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云楼,是清代苏州顾氏一门四代收藏文物精品的地方,也是近代两百年中国收藏界的一面大旗。前不久,苏州博物馆联合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博物馆等国内顶级收藏机构,把当年过云楼最经典的收藏重新汇集一堂,真实地重现了过云楼曾经的辉煌。
媲美皇家的私人收藏
过云楼的兴起和顾氏一门的历史有关。
顾氏自汉晋以来,就是江南的豪门望族,早在三国时期,吴郡四姓“顾陆朱张”就以顾为首。过云楼顾氏祖上是经商的,富甲一方,钱有了,精神需求就高了。到了清代乾隆嘉庆时期,家主顾大澜开始收藏精品书画。他的儿子顾文彬(1811—1889)极大地扩充了收藏,并且在苏州城内购置了一座废园,以“小天一阁”的设想理念,建立了专门收藏字画古董的过云楼。
老话说:江南收藏甲天下,过云楼收藏甲江南。过云楼的收藏门槛之高,鉴赏之精,几乎就是按照皇室收藏的标准来的。收藏目标是唐、宋、元的高古剧迹(异常珍贵的名家书画作品),然后就是明清两代的名家精品。乾隆皇帝的《石渠宝笈》系列收藏大概就是这个路数,可见过云楼的底气非常足。
过云楼的底气,完全就是买出来的。顾文彬最精彩的时光,大概是同治九年(1870年)在北京等官的半年了。所谓等官,就是投上简历,然后等待朝廷任命空缺的官职。
顾文彬有记日记的好习惯,每天事无巨细,都要记录下来。从遗留的日记可以得知,他在北京的半年时间,核心活动就是“买买买”。当时,琉璃厂的那些古董商家,博古斋、德宝斋、松竹斋、论古斋、润鉴斋、涵雅斋、筠青阁、松茂斋、隶古斋等,顾文彬是一家不落的地毯式搜索,见到好的就买。要是买不起了怎么办呢?那就卖掉携带的一些较次的藏品,凑足钱了继续“买买买”。
顾文彬记录了很多当时收购的珍品:《恽南田题王石谷十万图册》、《黄公望水墨山水轴》、《倪云林水墨山水轴》、《唐六如墨石菖蒲轴》、《吴文中辋川图卷》等,都是名家大作,留到今天,每一件的价值都要以千万元计。
由于时代所限,清代人对字画鉴定的能力远没有今天强,顾文彬的收藏也未必都是真迹。他在晚年,将历年珍藏书画精选出二百五十件,编著成《过云楼书画记》十卷。开篇是他在北京买到的隋代智永和尚(注:王羲之七世孙)的《真草千字文》,说当时遇此宝“狂喜,倾囊购归”。但实际上,这个千字文并非隋代真迹,大概是宋代的仿品。
价值连城的曹全碑初拓本
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顾文彬刻意收藏的赫赫剧迹并非真迹,随意买到的碑刻拓本反而倒是海内奇珍。
中国境内的文物,等级最高的是一级甲等,就是俗称的国宝,其中尤其价值突出的,会被禁止出境,因为是稀世珍宝,无法承担损毁的风险。
在顾氏过云楼的收藏里,还真的有一件被禁止出境的宝物,那就是东汉《曹全碑》的初拓本。所谓拓本,其实就是古代的复印件,即用纸紧覆在碑刻或金石等器物的文字或花纹上,用墨或其他颜料拓出的印品。
曹全碑是东汉碑刻,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立于汉灵帝中平二年(公元185年)。碑高约1.7米,宽0.86米,碑身两面均刻有隶书碑文。碑文记载了东汉末年曹全远征西域及镇压黄巾起义的史迹,由于碑文和史书上的记载有诸多不同之处,可为正史勘误,所以史料价值非凡。
明朝万历年间,曹全碑在陕西出土,碑上的隶书文字极为优美,蚕头燕尾,古雅飘逸,艺术水准之高一目了然。这种字体在此后的几百年间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书法界,被历代金石学家奉为圭臬,无数文人墨客都以拥有曹全碑的拓本为荣。
可惜的是,此碑在数百年的流传中不断受到破坏。刚出土向城里运送时,就不慎把右下角的“因”字磕掉;至万历末年,大风吹倒大树,将此碑生生砸成两段,目前存世的基本都是断裂之后的拓本。清朝之后,由于大量不间断的摹拓,碑体的破损不断增加,直到1956年曹全碑被移入西安碑林保存,才真正结束了破坏和磨损。
曹全碑被摹拓太多,字形和原本已经有所差异,所以,年代越早的摹拓版本,价值越高。刚出土还没搬进城里的时候拓的版本,据说总共只有二十几本,几百年下来,基本都不知去向了,唯一一本真迹,就落在了顾文彬手里,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藏有中国最古老的百科全书
除了书画碑帖之外,过云楼的另一个王牌收藏就是善本古籍。江南藏家自古嗜好风雅,尤其喜欢收书,过云楼模仿的是古代最著名的藏书楼宁波天一阁,其藏书自然非同凡响。过云楼的藏书内容广泛,版本类别完备,几乎囊括了纸质书籍所有类型,手写的有稿本、抄本、批校题跋本等,印刷的有刻本、套印本、活字印本、钤印本等。关键是其中有大量宋元孤本书籍,是文明传承的重要纽带。
过云楼的古籍被顾家四房后人分为了四份,其中三份于1992年以40万元的价格售予南京图书馆,最后一份于2012年以2.16亿元的价格售予江苏凤凰传媒集团。2亿多的书籍售价曾经引起社会的不小轰动,但实际上顾家并没有卖很高,因为藏书中有80卷《锦绣万花谷》,刻于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年),是中国最古老的百科全书,还是现存世界部头最大的成套宋版书,其价值根本无可估量。
苏州顾氏过云楼,是中国近代民间收藏史的一个缩影。顾家四代人的收藏,让过云楼成了中国水平最高的私人博物馆,但是近代动荡的历史,又使得过云楼文物不断被出售和捐献,最后散落各地。