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报在线看

《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倾倒众多帝王


王羲之所处的东晋时代,中国书坛可谓人才辈出,此时,若论书法技艺和成就,王羲之只是百家中的一家,甚至处于劣势。直到他身后百年,才声名鹊起,成为“书圣”。王羲之能成为“书圣”,与帝王们的疯狂“炒作”不无关系。

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音yì读“义”)启蒙。从小就受到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王羲之书法获得了很高的起点。

王羲之早年又从卫夫人学书。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钟繇是曹魏时期著名书法家,繇音yáo读“谣”)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由此,王羲之获得了高标独秀的文化视野。

而王羲之也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依样画着葫芦,而是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泥于古,不背乎今。他把平生从博览所得秦汉篆隶的各种不同笔法妙用,悉数融入于真行草体中去,形成了他那个时代的最佳体势。

“天下第一行书”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当朝显贵、文人墨客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饮酒赋诗,后来王羲之汇集各人的诗文编成集子,并写了一篇序,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

传说当时“书圣”王羲之是乘着酒兴方酣之际,用蚕茧纸、鼠须笔疾书此序,通篇28行,324字,有复重者,皆变化不一,精美绝伦。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

《兰亭序》不但代表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还表现了作者的雍容气度、如壑襟怀、报国情愫。东晋虽然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但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对此,王羲之作了委婉的批评。

唐太宗派人偷《兰亭序》




据说当时王羲之写完《兰亭序》之后,对自己的这件作品非常满意,曾重写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他曾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因此,他自己也十分珍惜,把它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他的第7代孙智永。

智永少年出家,酷爱书法,死前,他将《兰亭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和尚对书法也很有研究,他知道《兰亭集序》的价值,将它视为珍宝,藏在他卧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

然而,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书法,尤爱王羲之的字。他听说王羲之的书法珍品《兰亭序》在辨才和尚那里,便多次派人去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为智取。他派监察御史萧翼装扮成书生模样,去与辨才接近。

后来,萧翼运用激将法,诱使辨才出示《兰亭序》真迹,从而骗取到手,献给了唐太宗。太宗得之,爱不释手,下令当时大书法家褚遂良、虞世南、冯承素等临摹。临摹本分赐诸王近臣,从此得以传播。

真迹藏在武则天墓里?




据史载,唐太宗李世民在遗诏里曾经说,要在死后把《兰亭序》枕在他脑袋下边。按照这一说法,这件无价之宝应该在李世民的寝宫—昭陵里。

然而,五代时期的耀州节度史温韬曾经盗过昭陵,在他写的出土宝物清单上,却并没有《兰亭序》。于是有专家推断,十有八九,《兰亭序》藏在李治和武则天的寝陵—乾陵里了。

一代女皇武则天死后,和自己的夫君唐高宗李治葬在陕西省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因处于长安的西北方、八卦乾位而称作乾陵,是我国唯一的一座两个帝王的合葬墓,也是目前所知唯一没有被盗掘过的唐代帝王陵墓。

在乾陵一带的民间传闻中,早就有《兰亭序》陪葬武则天的说法。由于乾陵尚无发掘计划,所以,《兰亭序》真迹究竟何在,也就成了一桩历史悬案。

众多帝王为之疯狂




除了唐朝,对王羲之的书法推崇备至的还有宋室300余年间的诸帝王。

宋太宗赵光义留意翰墨,购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迹,下旨命侍书王著摹刻于枣木板上,厘为十卷,这就是《淳化阁帖》,当时,每个朝中大臣都御赐一部拓片。

《淳化阁帖》是我国第一部著名法帖,帖中有一半是王羲之、王献之的作品。高宗亦曾临《兰亭序》赐孝宗,于帖后记曰:“须依次临五百本。”

由于宋代诸皇帝都对王羲之,对《兰亭序》重视,使得当时出现了士大夫家家都有《兰亭序》刻石的局面,丞相游氏一人就收藏了《兰亭序》各种版本上百种。这在书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现象。

在中国书法史上,以帝王之尊力倡一人之书者,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