术的审查范围,以保护技术不旁落。在不少人眼中,中美之间的贸易战已经演化为一场以保护知识产权为目的的科技战。

2018年年底以来,留学生签证(F)、学术访问签证(J)和外籍高科技从业者签证(H-1B)成为美国行政审查的重灾区。行政审查是介于过签和拒签之间的一种审核状态,使馆将申请者的资料交由美国公民和移民服务处(USCIS)进行后续审核。一旦进入这一过程,获签时间短则一个月,长则无期限。

行政审查并非新举措,但相比以往,2019年的审查范围明显扩大,时间明显增长。生物工程、医学、航空航天、材料、机械、化学等理工科留学生成为重点关注对象。

在美国学习生活了6年的乔俊卿因为回国探亲,他的科研之路不幸被中断。回国前,乔俊卿原本将加入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实验室做假肢神经接口研究,这是一种通过读取断肢神经信号进而更好地支配假肢的技术。该技术将为残疾人提供极大便利,麻省理工在该研究领域则处于世界尖端水平。

已经4年多没回国的乔俊卿,想在新的研究生活开始前回来探望父母。乔俊卿2019年4月回国后第一时间预约了签证申请,5月提交材料后,便是漫长的等待。这期间,乔俊卿联系过学校,得知同期内共有16名在麻省理工和哈佛大学就读的中国留学生因遭遇签证行政审查而影响入学,他们来自计算机、物理、化学、机械、神经科学等专业。这两所学校的国际学生办公室为此专门联络了相关政府部门,当时得到的答复是让大家耐心等待。然而,直到开学,所有人的签证仍然没下来,只得办理延期入学,学校也无能为力了。

美国收紧中国高等教育界签证的举措始于2018年下半年。据美国国务院称,从2018年6月11日起,机器人、航空和高端制造等领域就读的中国研究生或博士生,最多只能获得有效期为一年的留学生签证。这意味着如果一年后他们离境美国,无论是否回国,都需要重新申请签证。而此前,大多数中国申请者可以获得多次入境、最长有效期为五年的留学生签证。

早在2018年,美国国务院领事事务局主管签证事务的副助理局长爱德华?拉莫托维斯基就表示,已向各地使馆发出指令,要求他们针对就读“敏感领域”的中国留学生进行额外审查。2019年6月,中国教育部针对签证周期延长、拒签率上升等问题发布了2019年第1号留学预警,提醒中国学生在留学前加强风险评估。

2020年5月29日,特朗普在白宫的一场新闻发布会表示,将会禁止部分中国学生进入美国,在支持军民融合的机构学习、工作和进行研究,以及曾经在支持军民融合的机构学习、工作和进行研究过的人员,未来不能够再以F(学生)和J(访问学者)类签证入境美国。随后,白宫官网发布了“关于暂停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定留学生和研究人员以非移民身份入境的公告”,公告显示,该声明将于美东时间6月1日下午12点开始实施,而终止时间未有明确规定,需要总统进行终止。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美国签证在全球范围内的审批目前仍然处于暂停状态,再加上美国政府日前发布的禁止部分中国研究生和学者入境的签证禁令,这让很多计划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格外焦虑。对于那些受到牵连的中国留学生而言,他们必须做好时间、金钱、精力付之一炬的准备……

华裔学者成为牺牲品

赴美留学签证受阻的同时,中美在教育、科技交流方面的合作也屡受波及。

2018年以来,美以反间谍为由吊销或重新审查中方赴美人员签证,从自然科学向社会科学领域扩散。

同年11月1日,美国司法部启动了一项针对中国的计划——中国倡议(China Initiative),调集大量人力来调查并起诉华人科技人员和相关企业。该计划公布的材料直截了当指出,“此举主要应对中国的快速崛起”。计划指南中有一条内容主要针对美国的科研,“我们应让美国的大学了解其正在遭受学术自由的威胁”。

此外,2018年下半年以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启动针对华人学者的大规模调查。

中国实施十余年的人才招募计划“千人计划”,成为此次调查的重点。2019年早些时候,美国MD安德森癌症研究中心、埃默里大学对数名华人学者采取调查行动,其中,埃默里大学医学院知名华人生物学家李晓江夫妇在没得到事先通知的情况下直接被解雇,并被指控没充分公开来自国外的研究经费以及在中国的工作范围。

随后,MD安德森癌症研究中心亦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要求,开始调查其机构内的5名华人学者。

NIH 副主任劳尔2019年7月向《科学》杂志表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已将来自55家单位的180余名学者列为调查对象。联邦调查局局长克里斯托弗?雷则称,正在对1000多起涉及知识产权的案件进行调查,并将矛头指向中国,以及来自中国的人才招募计划。

美国《科学》杂志2020年6月12日报道,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发起主要针对与中国有关联的研究学者的“外国关系”激进调查后,约有54名科学家辞职或被解雇,其中绝大多数为华人学者。只因他们与中国的科研机构有合作,但“未能”向美国方面披露此事。

NIH对亚裔,尤其是华裔为主的科学家的“调查”,是打着维护美国“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的旗号进行的。不过,据《自然》报道,在美的华裔科学家们认为,这些调查更像是在刻意针对和迫害华裔,因为最近被迫辞职或被开除的基本上都是华裔学者,而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表示已如实披露与中国方面的合作。这些华裔学者担心,NIH的举动与美国政府越来越偏激的对华政策有关,害怕自己会被不分青红皂白地“一网打尽”。

有华裔学者在接受《自然》采访时明确表示自己已“不堪这种压力”“心生去意”。也有华裔呼吁美国政府要团结亚裔美国人,而不是疏远他们。一些学术机构对美国官方的这一做法表达了担忧,称这样会影响学术开放和交流,并会导致美国校园内的“人口构成”出现变化。

