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报在线看

原创  南昌起义的历史偶然与必然

1970-01-01 作者: 查看次数:次
导读

珠峰现状:“大拥堵”

珠穆朗玛峰简称珠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交界的喜马拉雅山脉之上,终年积雪,是世界最高峰。每年的3月至5月是珠峰最好的登山季节,白天气温和能见度较高,风速和降雪量也较其他季节有所缓和。

攀登珠峰有南、北坡之分,北坡从中国西藏日喀则定日县出发,这条线路目前只有西藏圣山探险公司有经营资质,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都来自西藏登山学校,而且必须通过中国登山协会获得攀登8000米以上高峰的许可并通过体检,才有攀登珠峰的资格。此外,北坡攀登成本比较高,大概45万元。

而南坡从尼泊尔昆布地区出发,这条线路相对平缓,当地可供登山者选择的登山公司有几十家,因此价格从3万美元到近10万美元不等。官方基本没有可以明确限制登山者的门槛,“基本上只要给钱就能登”。

登山成本将南北两坡的登山人数差距越拉越大。根据尼泊尔旅游部数据,2019年有374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登山者获得珠峰攀登许可证,其中87名印度人,69名中国人,68名美国人。加上登山向导及辅助人员,从南坡攀登的人数约为1000人。而西藏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扎西江措发布的数据显示,包括登山协作及向导在内,北坡共接待登山者362人,其中,国内登山者为12人。

从北坡登珠峰的人数约是南坡人数的三分之一,“北坡基本控制在了一个很合理的范围”。无论从安全方面还是环保方面考虑,珠峰的承载力都是有限的,“目前,南坡一侧的人员数量几乎等于珠峰两侧相加可承受的总量”。

越来越多的人流,导致“希拉里台阶”(注:从南坡最后冲顶过程中,必须经过海拔8790米处的裸露山体岩石断面,国际登山界以第一个翻过这个断面而登顶的埃德蒙·希拉里命名。)“堵车”事件近几年几乎年年发生。在珠峰上“堵车”可怕的是,没有足够的体能和氧气支撑。2019年5月,在海拔8000米的“人类禁区”,居然有300多人正在排队等待登顶。登顶者称,现场像个动物园一样拥挤,珠峰顶点平台仅两个乒乓桌大小,却挤了约20人。而在排队过程中陆续有人因身体不支而不幸遇难。据统计,2019年有14人死亡,另有3人失踪。这个没受天灾影响的数据在珠峰攀登史上排名第4,仅次于1996年山难、2014年雪崩、2015年大地震。

中国登山协会曾多次利用国际登山联合会、国际攀岩联合会召开会议的机会,与尼泊尔登山协会积极沟通,建议其根据珠峰承载力合理控制攀登人数。然而,根据新华社报道,尼泊尔文化、旅游和民航部秘书(常务副部长)莫汗表示,为解决拥堵、保护登山者安全,政府考虑在接近峰顶的地方安装更多攀登绳索,改善这条单行道;与此同时,对所有从大本营出发的登山者,进行强制体检。但对于限制攀登人数的呼声,多位政府官员表示,单纯控制数量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实际上,尼泊尔方面也意识到,南侧登山者不断增多将会给他们带来大麻烦。尼泊尔政府很早就关注到,长时间的人类活动会加速冰雪融化,喜马拉雅山的冰川是南亚17亿人口的主要水源,但现在过快消融的冰川,可能会给尼泊尔等国家带来灭顶之灾。

可为何尼泊尔在控制攀登者的数量问题上迟迟不肯落笔呢?因为,攀登者带来的消费在南坡不仅“惠及于民”,更有“赖以生存”的色彩。对依靠高山作业生活的夏尔巴而言,在登山季1个月的收入约是日常的10倍,通常1年的收入就指望这两个月。况且,此前,珠峰南坡的雪崩和尼泊尔地震阻挡了不少攀登者的步伐,这让对登山旅游业依赖度极高的当地政府和民众,在近两年更加渴盼着登山者的到来。

