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赠汪伦》吟颂的桃花潭,正是位于宣纸的故乡泾县。据说,李白当年受泾县名士汪伦相邀而来,适逢春风桃李花开日,二人诗酒唱和,流连忘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仿佛信手拈来,两人之谊可见一斑。
宣城始名于晋,宣纸闻名于唐,文人荟萃于敬亭山之际,正是宣纸名声大噪之时。
宣纸的分类极为复杂,按纸纹可分为单丝路、双丝、罗纹、龟纹等;按厚薄可分为扎花、绵连、单宣、夹宣等;按纸面洇墨程度则分为生宣、半熟宣、熟宣。
宣纸的秉性就藏于这熟与未熟之间。
写意山水多用生宣,因它性情跳跃,不拘一格,难以掌控的小性子考验着落笔者的功力,但那灵动飘逸的墨韵,也就在这一人一纸的斗法中延展开来,水走墨留,眼见着纸上的画便有了灵气。
工笔画讲究精巧,一羽一须都力求细致,适宜用性情较稳当的熟宣。熟宣在质量较好的生宣纸上加刷胶矾剂而成,耐磨性好,便于反复绘制。层层涂抹之间,山水渐渐显露层次,花鸟也生动起来,都是这熟宣配合乖巧,令下笔者得心应手的缘故。这温婉的性子像极了大家闺秀,世人常以“珊瑚”“蝉羽”“冰雪”等称之,唐代名贵一时的“澄心堂纸”“薛涛笺”和“金花笺”,也都是它的别名。
“轻似蝉羽白似雪,抖似细绸不闻声”的美誉,令人闻之心动。柔韧如绵,纯白如雪,光而不滑,不蛀不腐的宣纸,以当地的青檀树皮为原料,“以悬崖深山清泉洗涤,日晒夜露自然漂白”,经过多达140多道的精细工艺,手工制成。
日本人曾前来“偷师”:在参观的过程中,故意低下头来,让领带浸湿在纸浆里,将带走的原料水拿回日本做纤维分析。但是,即便日本人无所不用其极,宣纸还是“宣”纸,只能生长于斯。因为,泾县山泉水里的矿物质日本人带不走,依然要从宣城大量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