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报在线看

林彪与白崇禧两大军事奇才的颠峰对决




导读:

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之后,国民党主力部队已被消灭殆尽。剩下的107万部队分布在新疆到台湾的广大地区内和漫长的防线上。为了加速解放战争进程,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指示林彪率第四野战军向湘、鄂、赣三省进军,歼灭林彪的老对手——国民党白崇禧集团……

本期知音老年带您去看看“常胜将军”林彪和“小诸葛”白崇禧这两大军师奇才的巅峰对决。国共两党最杰出的军事家,棋逢对手之后,谁才是真正的赢家。




部队南下前,作为司令员,林彪前去向罗荣桓辞行。此时,罗荣桓人在病榻上,心系四野。他不无担心地对林彪说:“要警惕广西兵团,就是李宗仁、白崇禧的两广(广东、广西)部队。这些着短裤、穿草鞋的兵,打仗顽强,又善于爬山,跑起来像揩了油似的,很难抓住。特别是桂军对白崇禧很迷信,有所谓‘小诸葛在,共军其奈我何’的狂言。从湖北的武胜关到湖南的武陵山脉,恐怕主要是同两广部队作战,部队要有准备,尤其是指挥员,要心内有底,可能还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罗荣恒)


对这位不能随军南下的四野政委的话,林彪又信,又不信。林彪不能忘怀在东北的岁月,更不会忘记四平街之战中他那被侮辱的自尊心和军人特有的威严(注:林彪在此战溃败,损失部队数十万,当时的对手正是白崇禧),一想到自己的对手又将是白崇禧,林彪兴奋得眼里射出熠熠神采。


(四平街之战)


1949年1月26日,蒋介石“引退”溪口,李宗仁代总统主持大局。白崇禧为赢得军事上的准备时间,阻止我军渡江,推迟与四野主力决战,建议李宗仁与中共举行“和平谈判”。

4月6日,白崇禧专程飞抵南京,询问“中共对渡江有什么决策?”李宗仁回答:“中共方面态度坚决,提出政治解决要过江,军事解决也要过江。”说完,他递给白崇禧一份报纸,上面登载了林彪以“平津前线司令员”身份发表的长篇谈话。


(白崇禧和李宗仁)


林彪当时参加了中共和谈代表团,是位列周恩来、林伯渠之后的第三号人物,专门负责军事问题的谈判。他的长篇谈话,归纳成一句话,就是“不投降就消灭”。

白崇禧看过报纸,大失所望,说:“他们一定要过江,那仗就非打不可,还谈什么!”形势留给他“不降即战”这一条路。他决心拿出全部的看家本领,精心策划华中防御战线,力争再打一个彪炳史册的“四平街之战”。

不过,白崇禧也知道,1949年与1946年已是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主客易势,强弱换位,今天的林彪拥军百万,锐不可挡,企图一战溃敌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美梦。白崇禧只求为桂系,也为自己多保存一些实力和地盘,守住中南及华南半壁江山,当个“华中王”和“华南王”也好。

军解放南京、武汉后,白崇禧被迫将其防守武汉至九江一线的部队南撤,集中七个军约十五万人部署在长沙以北之岳阳、萍乡、宜春、上高地区,企图迟滞我军南下进程。林彪指挥第五兵团、第十二兵团和二野第四兵团发起湘赣战役,在大军节节进逼的同时,派十五兵团一部奔袭奉新、高安;派第四兵团和第十二兵团分路向醴陵、萍乡迂回。


(第四野战军强渡湘江向衡阳前进)


三路大军自7月8日起潜师隐踪,日夜兼程。四天后,林彪的意图被白崇禧察觉。7月13日,白崇禧下令部队全线撤至攸县、茶陵山区。四野又扑了空。

此时正值酷暑,作战条件之困难艰苦超乎四野全体将士的想象,同时,还暴露出作战准备严重不足的弱点。酷暑、饥饿、疾病、疲劳,轮番袭击着四野的追击大军,伤病日多,非战斗减员直线上升,战士体质急剧下降。据统计,一般连队发病率占四分之一,严重的连队占四分之三。林彪只得下令停止追击,进行休整。



从5月到8月,四野以凌厉的攻势发起了汉浔渡江、宜沙和湘赣战役。虽然攻占了武汉、长沙等大城市,争取了张轸、陈明仁两个兵团起义,但始终未能揪住白崇禧的主力与之决战。为此,林彪怅惘不已。

远在北京的毛泽东时刻关注着南方战线,他担心精于战术的林彪又在战略上偏离自己制定的战略方针,遂发出长电,提出自己看法:“和白部作战方法,不要采取浅距离包围迂回方法,而应采取远距离包围迂回方法,因为白部本钱小,极机灵,非万不得已不会和我作战。因此,你们应准备把白部的数十万人引至广西桂林、南宁、柳州等处而歼灭之,甚至还要准备追到昆明歼灭之。”


(林彪和毛泽东)


毛泽东一语点中了林彪的要害:他太想报四平那一箭之仇了,所以紧紧地盯住“小诸葛”的一举一动,追求“先敌制动、料在敌先”的兵家境界,可是,他越是想一鼓而下,越不能如愿——因为他遇到的对手也是以机变著称的白崇禧。“小诸葛”的心态也与林彪一样,他昼夜不眠地关注着对手,琢磨着对方的排兵布阵,一有风吹草动,立即拔营起寨。