人类首次从南坡登顶珠峰

能够作为第一个攀登珠峰的人类,一直是莫大的荣誉。而发生在1921、1922和1924年的3次从西藏方向攀登珠峰的主要探险,则是人类最早攀登珠峰的尝试。这一系列由英国人发起的探险,其前期准备、探险过程和活动间隙的其他进展,都为后世的8000米山峰攀登,建立了框架体系。

1921年 英国的登山队首次攀登珠峰,从北坡出发,到达海拔6985米处。次年卷土重来,到达8225米的高度,因7人死亡,宣告失败。

1924年 英国著名探险家乔治·马洛里和队友安德鲁·欧文在8572米向着不足300米的顶峰攀去时,一去未返。至于是否登顶,至今依旧无实质证据可证明,也称为登山历史上最著名的“马欧之谜”。

1953年 5月29日,尼泊尔的夏尔巴向导丹增·诺尔盖带着英国登山队的埃蒙德·希拉里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的最高处,希拉里成为成功登顶世界之巅的第一人。无论是在家乡新西兰,还是在全世界的探险爱好者眼中,希拉里都是一个传奇般的人物。

埃德蒙·希拉里1919年出生于新西兰的奥克兰,他的父亲是一名老兵。他自幼喜欢登山和探险活动,并在中学时开始了登山探险的实践。二战期间,他加入空军,战争结束后开始迷恋登山。一次,他在攀登阿尔卑斯山时,突然冒出攀登喜马拉雅山的念头。希拉里的想法得到了当时世界登山协会的重视。因为在此之前,珠峰带给登山者的只有挫折和死亡,它一度被视为“不可征服”。

1953年5月29日中午11时30分左右,34岁的埃德蒙·希拉里和尼泊尔夏尔巴向导丹增·诺尔盖一起由珠峰南侧攀登,第一次站在了世界之巅。希拉里后来在传记中描述登顶情形时写道:“最后几步艰难跋涉后,眼前豁然开朗,我们头上除了天空,什么都没有,没有冰檐,没有冰塔。我们齐肩站在顶峰,那里能站下6个人。”

希拉里和诺尔盖在珠峰顶逗留了15分钟。希拉里在峰顶留下了一个十字架,而信仰佛教的诺尔盖则留下了一份食物祭器。希拉里并在峰顶为诺尔盖拍下了一张照片,这张照片因为记录了人类首次登上珠穆朗玛峰而闻名世界:照片中的诺尔盖站在峰顶手举一块冰,上面插着随风飞舞的旗子。

然而遗憾的是,由于诺尔盖不会使用照相机,希拉里本人未能留下任何照片作纪念。他们事后发誓不告诉外界究竟是谁第一个登上顶峰,以后登山者们便有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有两人在时不能抢上第一步,常常在前面的人会后退几步,让他的伙伴先登上峰顶。

登顶当天傍晚,两人回撤至大本营。希拉里告诉队友们:“我们打败了这狗娘养的。”这话虽然有点粗俗,却代言了当时探险界对世界第一高峰又恨又爱的复杂情绪。当时的《伦敦泰晤士报》率先报道了这一人类壮举,全世界为之轰动。

回国后的希拉里成为新西兰家喻户晓的人物,后来他的头像甚至被印在了新西兰5元纸币的正面。1953年7月,他和诺尔盖应邀来到英国,受到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接见,希拉里被封为爵士,诺尔盖则获得乔治勋章。希拉里迄今仍是唯一一名英国本土外获女王封爵的非政治人士。

但希拉里以平常对自己获得的所有荣誉,平静地对外界表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养蜂人。他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谦虚地表示,自己当年之所以能够书写人类登山的历史,依靠的无非是“实用的技巧和足够长的绳索”。

随着,英国和瑞士登山队先后从尼泊尔境内的南坡成功登顶珠峰。但在中国境内的北坡,始终无人自此登上世界之巅,以至于人们得出结论:想从北坡攀登这座“连飞鸟也无法飞过”的山峰,“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北坡比南坡更陡、更险、气候变化更无常、雪崩更为多发。

以国家的名义从北坡登顶珠峰

上世纪50年代,中国的登山运动仍是一片空白。但从北坡登顶珠峰是如何被提上日程的呢?