残酷现实:比病毒更可怕的是失业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美国的失业率可能进一步恶化。可能会达到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接近25%的失业率。”2020年5月10日,美国财政部长姆努钦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如是表示。

美国经济遭受疫情的沉重打击,华人群体也不可避免地遭受着失业的压力。据称美国的华裔有500万以上,老华人们大部分从事餐饮、旅游、代购等行业,受疫情影响最明显。近两年到美国的新移民则从事电商外贸等职业。

来自广东中山的陈伯移民到美国快40年,从最初在搬家公司打工到开出租车, 再到在纽约经营中餐馆,是那种典型的勤快能干的华人代表。他的餐厅在周围小有名气,不但是很多华人聚餐首选,而且上过美国多家电视台的烹饪节目。疫情没有发生时,陈伯的生意火爆,从周一到周日的晚餐时段,顾客进店消费都需要排队。

“讲真,我从没试过失业的滋味,我觉得一个人有手有脚,就一定可以开工,这几年餐厅经营其实不容易,美国的中餐厅淡旺季很明显,每年6月到9月生意不会太好,赚钱主要靠冬天和春天。今年受疫情影响,从2月份开始餐厅生意就不行了。”陈伯表示。

新冠肺炎疫情在美国本土肆虐,让餐饮业举步维艰。堂食经营被迫停止,只能走外卖网销。“美国和中国不同,外卖人工成本很高,作为老板我还要继续给员工开销,每个月开销都是固定的,而疫情严重影响了餐厅经营收入,相当于一直亏着,哪怕有政府补贴,也很难。2020年要熬过去真的挺难。”陈伯说。

“这是我来美国30多年第一次申请美国政府发放的失业救济金。没想到80%的美国人都是月光族,申请系统一直瘫痪,我花了好几天,才顺利把程序走完……”陈伯说。

Sunny女士在家宅了一个多月了,她定居在美国洛杉矶多年,从2015年开始做代购生意,还注册了一家小型贸易公司,手下有3个专业代购。今年,她发回国内的最后一单生意是口罩和滴露消毒液,那已经是2月中旬的事了,到今天已经停单快5个月了。

5月下旬,美国的彭尼百货申请破产保护,并关闭旗下约850家商店中的四分之一,成为继高档百货尼曼马可斯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后,在新冠病毒冲击下又一个申请破产的大型百货连锁公司。

“百货公司都关门了,我们这些代购去哪里买呢?代购Gucci的想哭泣。”Sunny说。

华裔群体在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贫困率方面本就呈严重两极分化,眼下,从事保洁、餐饮、物流等低收入服务业的劳动者,更是不得不在医疗保险、病假工资及防护措施不足的条件下工作,并承担更高的失业风险。

对华人的歧视更加严重

除了遭受失业,疫情之后,华人遭受的歧视和暴力更加严重。其实,即使是在风平浪静的过去,针对亚裔的“仇恨犯罪”在美国也时常发生。

3月以来,肆虐全美的新冠肺炎疫情致使根植于美国社会肌理中的种族主义痼疾再度凸显。无论是某些政客处心积虑的“病毒地图炮”,还是坊间一些人将华裔视同病毒传播者,刺耳谩骂乃至暴力相向,均令美国华裔群体压力山大。

在美华裔可能或多或少有过由族裔身份带来的不快经历,疫情大流行进一步恶化了部分华裔人士的生存处境。

据亚裔美国人公平推进组织估算,截至5月中旬,美国各地针对亚裔的歧视事件超过2000起。益普索集团的调查显示,32%的美国人曾目睹亚裔因疫情受辱;若仅将亚裔作为调查对象,则该比例高达60%。

以疫情“震中”纽约州为例,自2月起,其人权局收到的248起仇恨事件报告中,四成以上目标为亚裔,2—4月间反歧视亚裔投诉量比2019年大增92%,这些数字无疑揭示出偏见的加深和矛盾的升级。

不光是在美国,留学生在海外其他国家受到的歧视和恶意也非常普遍,这是很多未出国的人难以想象的。

与此同时,4月以来纽约州申请失业金的亚裔人数逼近20万,比去年同期飙升约5500%,且为纽约州总人口失业率增幅(1500%)的三倍有余,此情此景令向来以“低失业率”闻名的亚裔措手不及。更糟糕的是,奋战在抗疫一线的亚裔医护人员亦未能幸免,一些人的恶言恶语、拒绝接受治疗等“歧视症候群”给常规救治制造了不小的障碍。

这种排亚氛围与媒体“带节奏”和政客“渔利”大有关系。同时,“甩锅”移民还被认为是一种历史循环,反映了美国社会公共卫生治理的制度性缺陷。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人类学家莫妮卡?肖赫-什帕尼亚指出:“美国历史上,‘外来者’总被视为传染病的罪魁祸首。”18世纪的黄热病“甩锅”黑人,19世纪的霍乱怪罪爱尔兰裔,20世纪把艾滋病与海地人挂钩,2009年的甲型流感被推给拉丁裔。

有分析人士指出,疫情中的歧视,是美国社会长期存在的一些“病态”的集中体现。如今,美国的仇恨犯罪率连年攀升,已达到16年来的峰值。歧视华裔,是美国国内多重矛盾白热化、社会宽容度减弱的缩影。而华裔美国人今天的遭遇,不过是美国人普遍遭遇的一隅呈现。

(参考资料:唐凤、徐竞然,《美国打压华人学者再升级》;闫肖锋,《经过疫情考验,留学到底还值不值?》; 侯隽,《疫情之下美国华人的残酷现实》;陈洋,《不同的抗疫战场,不变的美国华人》;么思齐,《中美贸易战背后》等。)

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