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去故宫或者古代陵墓博物馆参观的时候,都会发现古人的枕头基本上都是又冷又硬的石枕、玉枕等。那么,古人为什么要将枕头做成这样呢?
据专家研究,人在入睡以后,头部的温度过高,就不容易入睡,日常家庭中以荞麦、木棉或塑料泡沫为枕芯的枕头,由于所填物料不透气,不容易散发头部所产生的热量,所以,在夏天多在其上垫上枕席,这样头部就感到凉爽而容易入睡。
然而,古人对以上现象不一定能上升到科学的阐述,但古代的枕头大多具有清火、安神的作用。
文献中即记载了不少用中药配制而成的药枕,比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提到“明目枕”的说法。其实,使用明目枕就是一种作为驱头火、明目、医治头昏目眩的非常简易的疗法。
同理,古人的枕头也具有清凉、去热的物理性能。可以想象,在酷热难耐的盛夏,这种又冷又硬的枕头便成了清热消暑的好用品,以致诗人以“玉枕”目之。例如,词人晏几道就有“罗幕夜犹寒,玉枕春先困”的词句;词人周邦彦也曾写道“薄纱厨,轻羽扇,枕冷簟凉深院”。
枕头是必不可少的寝具,一无所有的乞丐、穷光蛋,在睡觉时恐怕也得找块砖头什么的聊以充当枕头。所以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记下了“寤寐无为,辗转伏枕”的诗句—描述的是古今相类的害相思病的少男少女睡不着觉跟枕头闹别扭的情形。
不仅如此,枕头有时候还可以作为爱情或夫妻的代名词,如鸳鸯枕等。比如东汉时的著名诗篇《孔雀东南飞》中就有“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句子;三国时文学家曹植在他的《种葛篇》中也写道:“与君初婚时,结发恩义深。欢爱在枕席,宿昔同衣衾。”而且俗语中的“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亦是此意。这里,同枕共席便成了和美夫妻的象征。
在古代,有将珍贵的秘籍称作为“枕中书”的,这是因为古代的漆木枕或嵌玉枕大多中空,可以贮物,于是,有人将那些简、帛一类的珍贵图籍放置其中,不离左右,故称“枕中书”。越王勾践就曾将谋臣范蠡(音lǐ读“里”)的治国之本用朱砂书写在绢帛上,当做国宝珍藏在枕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