由于,当时处于冷战,登顶珠峰是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又一次较量,苏联“老大哥”具备雄厚的登山实力,但因为珠峰在中国境内,因此苏联希望联合中国登顶珠峰,向世界宣示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1955年初,苏联全苏工会中央理事会向中华全国总工会(全总)发出了一份邀请,希望全总能派人去苏联学习登山技术。5月,全总派出了4个人奔赴苏联,他们成为了新中国的第一批职业登山运动员。次年的3月,中国登山队开始组建。

1958年,苏联登山协会致函中共中央和苏共中央,请求组织中苏联合探险队,争取在1959年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就在这一年6月,国家体委正式成立中国登山协会,攀登珠峰第一次被提上议事日程。

1958年12月,中国西藏地区开始爆发叛乱,中苏联合登珠峰不得不中止。西藏叛乱平息后,国家体委通知苏方,登珠峰之举于1960年3月举行,而这时中苏关系日趋紧张。到了1959年11月底,苏方代表才来中国,说苏方准备登珠峰的队伍已经解散了,1960年3月前不能集中,登珠峰计划后推,至少短期内不能举行。

苏联单方面取消了登顶珠峰的计划。这让中国陷入两难,如果单独登顶,我们欠缺登山设备,这原本是苏联承诺提供的;如果放弃登顶,这间接是承认离开了苏联,中国没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此外,对于珠峰的归属,当时中尼双方存在争议。划界谈判时,中方提议,将边境线划在珠峰顶峰,但尼方认为,珠峰完全在尼泊尔境内,与中国无关。中方曾建议给这座山起个统一的名字,叫做“友谊峰”,但尼方拒绝接受:“你们中国人都没上去过,怎么能说是你们的?”这样的反问缘于尼泊尔人的率先登顶。正是这样的背景,使得中国攀登珠峰陡然间成了一项政治使命。

因此,国家作出了1960年单独从珠峰北坡登顶的决定,并特地拨付资金赴瑞士采购登山设备,在各方面给予了极大支持。1960年2月,中国珠穆朗玛登山队正式组成,全队共有队员214人。

1960年5月24日,由王富洲、刘连满、贡布、屈银华组成的突击小组从8500米营地出发,准备冲击顶峰。到达8700米时,刘连满因过度劳累暂停前进,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继续冲刺。最终,3人于北京时间1960年5月25日4时20分从北坡登顶珠峰,将国旗和毛主席半身石膏像带上了地球之巅,宣告了我国的领土主权。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登顶珠峰,也创造了人类首次从北坡登顶的纪录。

然而,因为当年没有留下影像资料,这段攀登经历没有完全获得国际认可。此后,“文革”到来,中国的登山运动陷入停滞。直到1975年,中国登山队女队员潘多和8名男队员再次从北坡登上珠峰,创下男女混合集体登上世界最高峰人数最多的世界新纪录。

1975年的珠峰攀登,是登山、科考和测绘的结合。特别是测绘,在这次大规模攀登中显得尤为重要。当时,珠峰高程数据一直被外国人垄断,我们的版图也使用外国数据,这与我国的大国地位不相符合。经理论研究、严密计算和反复验证扣除峰顶积雪深度,依据青岛黄海验潮站建立的水准原点,测绘组得出结果:8848.13米。数据一经公布,立即得到世界各国的承认。