在林彪与白崇禧像斗鸡一样对峙的时候,毛泽东发现了他们共同的毛病,他们俩都只专心于战术较量而忽略了战略制胜,于是,毛泽东一语点醒了林彪。

过四年多的战争岁月,在指挥数十次重要的战役之后,林彪身体日渐虚弱,肺部创伤再度发炎,中枢神经衰弱。进山海关时,他还能在吉普车上昼夜兼程,渡过长江之后,他连马都不能骑了,只能躺在担架上行军,指挥打仗。中央几次要他休养,但是,强烈的复仇欲望和军人的好胜心驱使他强撑病体。林彪下决心要干净、彻底地打垮白崇禧,哪怕追到天涯海角。



四野兵分东、西、中三路,向南兜击,通过试探性的进攻,寻找白崇禧主力兵团的位置。其中,林彪亲自指挥由六个军十九个师组成的中路军。根据他要“敢于奔袭作战”的指示,第四十九军推进速度惊人,把友邻部队拉下了一两天的行程,成为中路军的箭头部队。这是一着暗招,林彪有意露出孤军深入的破绽,希望能以最小的代价吸引白崇禧的主力反噬,从而露形。

白崇禧被林彪的骄纵所激怒,决心给他一点颜色看看。他召集各兵团司令、军长开会,沉稳地表情透出成竹在胸的气度。他分析道:“极度自信,这是林彪的老毛病。大战连捷之下,林彪已经忘乎所以,他大概认为连连败退的我军已无还手之力、不堪一击了。”



于是,白崇禧先在湘乡作出大撤退的假象,然后命令已退守湘桂边境的桂军第三兵团乘夜色北进,在青树坪埋下口袋阵。当时的战场形势的确对白崇禧有利。四野第四十九军毫无防备地闯入了桂军在青树坪的口袋阵,遭到桂系王牌军第七军和第四十八军的围攻,一下子处于四面受敌的被动状态。



可是,桂军虽然取得了局部战斗的胜利,但终于暴露了其主力位置,更加危险的是,白崇禧经此一战,认为逆转了战役的形势,坚定了他死守湘桂门户的决心。他下令集结所有主力于衡阳、宝庆两地之间待令,准备与四野决一雌雄。

“‘小诸葛’上当了!”林彪大喜过望,急令以第十三兵团主力组成的西路军和以第四兵团、第十五兵团组成的东路军分别占领芷江、粤北,从两翼突破敌“湘粤联合防线”,切断白崇禧集团逃往贵州、云南的退路,同时令中路五个军靠拢作战,准备一举歼敌于衡宝战役之中。


(衡宝围歼战)


这一战役,共围歼白崇禧精锐主力第七军和第四十八军大部,与此同时,西路军主力在右下江歼灭敌六十二师。桂军此次虽然逃脱了全军覆灭的厄运,但其精锐共四个师全被“包了饺子”。

194911月5日,白崇禧在桂林榕湖路白公馆召开军事会议,桂系主要将领李品仙、夏威、徐祖贻、赖光大、黄杰、张淦、徐启明、鲁道源参加了会议。白崇禧鉴于广西已成泥淖,不可久留,决定向海南岛撤退。



12月3日,白崇禧乘飞机飞逃海南岛。白崇禧夜宿舰上,无尽的感触涌上心头。从10月到12月,不足一百天,他的几十万部队全拼完了,“半世英名付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白崇禧不得不承认,在林彪面前,他这个“小诸葛”言过其实了。他心里清楚,在海南岛的日子也是屈指可数。

1950年4月16日晚,雷州湾万船齐发,直驰海南。船队击退了敌舰的拦截,我四十军和四十三军占领滩头阵地,向纵深发展,接应大部队登陆的琼崖纵队和偷渡部队也从敌人背后打上来,前后夹攻。不足一个小时,海南岛立体防线便告崩溃。5月1日,海南岛获得解放。


(解放军偷渡琼州海峡)


海南岛战役结束后,因为健康原因,中央决定送林彪去苏联休养治疗。不久,林彪和七岁的女儿林立衡一起去往莫斯科。在那里,林彪受到了斯大林的盛情款待。


(林彪一家:林立衡、林彪、林立果、叶群)



两大军事奇才的最后结局




林彪

1971年9月12日晚,林彪之女林立衡报告叶群、林立果要带林彪乘飞机出逃。13日零时,林彪、叶群、林立果、刘沛丰不顾警卫部队的阻拦,乘红旗轿车急速由北戴河逃往山海关机场,途中开枪打伤跟随多年、不愿出逃的警卫秘书。警卫部队立即派车追赶。林彪等人逃至机场,在机场奉命关闭、乘务人员未到齐的情况下,于零时32分强行起飞。

9月13日凌晨3时,林彪乘坐的256号飞机在蒙古温都尔汗附近肯特省贝尔赫矿区南10公里处强行着陆坠毁,林彪、叶群、林立果、刘沛丰及机上乘坐的其他人员共9人全部葬生。




白崇禧

1949年12月30日,白崇禧从海南岛赴台。据李宗仁的说法,白是受蒋介石承诺委以国防部长职务而赴台。白崇禧到台后,仅被委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以及“中国回教协会理事长”等闲职。1966年12月1日,白崇禧于台北逝世,死后身体发绿,口吐白沫,床单撕破多处,有很大可能是蒋派特务暗杀。其死因至今是个迷。


(白崇禧葬礼图片)



资料来源 | 人民网 、《民国政治人物》、《林彪的这一生》 、《新周报》

整理 | 知音老年新媒体编辑组

图 |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