每位珠峰攀登者都有自己的理由

2003年,著名企业家王石登上珠峰。那时,王石52岁,成为当时中国年龄最大的登顶者。王石登顶后的10年,也是中国商业登山日益爆发的10年。五六十岁挑战珠峰,再不是什么稀罕事。这几年,珠峰南坡甚至出现了78岁、79岁的挑战者。

王石曾说,珠峰使他成为人群中的话题人物,在社交场合占尽便宜。商业登山发展,正为越来越多普通人创造体验一把“人群里的王石”的机会。如今登山界出现了一小群人,他们并不爱登山,仅仅冲着珠峰而来。

在鼎丰探险的老板宋玉江印象里,国内的商业登山真的发展起来,大概是2010年前后的事情。之前,所有7000米以上的山,行业里谁登了,大家都知道,总人数不超过一两百人。后来,越来越多的新面孔拥进来。

从2003年王石登珠峰到2018年69岁登山家夏伯渝(注:中国首位用义肢登顶珠峰的登山家,也是登顶珠峰中年龄最大的;在1975年攀登珠峰时,他因把睡袋让给了队友,双脚被冻伤截肢。)登顶珠峰成功。一次次的登山事件也普及了普通人对户外、登山的概念,不再是说起登山,脑子里就蹦出一个背着大包的外国人。宋玉江的客户群也发生转变,早先跟他登山的基本是一些从业者,譬如户外装备店的老板,他们寻求高海拔经历,主要是工作需要。一些人学习到了登山技能后,会自己组织客户登山,来促进户外装备的销售。

如今,这部分客户在宋玉江的客户群所占比例越来越少,而越来越多的普通爱好者与企业家开始加入,目前宋玉江的客户里,有一半都是企业家。他说,“这些企业家来登山基本是两种想法,他们人生很成功,还想寻找另一方面的成功,从别的方面证明自己有实力。另外,他们也想借助登山提升企业文化”。

不过宋玉江认为舆论中传言这些企业家是花钱被人抬上山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据他观察,这个群体普遍比较自律,身体素质强,登山前大多从事过跑步、马拉松、铁人三项,在山上也守规矩、守纪律,“他会认为你是专家,听你的意见不会有错”。 相比而言,宋玉江认为,一些其他的登山爱好者,认为自己有本事,到了山上不听指挥,反而更难约束。

你为什么登山?爬到山峰上的人,都有着不同的理由和故事。凯途高山联合创始人强子注意到,原来很多山友会说一个玄之又玄的答案“因为山在那儿”,现在有的客户会直接告诉他“登了珠峰,我可以吹一辈子牛”。一个令很多人皱眉的理由,强子觉得:“很真实”。在他看来,任何一个人想攀登珠峰都有自己的理由,外人都不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轻易评价,但前提是,实现梦想的过程需要更多理性支撑。

去年,强子正陪同训练的是西藏盲人理疗师张洪,自从2015年得知美国有盲人登山队员成功登顶珠峰后,便有了攀登珠峰的梦想,至今他已经踏踏实实地准备了4年,“即便上到顶峰,他也看不见群山环抱的景色,他是真的想挑战自己”。

遗憾的是,目前还很难说服国内的登山者“不是每一座山、每一次都要登顶的”。“希望所有山友珍爱生命,客观理性地登山。”这是官方以及大多数登山公司都会给出的忠告。西藏登山学校校长尼玛次仁也是同样的观点,“登山是一种体验,是对自己的挑战。你的极限到了,你感受到了,那就行了。不要太执着,挑战的机会以后有的是,但生命只有一次,不能不爱惜”。

(参考资料:梁璇,《8000米之上的拥堵?珠峰困境何止于此》;古欣,《世界之巅上的生意经》;《埃德蒙·希拉里:世界之巅的舞者》;黄艾禾,《中国1960年攀登珠峰始末:以国家名义登顶》;杨丽娟,《北凌绝顶——1960年中国首次登顶珠穆朗玛峰始末》;刘秉荣,《中国登山队20万美元装备登上珠峰》;沈寅飞,《8848米的诱惑》等。)

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